城市第一代獨生子女家庭代際互動關系研究——基于2015年五省市調(diào)查數(shù)據(jù)
本文選題:第一代獨生子女 切入點: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 出處:《山東社會科學》2017年03期
【摘要】:文章使用201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jīng)濟研究所"第一代獨生子女家庭抽樣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從獨生子女父母視角出發(fā),對獨生子女家庭代際互動關系進行專門研究。分析結果表明,多數(shù)城市第一代獨生子女家庭在經(jīng)濟、家務、情感方面有互動。無論何種居住距離,經(jīng)濟流向親代的比例較流向子代的比例高,而家務互動方面,流向子代的比例更高。親代對子代的支持多無性別差異,而獨生女給予親代的支持高于獨生子。代際互動表現(xiàn)出由資源多的一方流向另一方或有需要的一方,體現(xiàn)了代際支持的利他模式。如何加強不同住子代特別是獨生子對親代的日常和情感支持,是值得注意的問題。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one-child family sample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and Labor Economic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in 2015, the article sets 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ne-child parents. A special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he intergenerational interaction of one-child famil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one-child families in most cities have interaction in economic, domestic and emotional aspects. The proportion of economy flowing to the parents is higher than that to the offspring,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economic flow to the offspring is higher than that to the offspring. There is no gender difference in the support of the parents to the offspring. The only child gives more support to the parent than the only child. Intergenerational interaction shows a shift from one side with more resources to the other or one in need. It is worth paying attention to how to strengthen the daily and emotional support to the parents of different living children, especially the only child.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社會轉型初期家庭結構和代際關系變動”(項目編號:13ARK001);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城市第一代獨生子女家庭親子財富流轉研究”(項目編號:14BRK022) 中國社會科學院創(chuàng)新工程項目“社會轉型時期中國家庭人口變動才、問題和對策”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C913.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王躍生;;城市第一代獨生子女家庭親子居住方式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16年05期
2 宋健;黃菲;;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與其父母的代際互動——與非獨生子女的比較研究[J];人口研究;2011年03期
3 王躍生;;中國家庭代際關系內(nèi)容及其時期差異——歷史與現(xiàn)實相結合的考察[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1年03期
4 楊菊華;李路路;;代際互動與家庭凝聚力——東亞國家和地區(qū)比較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9年03期
5 王廣州;;中國獨生子女總量結構及未來發(fā)展趨勢估計[J];人口研究;2009年01期
6 王躍生;;中國家庭代際關系的理論分析[J];人口研究;2008年04期
7 楊書章;王廣州;;一種獨生子女數(shù)量間接估計方法[J];中國人口科學;2007年04期
8 風笑天;城市獨生子女父母的老年保障問題[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5期
9 費孝通;家庭結構變動中的老年贍養(yǎng)問題——再論中國家庭結構的變動[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志丹;鄭研輝;;社會支持對老年人身體健康和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基于代際經(jīng)濟支持內(nèi)生性視角的再檢驗[J];人口與經(jīng)濟;2017年04期
2 馮華超;;勞動力外流背景下的農(nóng)村老年人代際支持研究[J];江漢學術;2017年04期
3 盧海陽;邱航帆;鄭逸芳;;女性二胎生育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就業(yè)性質(zhì)和養(yǎng)老觀念的視角[J];南方人口;2017年03期
4 余麗甜;連洪泉;;為結婚而儲蓄?——來自中國家庭追蹤調(diào)查(CFPS)的經(jīng)驗證據(jù)[J];財經(jīng)研究;2017年06期
5 楊勝慧;陳衛(wèi);;中國的家庭結構轉變——來自居住方式與人口因素的作用[J];人口與經(jīng)濟;2017年03期
6 張倩;;城市獨生子女父母養(yǎng)老服務與管理問題探析[J];人才資源開發(fā);2017年10期
7 梁官宵;;中國農(nóng)村家庭關系的內(nèi)卷化困境及其發(fā)生邏輯[J];云南社會科學;2017年03期
8 王呈芳;;“孤獨時代”下的中國式養(yǎng)老[J];勞動保障世界;2017年15期
9 韋艷;;“厚此薄彼”還是“同時兼顧”?——農(nóng)村已婚女性的代際支持研究[J];婦女研究論叢;2017年03期
10 李春華;吳望春;;代際互動對老年人死亡風險的影響——基于CLHLS 2002~2014年數(shù)據(jù)[J];人口學刊;2017年03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躍生;;中國當代家庭、家戶和家的“分”與“合”[J];中國社會科學;2016年04期
2 王躍生;;中國城鄉(xiāng)家庭結構變動分析——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J];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12期
3 丁仁船;吳瑞君;;已婚獨生子女家庭人口與居住安排關系研究[J];人口與發(fā)展;2012年05期
4 宋健;黃菲;;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與其父母的代際互動——與非獨生子女的比較研究[J];人口研究;2011年03期
5 風笑天;;城市獨生子女與父母的居住關系[J];學海;2009年05期
6 楊菊華;李路路;;代際互動與家庭凝聚力——東亞國家和地區(qū)比較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9年03期
7 風笑天;;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的家庭結構:全國五大城市的調(diào)查分析[J];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02期
8 王躍生;;農(nóng)村老年人口生存方式分析——一個“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視角[J];中國人口科學;2009年01期
9 王廣州;;中國獨生子女總量結構及未來發(fā)展趨勢估計[J];人口研究;2009年01期
10 楊菊華;;延續(xù)還是變遷? 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與婚居模式關系研究[J];人口與發(fā)展;2008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于長永;樂章;;城市獨生子女家庭的養(yǎng)老風險及其規(guī)避[J];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9年02期
2 于長永;;農(nóng)村獨生子女家庭的養(yǎng)老風險及其保障[J];西北人口;2009年06期
3 熊漢富;;獨生子女家庭養(yǎng)老壓力及其化解[J];重慶社會科學;2009年09期
4 肖黎;獨生子女家庭中的倫理問題[J];道德與文明;1985年02期
5 風笑天;論城市獨生子女家庭的社會特征[J];社會學研究;1992年01期
6 風笑天;獨生子女家庭:一種新的生活方式[J];社會科學輯刊;1994年05期
7 鄭笑平,陳杰;文化變遷中的中國獨生子女家庭[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6期
8 杜春鳳;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幾個問題[J];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95年04期
9 江林,馬曉燕;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困境及對策[J];淄博師專學報;1997年02期
10 張玲;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絲路學壇;1998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吳國鳳;;走出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誤區(qū)和盲點[A];家庭、健康、和諧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2 傅秀霞;葉政君;雷光鋒;;獨生子女父母居家養(yǎng)老的社區(qū)支持現(xiàn)狀[A];第13屆全國骨科護理學術交流會議、全國社區(qū)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3 任華龍;;傷殘獨生子女家庭 亟須社會關注[A];上海市退休職工管理研究會2013年優(yōu)秀論文選集[C];2014年
4 王文彥;;獨生子女家庭環(huán)境分析及其教育對策[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一卷)[C];2005年
5 孫春艷;;汲取傳統(tǒng)道德之精華 構建社會發(fā)展與和諧[A];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諧——河北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專輯[C];2008年
6 陳誠;方燁強;鄒玉如;許藝桐;;獨生子女家庭老年人心理衛(wèi)生現(xiàn)狀初探[A];第七屆全國心理衛(wèi)生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14年
7 孫志邦;;獨生子女家庭多重贍養(yǎng)負擔問題探討[A];家庭、健康、和諧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8 傅秀霞;葉政君;雷光鋒;;獨生子女父母居家養(yǎng)老的社區(qū)支持現(xiàn)狀[A];全國兒科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9 林升耀;;按老人的養(yǎng)生之需,,施康復的創(chuàng)新之道——關于建立上海市浦東新區(qū)三林鎮(zhèn)社區(qū)醫(yī)療、康復工程敬老院三林中醫(yī)藥養(yǎng)生康復醫(yī)療基地的求索[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程歆邋實習生 石亭花;農(nóng)村獨生子女家庭醫(yī)療有補助[N];福州日報;2007年
2 任生心;幫助獨生子女家庭規(guī)避社會風險[N];光明日報;2007年
3 通訊員 陳麗云;生育關懷讓獨生子女家庭受益[N];東方城鄉(xiāng)報;2008年
4 倪景武 范炬煒 (記者 范炬煒);軍隊獨生子女家庭特別扶助辦法出臺[N];解放軍報;2009年
5 通訊員 林張帆 張福霞 駐地記者 錢憲庚;西湖區(qū)關懷關愛獨生子女家庭[N];中國人口報;2009年
6 特約記者 李娜 通訊員 王昕;完善獨生子女家庭優(yōu)惠政策[N];中國人口報;2010年
7 記者 李寧 通訊員 傅召平;獨生子女家庭可增一人份額[N];湖南日報;2010年
8 中國計生協(xié)會理事、太原市計生協(xié)會會長 范世康;兩代獨生子女家庭狀況調(diào)查及相關問題研究[N];太原日報;2010年
9 范世康 范林鵬;婚育觀變化帶來了什么[N];山西日報;2011年
10 本報記者 王安麗;“獨生子女家庭本質(zhì)上是風險家庭”[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趙仲杰;北京城區(qū)獨生子女家庭的養(yǎng)老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譚洋;我國農(nóng)村獨生子女家庭的養(yǎng)老保障研究[D];山東經(jīng)濟學院;2011年
2 魏娜;吉林省城市獨生子女家庭的養(yǎng)老問題研究[D];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2013年
3 李曉文;現(xiàn)行制度背景下失獨家庭養(yǎng)老困境研究[D];河北大學;2015年
4 燕菲;城市獨生子女家庭養(yǎng)老風險及規(guī)避[D];天津理工大學;2015年
5 胡志瑞;失獨者權利保護研究[D];云南財經(jīng)大學;2015年
6 靳蕊;城市獨生子女家庭失能父母的照料困境與對策[D];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15年
7 李蒙蒙;失獨父母的邊緣化及其角色調(diào)適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8 楊惠子;獨生子女家庭父母養(yǎng)老問題研究[D];遼寧大學;2016年
9 張瑩瑩;城市失獨群體養(yǎng)老保障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6年
10 萬鑫;常州市老齡化社會下獨生子女家庭的養(yǎng)老困境及其幫扶政策探析[D];西北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65408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1654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