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學術的理論自覺
本文選題:理論自覺 切入點:中國學術 出處:《江海學刊》2012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正在任何一種較為發(fā)展、較為成熟的學術活動中,理論總是構成其本質的核心,構成其一切展開形式圍繞著旋轉的樞軸。因此,對于當今中國的人文學術和社會科學來說,只要其學術的自主性被揭示和表達為一個真正的問題,那么關于其理
[Abstract]:In any of the more developed and mature academic activities, theory always forms the core of its essence and the pivot around which all its unfolding forms revolve. Therefore, for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today, As long as its academic autonomy is revealed and expressed as a real problem, then its rationale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分類號】:C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音潔;;餐桌文化與禮樂儀式 李安“父親三部曲”中的日常中國[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2 吳曉云;;試論歷史意義[J];北方論叢;2007年05期
3 路利;;“酒神精神”與尼采的悲劇論[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年09期
4 彭暉;劉德清;;開發(fā)利用地域文化 推進高校課程建設[J];高教探索;2007年05期
5 陳映婕;張虎生;;文化空間、價值取向與文化遺產保護——從西藏“日姆棟”史前“血祭圖”巖刻畫被毀事件說起[J];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集刊;2008年00期
6 周娟;;尼采的時間觀與現代時間意識的差異[J];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3期
7 張悅;;小議尼采的歷史觀——讀《歷史的用途與濫用》[J];華中人文論叢;2011年01期
8 孫磊;;政治的存在與“當下”的歷史:論阿倫特的歷史哲學[J];江蘇社會科學;2012年03期
9 劉正偉;李品;;論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課程開發(fā)[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6年17期
10 陳金釗;孫光寧;;“歷史”的危機與“意義”的重生——法律解釋中的歷史方法(因素)[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波;“第三代”詩歌論[D];南開大學;2010年
2 楊廣軍;符號的批判[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孫磊;行動、倫理與公共空間[D];復旦大學;2006年
4 朱磊;現代語言學文本中現代漢語的再現[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5 楊琴;新聞敘事與文化記憶[D];四川大學;2007年
6 翟楠;教育權力及其正當性之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7 張春良;沖突法的歷史邏輯[D];西南政法大學;2008年
8 陳粵;解構與“誤差”[D];吉林大學;2008年
9 院成純;論尼采的生命學說[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9年
10 賴國棟;歷史記憶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鄧玉芬;余華的新歷史主義敘事[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2 梁琳;社會轉型期行政裁量失范及其監(jiān)控[D];廣西大學;2007年
3 孫平;生命與藝術之間的橋梁[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4 蔡少蓮;雷州文化與校本課程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5 黃亦君;傳媒與政治[D];貴州師范大學;2008年
6 梁光勇;羞辱懲罰的經濟分析[D];山東大學;2008年
7 楊集鵬;歷史的空白與想象[D];暨南大學;2008年
8 田巧運;生命與虛偽[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9 李力;科舉考試廢止前后的觀念變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10 何立娟;新歷史小說復仇主題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建軍;;論中國學術的本原范型[J];河北學刊;2010年03期
2 ;中國學術信息[J];學術界;2001年03期
3 劉士林;先驗批判與中國學術的新啟蒙[J];文藝理論研究;2003年01期
4 王伯魯;;中國學術和教育:存在問題與救治之方(四)問題之源探幽[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6年04期
5 胡傳勝;;百期編后語[J];學海;2006年04期
6 夏錦乾;從求實到求真——試論中國學術現代轉型的起點[J];學術月刊;1998年09期
7 尹保云;從引證問題看中國學術的非理性氣質[J];學術界;2002年02期
8 李少君;;90年代中國學術五大思湖[J];世紀論評;1998年Z1期
9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新書集錦[J];學術界;2006年02期
10 ;卷首語[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年05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教授 葛兆光;葛兆光:討論中國學術的國際化與本土化應重返學術史[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2 ;推動中國學術實現新的超越[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3 趙士林;《中國學術年鑒》第二卷出版[N];中國郵政報;2007年
4 吉林大學教授 孫正聿;現實問題的理論自覺[N];光明日報;2010年
5 楊國榮;學術思想史的研究:一種值得關注的進路[N];文匯報;2006年
6 李云;北大人眼中的新中國學術發(fā)展史[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陳洪 南開大學常務副校長;陳洪:十年中國學術憂樂雜糅[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8 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教授 成中英;成中英:不能完全按照西方模式進行中國的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9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 教授 長江學者 吳曉明;吳曉明:切中中國現實,凸顯批判方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10 [美]羅素·雅各比 王平 編譯;美國學界放逐思想大師[N];社會科學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胡文生;學術·體制·人[D];中國人民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姚瑩;論胡適的學術設想與實踐[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2 吳西華;中國現代學術的建立[D];浙江大學;2008年
3 饒向陽;胡適方法:一種現代中國元方法的建構與實踐[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55694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1556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