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認同類型新生代農民工對身份類化、社會比較的差異實驗研究
本文關鍵詞:不同認同類型新生代農民工對身份類化、社會比較的差異實驗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新生代農民工 社會認同 社會范疇化 社會比較策略
【摘要】:社會認同是個體認識到他(或她)屬于特定的社會群體,同時也認識到作為群體成員帶給他的情感和價值意義。社會認同包括三個歷程,即社會范疇化、社會身份認同和社會比較。新生代農民工在新的生活環(huán)境中形成了三種不同的社會認同類型:認同城市人、認同農村人和認同模糊。對這三種社會認同類型的新生代農民工在社會范疇化和社會比較方面的比較研究,有利于我們理解不同社會認同類型新生代農民工在社會認同過程中的認知特點。 研究一從范疇原型和范疇標準兩個方面探索不同社會認同類型的新生代農民工范疇化特點。根據(jù)對390名平均年齡為25.09歲的城市人、農村人和新生代農民工的開放式問卷調查,對這三個群體的特征詞進行收集,選擇詞頻前十位的詞匯,自編社會范疇化特征詞選擇問卷和社會范疇化特征詞評價問卷。選取不同行業(yè)、不同文化程度男女分布均勻的324位平均年齡為25.13歲的新生代農民工為研究對象,要求其完成上述兩份問卷。研究結果表明,認同農村人與認同城市人類型的被試對不同范疇原型的劃分標準上具有顯著的傾向性,其中認同城市類型的被試更傾向于用個人品質這一標準來劃分不同社會范疇,而認同農村的被試更傾向于使用生活狀態(tài)這一標準。認同模糊類型的傾向性則不顯著。在自我范疇化的過程中,認同城市人與認同農村人類型的被試對自己所認同群體的特征詞符合自己特征的評價顯著高于外群體特征詞,但認同模糊類型的被試則不顯著。 研究二探索不同類型社會認同的農民工在社會威脅情境下選擇社會比較策略的特點。根據(jù)現(xiàn)有的關于社會比較策略的研究成果,自編社會比較策略評價問卷。選取不同行業(yè)、不同文化程度,男女分布均勻的332位平均年齡為24.67歲的新生代農民工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包括數(shù)學測試和社會比較策略評價問卷。實驗首先要求被試完成數(shù)學測驗,通過反饋被試所在組的虛擬低平均成績和與之比較的虛擬組的高平均成績的方式創(chuàng)造一個上行比較的情景,然后要求被試填寫社會比較策略評價問卷。研究結果表明,三類新生代農民工在相同情景下的社會比較策略使用上存在不同的特點。三種認同類型的新生代農民工威脅情景中,,對五種社會比較策略使用的評價上均存在顯著差異。認同城市類型更傾向于使用回避比較這一策略;認同農村類型更傾向于使用選擇新的比較維度這一策略;認同模糊類型的新生代農民工更傾向于使用降低比較維度重要性這一策略。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 社會認同 社會范疇化 社會比較策略
【學位授予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C912.6;D412.6
【目錄】: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前言9-11
- 2 文獻綜述11-20
- 2.1 新生代農民工的概念界定11
- 2.2 社會認同的文獻綜述11-14
- 2.2.1 社會認同的概念11-12
- 2.2.2 社會認同理論12-13
- 2.2.3 社會認同研究現(xiàn)狀13-14
- 2.3 社會范疇化(社會分類)的文獻綜述14-16
- 2.3.1 社會范疇化(分類)的概念14
- 2.3.2 社會范疇化的理論14-15
- 2.3.3 范疇化的心理基礎15-16
- 2.3.4 社會范疇化的作用與結果16
- 2.4 社會比較的文獻綜述16-20
- 2.4.1 社會比較的概念16
- 2.4.2 社會比較的類型16-17
- 2.4.3 社會比較的動機17
- 2.4.4 社會比較策略的研究17-19
- 2.4.5 群體社會比較19-20
- 3 問題提出20-21
- 4 研究一 不同社會認同類型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范疇化特點比較研究21-39
- 4.1 研究目的21
- 4.2 研究假設21
- 4.3 研究方法21-26
- 4.3.1 研究被試21-22
- 4.3.2 研究材料22-23
- 4.3.3 研究程序23-26
- 4.4 研究結果26-36
- 4.4.1 不同認同類型農民工在范疇化特征詞主動選擇研究上的結果統(tǒng)計26-30
- 4.4.1.1 結果初步統(tǒng)計26
- 4.4.1.2 三種認同類型農民工在對范疇原型標準類詞匯選擇上的差異檢驗26-27
- 4.4.1.3 三種認同類型農民工在描述自我特征的群體特征詞選擇上的差異檢驗27-29
- 4.4.1.4 三種認同類型農民工在自我中心特征詞選擇上的差異檢驗29-30
- 4.4.2 不同認同類型農民工在范疇化特征詞被動評價研究上的結果統(tǒng)計30-36
- 4.4.2.1 每種認同類型農民工在六種標準類特征詞評價上的差異檢驗30-33
- 4.4.2.2 每種社會認同類型農民工在三種群體類特征詞評價上的差異檢驗33-36
- 4.5 討論36-39
- 5 研究二 不同社會認同類型新生代農民工社會比較策略使用特點研究39-47
- 5.1 研究目的39
- 5.2 研究假設39
- 5.3 研究方法39-41
- 5.3.1 研究被試39-40
- 5.3.2 研究材料40-41
- 5.3.3 研究設計41
- 5.3.4 研究程序41
- 5.4 研究結果41-45
- 5.4.1 認同農村人類型農民工在五種比較策略使用特點上的差異檢驗41-42
- 5.4.2 認同模糊類型農民工在五種比較策略傾向特點上的差異性檢驗42-43
- 5.4.3 認同城市人類型農民工在五種比較策略使用傾向上的差異檢驗43-45
- 5.5 討論45-47
- 6 總討論47-51
- 6.1 不同認同類型新生代農民工對原型認知的差異47-48
- 6.2 不同認同類型的新生代農民工自我范疇化的差異48-49
- 6.3 不同認同類型新生代農民工在威脅情境下比較策略使用傾向的差異49-51
- 7 結論與展望51-53
- 7.1 結論51
- 7.2 研究不足與展望51-53
- 參考文獻53-58
- 附錄58-66
- 致謝66-67
- 個人簡歷6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偉東;;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適應研究[J];北京社會科學;2009年04期
2 新生代農民工基本情況研究課題組;;新生代農民工的數(shù)量、結構和特點[J];數(shù)據(jù);2011年04期
3 劉聞佳;;從“富士康事件”看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現(xiàn)狀及對策[J];長江論壇;2010年04期
4 張麗雅;余林;;大學生社會比較中自我評價的補償效應研究[J];保健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0年02期
5 張欽平;;不同類型材料的情緒啟動效應研究[J];保健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1年01期
6 殷娟;姚兆余;;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認同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長沙市農民工的抽樣調查[J];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7 張璐;黃溪;惠源;;新生代農民工自我身份認同影響因素分析[J];廣西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8 張廣濟;;吉林省新生代農民工生活方式調查——以長春市農民工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0年10期
9 胡宏偉;曹楊;呂偉;葉玲;;新生代農民工自我身份認同研究[J];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10 全國總工會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課題組;;關于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研究報告[J];江蘇紡織;2010年08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周永康;大學生角色認同實證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張舜;大學生村官的身份認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張春芳;群際情境下社會比較對自我評價的影響[D];西南大學;2011年
3 夏四平;農民工社會認同的特點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4 潘冬寧;新生代農民工培訓態(tài)度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5 郭科;融入與沖突: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認同[D];西北大學;2009年
6 吳利存;大學生交往群體的社會認同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09年
7 雷丹;自尊及社會比較方向對比較維度重要性評價的影響[D];西南大學;2010年
8 王興梅;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認同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9 張雄;農民工身份認同的影響因素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13573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1135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