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應急保障中的軍地協同初探
發(fā)布時間:2020-11-01 21:46
近年來,我國極端自然災害頻發(fā),特別是汶川8.0級強烈地震后,大災的降臨之際都是國家政府與人民軍隊經受考驗之時。人民軍隊具有廣泛的分布性和履行職責使命的特殊性,歷來都是駐地和外援搶險救災的先遣隊和生力軍。 本文緊緊圍繞災害應急保障中的軍地協同這一主題,以汶川地震作為案例分析,剖析我國災害應急保障的軍地協同在抗災救災中所存在的優(yōu)勢及不足,并對我國現行災害應急保障軍地協同體系進行探討,采取了系統的、非線性的、歷史的觀念手法進行考察。在當前時代背景的框架下分析國防軍隊系統與地方政府系統之間的關系,從基本概念的界定以及軍地協同的演變出發(fā),運用方針政策、法律理論分析軍隊、政府方面保障協同體系的利與弊。借鑒和參考國外災害應急保障軍地協同的經驗,深入細致的研究我國“軍地結合、寓軍于民”戰(zhàn)略方針體現和貫徹的到位程度,認真分析了我國災害應急保障中的軍地協同在抗災救災中所暴露的主要問題,并以此為切入點從國家發(fā)展形勢、災害應急保障軍地協同救援力量的建設、法律法規(guī)、國防動員、應急應戰(zhàn)一體化體制以及災害應急救援物資裝備保障體系等方面對構建我國災害應急保障的新型軍地協同體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討,提出了具有一定實踐價值的意見建議。 通過研究災害應急保障軍地協同保障系統的要素構成及要素間的邏輯關系,從不同視角理解和分析并借鑒外國和外軍災害應急保障軍地協同的做法及相關教訓。更加明確了“軍地協同”是“軍地結合”向更高層次、更廣范圍和更深程度的發(fā)展,是實現“寓軍于民”目標過程的重要歷史階段標志,它與“軍地結合”相比,更加強調國防軍隊系統和地方政府系統的有機結合,對軍地協同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改革要求更高,更加強調適應我國下一步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及我軍使命、職能的改革走向及發(fā)展趨勢。為充分發(fā)揮軍隊力量的突擊隊作用,提出了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軍地融合式的一體化災害應急保障軍地協同救援建議。為此,我們必須切實加強各類抗災救災行動理論知識和特點規(guī)律的學習研究,強化抗災救災行動組織指揮、軍地協同和綜合保障等內容的研練,全面提高地方政府增強新時期新局勢下災害應急保障的有效實施和科學救援,并為我國應對多種自然災害的協同保障提供現實的參考價值。
【學位單位】:廣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1
【中圖分類】:E24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導論
1.1 選題背景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3 研究現狀分析
1.4 現有研究的不足
1.5 研究思路、方法與創(chuàng)新
第二章 災害應急保障中軍地協同的概述
2.1 災害應急保障
2.2 軍地協同
2.2.1 災害應急保障中軍地協同的內涵
2.2.2 災害應急保障中軍地協同的演變
2.3 災害應急保障中軍地協同的必要性與社會基礎
2.3.1 災害應急保障中軍地協同的必要性
2.3.2 災害應急保障中軍地協同的社會基礎
第三章 國內軍地協同案例分析:汶川大地震中災害應急保障中的軍地協同
3.1 汶川大地震簡況
3.2 汶川大地震中的災害應急保障軍地協同的優(yōu)勢發(fā)揮
3.2.1 政府資源整合
3.2.2 軍隊配合保障
3.2.3 社會積極參與
3.3 汶川大地震中的災害應急保障軍地協同的缺陷分析
3.3.1 軍地協調指揮救援信息不完備
3.3.2 軍地協作救援法制保障不健全
3.3.3 軍地救災應急隊伍能力需提升
3.3.4 軍地協同救援物資儲備尚不足
第四章 國外軍地協同的經驗與教訓:美日災害應急保障中的軍地協同
4.1 美國的“軍民一體化”
4.1.1 災害救援領導機構
4.1.2 災害應急保障體系
4.1.3 災害救援隊伍配備
4.2 日本的“以民掩軍”
4.2.1 災害管理機構
4.2.2 軍地救援保障
4.3 美日兩國災害應急保障軍地協同經驗
4.3.1 美國災害應急保障軍地協同經驗
4.3.2 日本災害應急保障軍地協同經驗
4.4 美日兩國災害應急保障軍地協同教訓分析
4.4.1 政府協作欠缺
4.4.2 軍地協作斷鏈
4.4.3 物資保障不足
4.4.4 信息傳遞間斷
第五章 構建我國災害應急保障軍地協同的建議
5.1 構建我國災害應急保障軍地協同的原則
5.1.1 統一指揮原則
5.1.2 綜合協調原則
5.1.3 資源共享原則
5.1.4 依法執(zhí)行原則
5.2 構建我國災害應急保障軍地協同的構想
5.2.1 明確突發(fā)災害政府責任
5.2.2 落實軍隊保障處置程度
5.2.3 提高協同應對救災能力
5.2.4 針對災情開展協同訓練
5.2.5 妥善處理階段重點工作
結束語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已發(fā)表的論文
致謝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66144
【學位單位】:廣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1
【中圖分類】:E24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導論
1.1 選題背景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3 研究現狀分析
1.4 現有研究的不足
1.5 研究思路、方法與創(chuàng)新
第二章 災害應急保障中軍地協同的概述
2.1 災害應急保障
2.2 軍地協同
2.2.1 災害應急保障中軍地協同的內涵
2.2.2 災害應急保障中軍地協同的演變
2.3 災害應急保障中軍地協同的必要性與社會基礎
2.3.1 災害應急保障中軍地協同的必要性
2.3.2 災害應急保障中軍地協同的社會基礎
第三章 國內軍地協同案例分析:汶川大地震中災害應急保障中的軍地協同
3.1 汶川大地震簡況
3.2 汶川大地震中的災害應急保障軍地協同的優(yōu)勢發(fā)揮
3.2.1 政府資源整合
3.2.2 軍隊配合保障
3.2.3 社會積極參與
3.3 汶川大地震中的災害應急保障軍地協同的缺陷分析
3.3.1 軍地協調指揮救援信息不完備
3.3.2 軍地協作救援法制保障不健全
3.3.3 軍地救災應急隊伍能力需提升
3.3.4 軍地協同救援物資儲備尚不足
第四章 國外軍地協同的經驗與教訓:美日災害應急保障中的軍地協同
4.1 美國的“軍民一體化”
4.1.1 災害救援領導機構
4.1.2 災害應急保障體系
4.1.3 災害救援隊伍配備
4.2 日本的“以民掩軍”
4.2.1 災害管理機構
4.2.2 軍地救援保障
4.3 美日兩國災害應急保障軍地協同經驗
4.3.1 美國災害應急保障軍地協同經驗
4.3.2 日本災害應急保障軍地協同經驗
4.4 美日兩國災害應急保障軍地協同教訓分析
4.4.1 政府協作欠缺
4.4.2 軍地協作斷鏈
4.4.3 物資保障不足
4.4.4 信息傳遞間斷
第五章 構建我國災害應急保障軍地協同的建議
5.1 構建我國災害應急保障軍地協同的原則
5.1.1 統一指揮原則
5.1.2 綜合協調原則
5.1.3 資源共享原則
5.1.4 依法執(zhí)行原則
5.2 構建我國災害應急保障軍地協同的構想
5.2.1 明確突發(fā)災害政府責任
5.2.2 落實軍隊保障處置程度
5.2.3 提高協同應對救災能力
5.2.4 針對災情開展協同訓練
5.2.5 妥善處理階段重點工作
結束語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已發(fā)表的論文
致謝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宋旭光;龐明川;王曉玲;嚴紹兵;呂懷濤;萬叢穎;劉暢;郭曉丹;劉丹丹;;重大自然災害災后重建的政策框架與政策體系——以汶川地震為例[J];財經問題研究;2008年09期
2 姚國章;;日本突發(fā)公共事件應急管理體系解析[J];電子政務;2007年07期
3 謝俊貴;;災變危機管理的社會協同問題[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4 陳丹妮;;政府災害應急管理體系的國際比較研究[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5 李一行;黃萍;孫興旺;;人民解放軍參與地震災害救援的法律依據分析[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6 趙小倩;地震系統行政后勤管理體制深化改革初探[J];國際地震動態(tài);2003年07期
7 方文平;;圍繞使命任務探索省域軍政軍民聯合訓練[J];國防;2008年09期
8 張偉;集權與分權:1912—1916年中央與地方軍政關系[J];固原師專學報;2003年04期
9 張立榮;冷向明;;協同治理與我國公共危機管理模式創(chuàng)新——基于協同理論的視角[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10 喬偉;石影;;災害應急下的軍地融合式聯合應急指揮機構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1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孫永民;我軍后勤保障社會化的必要性與措施研究[D];中南大學;2006年
2 李江波;信息化戰(zhàn)爭后勤保障對現代物流發(fā)展的啟示[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86614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uzj/2866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