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人眼中的臺灣(1865-1895)
發(fā)布時間:2021-09-03 20:16
本文在廣泛搜集及閱讀諸多近代赴臺西人所著文本的基礎(chǔ)上,嘗試較為清晰、全面地分類概括近代西人所見臺灣的方方面面,提煉出具有普遍共性的西人“臺灣印象”;結(jié)合十九世紀西方文化背景及中西交往環(huán)境,對西人“臺灣印象”的建構(gòu)方式進行解析;在行文中,注重對樟腦戰(zhàn)爭、牡丹社事件、中法戰(zhàn)爭等關(guān)鍵歷史節(jié)點進行論述,以西人的視角來審視這些重大歷史事件對近代臺灣發(fā)展軌跡所產(chǎn)生的影響;綜合借鑒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多學科理論,運用實證主義、功能主義、東方學、西方優(yōu)越論等學科方法,分析影響西人臺灣印象形成的多方面因素,并進行一一例證,最終將十九世紀西人眼中臺灣的大致面貌呈現(xiàn)出來。本文認為,由于十九世紀赴臺西人一方面長期處在西方優(yōu)越論與西方中心主義裹挾之下,一方面又對神秘的東方文明充滿著好奇,因此來臺后,他們始終處于一個矛盾的心態(tài)中,他們在深深著迷于臺灣的美景風物的同時,又試圖以自己所認同的文化觀點來定義臺灣,獲得對臺灣的所謂話語權(quán)。這也決定了他們常用微觀與直觀的手法來記錄臺灣的客觀事物,而對臺灣的文化層面多進行主觀評價與臆斷,有時甚至以公然傷害乃至于出賣臺灣來謀求自身的利益。這種主客觀并存的論述基調(diào)正是其矛盾心...
【文章來源】: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省
【文章頁數(shù)】:606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緒論
一、選題緣由及意義
二、文獻綜述
(一) 大陸學界的有關(guān)研究
(二) 臺港澳學界的有關(guān)研究
(三) 西方及日本學界的研究
三、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內(nèi)容與方法
(一) 論文主要研究內(nèi)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西人來臺背景及其職業(yè)
第一節(jié) 近代來臺西人所處的時代背景
1.1.1 十九世紀中葉的臺灣
1.1.2 大航海時代與十九世紀的西方
第二節(jié) 近代赴臺西人的職業(yè)
第二章 西人“臺灣印象”的建構(gòu)方式
第一節(jié) 實證主義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方法在歷史記述中的實踐
2.1.1 社會學理論及其在西人述臺中的作用
2.1.2 人類學理論及方法在西人印象形成中的作用
第二節(jié) 功能主義與東方學
2.2.1 功能主義理論的基本概念與實際運用
2.2.2 東方主義理論及其對西人“臺灣印象”的影響
第三章 西人眼中的“臺灣印象”(上)
第一節(jié) 地理景觀與風物特產(chǎn)
3.1.1 對臺灣的地質(zhì)學考量
3.1.2 對臺灣本島的描述
3.1.3 對澎湖地區(qū)的描述
3.1.4 臺灣的植物
3.1.5 臺灣的動物
3.1.6 臺灣的礦產(chǎn)資源
第二節(jié) 歷史變遷與城鎮(zhèn)面貌
3.2.1 臺灣的歷史沿革
3.2.2 近代臺灣的城鎮(zhèn)面貌
3.2.3 近代臺灣原住民地區(qū)面貌
第三節(jié) “二元”的社會構(gòu)成與民眾的日常生活
3.3.1 西人的對臺人種學理論
3.3.2 西人眼中的臺灣先住民形象
3.3.3 近代西人眼中的漢人形象
第四章 西人眼中的“臺灣印象”(中)
第一節(jié) 臺灣文化與臺灣社會
4.1.1 臺灣醫(yī)療
4.1.2 臺灣音樂
4.1.3 臺灣教育
4.1.4 臺灣方志及游記
第二節(jié) 臺灣的宗教與民間信仰
4.2.1 在臺漢人的宗教觀
4.2.2 臺灣原住民的宗教觀
4.2.3 近代天主教在臺傳教活動
4.2.4 近代基督新教在臺傳教活動
4.2.5 風水迷信
第五章 西人眼中的“臺灣印象”(下)
第一節(jié) 中西比較視野下的樟腦戰(zhàn)爭
第二節(jié) 牡丹社事件與臺灣社會的轉(zhuǎn)型
第三節(jié) 法軍侵臺與西人眼中的戰(zhàn)時臺灣
第六章 西人“臺灣印象”形成原因探析
第一節(jié) 赴臺西人的教育背景與知識結(jié)構(gòu)
第二節(jié) “文化優(yōu)越論”與西方中心觀
第三節(jié) 基督教義與潛意識中的“救世”心態(tài)
第四節(jié) 文化適應與文化認同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承擔的科研任務與主要成果
致謝
個人簡歷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臺灣社會認同的歷史變遷與現(xiàn)實建構(gòu)[J]. 尹茂祥. 臺灣研究. 2017(05)
[2]臺灣少數(shù)民族的農(nóng)耕祭祀儀式及其文化意涵[J]. 張偉豪. 世界宗教文化. 2017(05)
[3]上海和馬賽之間——晚清外交官體驗的“法郵”遠洋輪船[J]. 馬軍. 近代中國. 2015(00)
[4]17至19世紀臺灣西拉雅拉丁文字的創(chuàng)制和演變[J]. 戴忠沛. 世界民族. 2014(06)
[5]“福摩薩情結(jié)”與臺灣形象建構(gòu)——《中國叢報》臺灣論述解析[J]. 吳義雄. 近代史研究. 2014(04)
[6]西方人看臺灣少數(shù)民族出草習俗[J]. 杜慧英.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2(S1)
[7]近代西方人眼中的臺灣原住民傳統(tǒng)信仰[J]. 杜慧英,吳巍巍.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 2012(04)
[8]臺灣原住民的類別與族稱述論[J]. 周典恩.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02)
[9]西方列強對外擴張和競爭中的埃及和埃及學[J]. 金壽福. 古代文明. 2010(02)
[10]試論臺灣基督教的發(fā)展與特點[J]. 何綿山. 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09(05)
博士論文
[1]真實與扭曲[D]. 吳巍巍.福建師范大學 2009
[2]他山之石:明恩溥的中國觀研究[D]. 翁偉志.福建師范大學 2007
[3]美國早期傳教士中國觀和中國學研究[D]. 馬少甫.華東師范大學 2007
[4]西方人“塑造”的廣州景觀(1517-1840)[D]. 倪文君.復旦大學 2007
[5]晚清紳士與政治整合研究:以知識權(quán)力化整合模式為路徑[D]. 郭劍鳴.復旦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加拿大傳教士馬偕與近代臺灣社會之研究[D]. 洪龍山.福建師范大學 2014
[2]近代西方人眼中的臺灣社會[D]. 杜慧英.福建師范大學 2013
[3]十六至十八世紀歐洲人筆下的廣州[D]. 吳青.暨南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381792
【文章來源】: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省
【文章頁數(shù)】:606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緒論
一、選題緣由及意義
二、文獻綜述
(一) 大陸學界的有關(guān)研究
(二) 臺港澳學界的有關(guān)研究
(三) 西方及日本學界的研究
三、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內(nèi)容與方法
(一) 論文主要研究內(nèi)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西人來臺背景及其職業(yè)
第一節(jié) 近代來臺西人所處的時代背景
1.1.1 十九世紀中葉的臺灣
1.1.2 大航海時代與十九世紀的西方
第二節(jié) 近代赴臺西人的職業(yè)
第二章 西人“臺灣印象”的建構(gòu)方式
第一節(jié) 實證主義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方法在歷史記述中的實踐
2.1.1 社會學理論及其在西人述臺中的作用
2.1.2 人類學理論及方法在西人印象形成中的作用
第二節(jié) 功能主義與東方學
2.2.1 功能主義理論的基本概念與實際運用
2.2.2 東方主義理論及其對西人“臺灣印象”的影響
第三章 西人眼中的“臺灣印象”(上)
第一節(jié) 地理景觀與風物特產(chǎn)
3.1.1 對臺灣的地質(zhì)學考量
3.1.2 對臺灣本島的描述
3.1.3 對澎湖地區(qū)的描述
3.1.4 臺灣的植物
3.1.5 臺灣的動物
3.1.6 臺灣的礦產(chǎn)資源
第二節(jié) 歷史變遷與城鎮(zhèn)面貌
3.2.1 臺灣的歷史沿革
3.2.2 近代臺灣的城鎮(zhèn)面貌
3.2.3 近代臺灣原住民地區(qū)面貌
第三節(jié) “二元”的社會構(gòu)成與民眾的日常生活
3.3.1 西人的對臺人種學理論
3.3.2 西人眼中的臺灣先住民形象
3.3.3 近代西人眼中的漢人形象
第四章 西人眼中的“臺灣印象”(中)
第一節(jié) 臺灣文化與臺灣社會
4.1.1 臺灣醫(yī)療
4.1.2 臺灣音樂
4.1.3 臺灣教育
4.1.4 臺灣方志及游記
第二節(jié) 臺灣的宗教與民間信仰
4.2.1 在臺漢人的宗教觀
4.2.2 臺灣原住民的宗教觀
4.2.3 近代天主教在臺傳教活動
4.2.4 近代基督新教在臺傳教活動
4.2.5 風水迷信
第五章 西人眼中的“臺灣印象”(下)
第一節(jié) 中西比較視野下的樟腦戰(zhàn)爭
第二節(jié) 牡丹社事件與臺灣社會的轉(zhuǎn)型
第三節(jié) 法軍侵臺與西人眼中的戰(zhàn)時臺灣
第六章 西人“臺灣印象”形成原因探析
第一節(jié) 赴臺西人的教育背景與知識結(jié)構(gòu)
第二節(jié) “文化優(yōu)越論”與西方中心觀
第三節(jié) 基督教義與潛意識中的“救世”心態(tài)
第四節(jié) 文化適應與文化認同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承擔的科研任務與主要成果
致謝
個人簡歷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臺灣社會認同的歷史變遷與現(xiàn)實建構(gòu)[J]. 尹茂祥. 臺灣研究. 2017(05)
[2]臺灣少數(shù)民族的農(nóng)耕祭祀儀式及其文化意涵[J]. 張偉豪. 世界宗教文化. 2017(05)
[3]上海和馬賽之間——晚清外交官體驗的“法郵”遠洋輪船[J]. 馬軍. 近代中國. 2015(00)
[4]17至19世紀臺灣西拉雅拉丁文字的創(chuàng)制和演變[J]. 戴忠沛. 世界民族. 2014(06)
[5]“福摩薩情結(jié)”與臺灣形象建構(gòu)——《中國叢報》臺灣論述解析[J]. 吳義雄. 近代史研究. 2014(04)
[6]西方人看臺灣少數(shù)民族出草習俗[J]. 杜慧英.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2(S1)
[7]近代西方人眼中的臺灣原住民傳統(tǒng)信仰[J]. 杜慧英,吳巍巍.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 2012(04)
[8]臺灣原住民的類別與族稱述論[J]. 周典恩.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02)
[9]西方列強對外擴張和競爭中的埃及和埃及學[J]. 金壽福. 古代文明. 2010(02)
[10]試論臺灣基督教的發(fā)展與特點[J]. 何綿山. 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09(05)
博士論文
[1]真實與扭曲[D]. 吳巍巍.福建師范大學 2009
[2]他山之石:明恩溥的中國觀研究[D]. 翁偉志.福建師范大學 2007
[3]美國早期傳教士中國觀和中國學研究[D]. 馬少甫.華東師范大學 2007
[4]西方人“塑造”的廣州景觀(1517-1840)[D]. 倪文君.復旦大學 2007
[5]晚清紳士與政治整合研究:以知識權(quán)力化整合模式為路徑[D]. 郭劍鳴.復旦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加拿大傳教士馬偕與近代臺灣社會之研究[D]. 洪龍山.福建師范大學 2014
[2]近代西方人眼中的臺灣社會[D]. 杜慧英.福建師范大學 2013
[3]十六至十八世紀歐洲人筆下的廣州[D]. 吳青.暨南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38179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3381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