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技術轉移的空間演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5-15 02:12
在知識化和全球化下,全球生產網絡下的全球等級體系正不斷瓦解,且正在被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全球研發(fā)網絡與以大學為主導的全球知識網絡交織耦合形成的全球創(chuàng)新網絡重塑。在全球創(chuàng)新網絡下,經濟貿易時代中形成的國家間非對稱相互依存關系在全球知識和技術轉移過程中被刻畫得更加清晰。知識溢出的空間尺度依賴性及產業(yè)經濟的規(guī)模效應又使得全球創(chuàng)新網絡深度嵌入地方創(chuàng)新系統(tǒng),城市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核心空間載體,國家間的科技競爭也已經轉化至以城市為基本空間單元的全球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的競爭上。進入新常態(tài)的中國經濟正面臨增速下行的壓力和轉型升級的挑戰(zhàn),亟待激發(fā)新的強大動力,而加快創(chuàng)新技術轉移,推動大眾創(chuàng)新、萬眾創(chuàng)業(yè)被認為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打造發(fā)展新引擎、增強發(fā)展新動力、走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道路的必然選擇。當前,中國城市創(chuàng)新等級體系正在逐漸形成,作為創(chuàng)新資源的核心組成部分,以專利為代表的創(chuàng)新技術成為各個城市爭奪的焦點,其集聚與擴散通道亟待建設相配套的城市技術轉移體系。構建符合科技創(chuàng)新規(guī)律,技術轉移規(guī)律和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律的國家技術轉移體系也是服務于國家創(chuàng)新發(fā)展戰(zhàn)略的必然選擇。然而,現(xiàn)有技術轉移研究多關注技術創(chuàng)新主體的微觀技術轉移問題,而...
【文章來源】: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329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內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現(xiàn)實背景
1.1.2 理論背景
1.2 研究意義
1.2.1 問題的提出
1.2.2 研究意義
1.3 研究目標、思路與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標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與研究內容
1.4.1 研究框架
1.4.2 主要研究內容
1.5 數(shù)據來源
第二章 國內外相關研究進展
2.1 國外技術轉移研究進展
2.1.1 國外技術轉移研究的基本概況
2.1.2 國外技術轉移研究的研究前沿與知識基礎
2.1.3 國外技術轉移研究的熱點領域
2.2 中國技術轉移研究進展
2.2.1 中國技術轉移研究的基本概況
2.2.2 中國技術轉移研究的研究前沿與知識基礎
2.2.3 中國技術轉移研究的熱點領域
2.3 國內外研究述評
第三章 理論基礎與框架建構
3.1 技術轉移的相關概念辨析
3.1.1 專利的定義、分類與性質
3.1.2 技術、創(chuàng)新與技術創(chuàng)新
3.1.3 專利轉讓、技術轉移與科技成果轉化
3.2 技術轉移研究相關理論基礎
3.2.1 創(chuàng)新經濟學理論
3.2.2 創(chuàng)新地理學理論
3.3 城市技術轉移研究的理論框架建構
3.3.1 城市技術轉移的結構體系
3.3.2 城市技術轉移的維度體系
3.3.3 城市技術轉移的效應體系
第四章 全球與中國技術創(chuàng)新體系與產業(yè)技術發(fā)展
4.1 研究方法
4.1.1 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評價及數(shù)據獲取
4.1.2 中心地思想下的技術創(chuàng)新體系等次層次性
4.1.3 產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評價:IPC-USPC-NAICS
4.1.4 單變量空間自相關模型
4.2 全球技術創(chuàng)新體系與產業(yè)技術發(fā)展
4.2.1 全球技術創(chuàng)新體系的時空演化格局
4.2.2 全球技術創(chuàng)新體系的等級層次性及其變遷
4.2.3 全球產業(yè)技術變革與演化格局——以ICT、電氣、機械和醫(yī)療設備產業(yè)為例
4.3 中國城市技術創(chuàng)新體系與產業(yè)技術發(fā)展
4.3.1 中國城市技術創(chuàng)新體系的時空演化格局
4.3.2 中國城市技術創(chuàng)新體系的等級層次性及其變遷
4.3.3 中國城市產業(yè)技術變革與演化格局——以ICT、電氣、機械和醫(yī)療設備產業(yè)為例
4.4 本章小結
第五章 中國城市技術轉移的時空格局與能力綜合評估
5.1 研究方法
5.1.1 以專利轉讓為代表的城市技術轉移數(shù)據庫建構
5.1.2 城市技術轉移綜合能力評價體系與模型
5.2 中國城市技術轉移規(guī)模的時空演化格局
5.2.1 非基本技術轉移
5.2.2 基本技術轉移
5.3 中國城市技術轉移深度的時空演化格局
5.3.1 非基本技術轉移
5.3.2 基本技術轉移
5.4 中國城市技術轉移范圍的時空演化格局
5.4.1 基本技術集聚
5.4.2 基本技術擴散
5.5 中國城市技術轉移速度的時空演化格局
5.5.1 非基本技術轉移
5.5.2 基本技術轉移
5.6 中國城市技術轉移能力的綜合評估與演化
5.6.1 時序統(tǒng)計:城際差距逐漸縮小,空間集聚性逐漸加強
5.6.2 空間格局:由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主導的三極格局逐漸清晰
5.6.3 集聚模式:強空間關聯(lián)效應下的技術轉移地理鄰近性顯著
5.6.4 影響因素:城市創(chuàng)新技術的需求和供給能力決定其轉移能力
5.7 本章小結
第六章 中國城市技術轉移網絡、市場與空間效應
6.1 研究方法
6.1.1 網絡復雜性測度指標
6.2 中國城市技術轉移網絡復雜性的時空演化
6.2.1 拓撲復雜性的時空演化
6.2.2 空間復雜性的時空演化
6.3 中國城市技術轉移網絡的關聯(lián)與生長機制
6.3.1 城市技術轉移網絡的關聯(lián)機制
6.3.2 城市技術轉移網絡的生長機制
6.4 中國城市技術轉移市場劃分及演化
6.4.1 非對稱相互依存理論與城市技術轉移市場劃分體系
6.4.2 中國城市技術轉移市場的時空演化
6.5 中國城市技術轉移的空間效應
6.5.1 中國城市技術轉移的速度效應
6.5.2 中國城市技術轉移的集聚效應
6.5.3 中國城市技術轉移的開放效應
6.6 本章小結
第七章 結論、展望與建議
7.1 主要結論
7.1.1 城市技術轉移是架構城市創(chuàng)新網絡的核心基礎,也是全球創(chuàng)新網絡的空間表現(xiàn)
7.1.2 中國城市技術轉移活動高度遵循宏觀上的空間集聚規(guī)律和微觀上的地理鄰近效應
7.1.3 技術差距是中國城市技術轉移網絡演化的動力與拓撲連接機制
7.1.4 “速度-集聚-開放”的城市技術轉移空間效應體系很好的闡釋了城市技術轉移如何作用于城市經濟增長
7.2 主要創(chuàng)新之處
7.2.1 理論層面
7.2.2 實證層面
7.3 不足之處及展望
7.3.1 技術轉移中的企業(yè)主體地位需要強化
7.3.2 空間尺度和研究視角上仍有待突破
7.3.3 數(shù)據來源和數(shù)據處理上仍有待補充和完善
7.3.4 城市技術轉移的空間效應仍有待進一步驗證
7.4 政策建議
7.4.1 國家層面——中國城市技術轉移體系的建構方案選擇
7.4.2 城市層面——促進城市技術轉移政策制定的啟示
參考文獻
附錄
作者簡介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科研論文
攻讀學位期間參與的科研項目
攻讀學位期間獲得的學術獎勵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高校知識溢出對我國高技術產業(yè)創(chuàng)新的影響研究——基于省級區(qū)域的空間計量分析[J]. 郭泉恩,孫斌棟. 世界地理研究. 2017(04)
[2]基于加權中介中心性的結構洞占據者方法獲取[J]. 李凡,趙姝,陳潔,張燕平. 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2017(04)
[3]“一帶一路”——全球治理模式的新探索[J]. 杜德斌,馬亞華. 地理研究. 2017(07)
[4]中國城市創(chuàng)新網絡結構與創(chuàng)新能力研究[J]. 周燦,曾剛,曹賢忠. 地理研究. 2017(07)
[5]中國地級以上城市創(chuàng)新能力的時空格局演變及影響因素分析[J]. 何舜輝,杜德斌,焦美琪,林宇. 地理科學. 2017(07)
[6]中國產學研合作網絡結構特性及演化研究[J]. 袁劍鋒,許治. 管理學報. 2017(07)
[7]長三角城市創(chuàng)新空間的集聚與溢出效應[J]. 王承云,孫飛翔. 地理研究. 2017(06)
[8]基于專利許可的新能源技術轉移網絡演變特征研究[J]. 馬榮康,劉鳳朝.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17(06)
[9]研究型大學知識溢出路徑——基于知識溢出創(chuàng)業(yè)理論[J]. 李姍霖,熊淦,吳亭燕,黃明東. 中國高校科技. 2017(06)
[10]Science Mapping: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Chaomei Chen. Journal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7(02)
博士論文
[1]高校技術轉移系統(tǒng)的職能研究[D]. 陳娟.東南大學 2016
[2]中國區(qū)域技術創(chuàng)新績效計量研究[D]. 孫建.重慶大學 2012
[3]國際貿易中的專利標準化問題及其法律規(guī)制[D]. 李嘉.華東政法大學 2012
[4]城鄉(xiāng)路網的空間復雜性[D]. 劉承良.華中師范大學 2011
本文編號:3186748
【文章來源】: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329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內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現(xiàn)實背景
1.1.2 理論背景
1.2 研究意義
1.2.1 問題的提出
1.2.2 研究意義
1.3 研究目標、思路與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標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與研究內容
1.4.1 研究框架
1.4.2 主要研究內容
1.5 數(shù)據來源
第二章 國內外相關研究進展
2.1 國外技術轉移研究進展
2.1.1 國外技術轉移研究的基本概況
2.1.2 國外技術轉移研究的研究前沿與知識基礎
2.1.3 國外技術轉移研究的熱點領域
2.2 中國技術轉移研究進展
2.2.1 中國技術轉移研究的基本概況
2.2.2 中國技術轉移研究的研究前沿與知識基礎
2.2.3 中國技術轉移研究的熱點領域
2.3 國內外研究述評
第三章 理論基礎與框架建構
3.1 技術轉移的相關概念辨析
3.1.1 專利的定義、分類與性質
3.1.2 技術、創(chuàng)新與技術創(chuàng)新
3.1.3 專利轉讓、技術轉移與科技成果轉化
3.2 技術轉移研究相關理論基礎
3.2.1 創(chuàng)新經濟學理論
3.2.2 創(chuàng)新地理學理論
3.3 城市技術轉移研究的理論框架建構
3.3.1 城市技術轉移的結構體系
3.3.2 城市技術轉移的維度體系
3.3.3 城市技術轉移的效應體系
第四章 全球與中國技術創(chuàng)新體系與產業(yè)技術發(fā)展
4.1 研究方法
4.1.1 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評價及數(shù)據獲取
4.1.2 中心地思想下的技術創(chuàng)新體系等次層次性
4.1.3 產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評價:IPC-USPC-NAICS
4.1.4 單變量空間自相關模型
4.2 全球技術創(chuàng)新體系與產業(yè)技術發(fā)展
4.2.1 全球技術創(chuàng)新體系的時空演化格局
4.2.2 全球技術創(chuàng)新體系的等級層次性及其變遷
4.2.3 全球產業(yè)技術變革與演化格局——以ICT、電氣、機械和醫(yī)療設備產業(yè)為例
4.3 中國城市技術創(chuàng)新體系與產業(yè)技術發(fā)展
4.3.1 中國城市技術創(chuàng)新體系的時空演化格局
4.3.2 中國城市技術創(chuàng)新體系的等級層次性及其變遷
4.3.3 中國城市產業(yè)技術變革與演化格局——以ICT、電氣、機械和醫(yī)療設備產業(yè)為例
4.4 本章小結
第五章 中國城市技術轉移的時空格局與能力綜合評估
5.1 研究方法
5.1.1 以專利轉讓為代表的城市技術轉移數(shù)據庫建構
5.1.2 城市技術轉移綜合能力評價體系與模型
5.2 中國城市技術轉移規(guī)模的時空演化格局
5.2.1 非基本技術轉移
5.2.2 基本技術轉移
5.3 中國城市技術轉移深度的時空演化格局
5.3.1 非基本技術轉移
5.3.2 基本技術轉移
5.4 中國城市技術轉移范圍的時空演化格局
5.4.1 基本技術集聚
5.4.2 基本技術擴散
5.5 中國城市技術轉移速度的時空演化格局
5.5.1 非基本技術轉移
5.5.2 基本技術轉移
5.6 中國城市技術轉移能力的綜合評估與演化
5.6.1 時序統(tǒng)計:城際差距逐漸縮小,空間集聚性逐漸加強
5.6.2 空間格局:由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主導的三極格局逐漸清晰
5.6.3 集聚模式:強空間關聯(lián)效應下的技術轉移地理鄰近性顯著
5.6.4 影響因素:城市創(chuàng)新技術的需求和供給能力決定其轉移能力
5.7 本章小結
第六章 中國城市技術轉移網絡、市場與空間效應
6.1 研究方法
6.1.1 網絡復雜性測度指標
6.2 中國城市技術轉移網絡復雜性的時空演化
6.2.1 拓撲復雜性的時空演化
6.2.2 空間復雜性的時空演化
6.3 中國城市技術轉移網絡的關聯(lián)與生長機制
6.3.1 城市技術轉移網絡的關聯(lián)機制
6.3.2 城市技術轉移網絡的生長機制
6.4 中國城市技術轉移市場劃分及演化
6.4.1 非對稱相互依存理論與城市技術轉移市場劃分體系
6.4.2 中國城市技術轉移市場的時空演化
6.5 中國城市技術轉移的空間效應
6.5.1 中國城市技術轉移的速度效應
6.5.2 中國城市技術轉移的集聚效應
6.5.3 中國城市技術轉移的開放效應
6.6 本章小結
第七章 結論、展望與建議
7.1 主要結論
7.1.1 城市技術轉移是架構城市創(chuàng)新網絡的核心基礎,也是全球創(chuàng)新網絡的空間表現(xiàn)
7.1.2 中國城市技術轉移活動高度遵循宏觀上的空間集聚規(guī)律和微觀上的地理鄰近效應
7.1.3 技術差距是中國城市技術轉移網絡演化的動力與拓撲連接機制
7.1.4 “速度-集聚-開放”的城市技術轉移空間效應體系很好的闡釋了城市技術轉移如何作用于城市經濟增長
7.2 主要創(chuàng)新之處
7.2.1 理論層面
7.2.2 實證層面
7.3 不足之處及展望
7.3.1 技術轉移中的企業(yè)主體地位需要強化
7.3.2 空間尺度和研究視角上仍有待突破
7.3.3 數(shù)據來源和數(shù)據處理上仍有待補充和完善
7.3.4 城市技術轉移的空間效應仍有待進一步驗證
7.4 政策建議
7.4.1 國家層面——中國城市技術轉移體系的建構方案選擇
7.4.2 城市層面——促進城市技術轉移政策制定的啟示
參考文獻
附錄
作者簡介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科研論文
攻讀學位期間參與的科研項目
攻讀學位期間獲得的學術獎勵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高校知識溢出對我國高技術產業(yè)創(chuàng)新的影響研究——基于省級區(qū)域的空間計量分析[J]. 郭泉恩,孫斌棟. 世界地理研究. 2017(04)
[2]基于加權中介中心性的結構洞占據者方法獲取[J]. 李凡,趙姝,陳潔,張燕平. 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2017(04)
[3]“一帶一路”——全球治理模式的新探索[J]. 杜德斌,馬亞華. 地理研究. 2017(07)
[4]中國城市創(chuàng)新網絡結構與創(chuàng)新能力研究[J]. 周燦,曾剛,曹賢忠. 地理研究. 2017(07)
[5]中國地級以上城市創(chuàng)新能力的時空格局演變及影響因素分析[J]. 何舜輝,杜德斌,焦美琪,林宇. 地理科學. 2017(07)
[6]中國產學研合作網絡結構特性及演化研究[J]. 袁劍鋒,許治. 管理學報. 2017(07)
[7]長三角城市創(chuàng)新空間的集聚與溢出效應[J]. 王承云,孫飛翔. 地理研究. 2017(06)
[8]基于專利許可的新能源技術轉移網絡演變特征研究[J]. 馬榮康,劉鳳朝.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17(06)
[9]研究型大學知識溢出路徑——基于知識溢出創(chuàng)業(yè)理論[J]. 李姍霖,熊淦,吳亭燕,黃明東. 中國高校科技. 2017(06)
[10]Science Mapping: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Chaomei Chen. Journal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7(02)
博士論文
[1]高校技術轉移系統(tǒng)的職能研究[D]. 陳娟.東南大學 2016
[2]中國區(qū)域技術創(chuàng)新績效計量研究[D]. 孫建.重慶大學 2012
[3]國際貿易中的專利標準化問題及其法律規(guī)制[D]. 李嘉.華東政法大學 2012
[4]城鄉(xiāng)路網的空間復雜性[D]. 劉承良.華中師范大學 2011
本文編號:318674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3186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