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杜詩中的地方感
發(fā)布時間:2021-05-01 04:26
地方感,是20世紀70年代人文地理學的主要概念之一。地方感體現(xiàn)的是人在情感上與地方的深切連結,是一種經(jīng)過文化與社會特征改造的特殊人地關系。以人文地理學的視角研究杜甫,并以地方感作為切入點來考察杜甫詩歌,是我的一個大膽的設想。本論文首先介紹了地方感理論,并對地方感這一概念用于解釋杜詩的可行性進行了論證,為杜詩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論視角。論文還介紹了杜詩中的地方體驗,將其分為直感型、體驗型、依賴型和根植型等四種類型一一進行論述。杜詩中的地方依戀包括杜甫對故鄉(xiāng)的依戀和對寓居地的依戀。杜詩中的故鄉(xiāng)依戀并不局限于出生地,而是由故園、長安擴展到整個北方中原地區(qū);對寓居地的依戀緣起于對寓居地的建設,通過對寓居地“家”的意義建構,杜甫對寓居地產(chǎn)生了依戀情感。杜詩中的地方認同是建立在地方身份認同的基礎上的,這與杜甫的政治身份意識和有很大關聯(lián);其次,杜甫對地方空間和文化的認同影響了杜詩中空間形態(tài)和情感向度的表現(xiàn);由于對西南地區(qū)缺乏應有的認同,杜詩中出現(xiàn)了對西南地區(qū)歸屬感缺失的現(xiàn)象。最后,論文分析了地方感演變的影響因素,并從動態(tài)和歷時性角度考察杜甫地方感的演變。
【文章來源】:江西師范大學江西省
【文章頁數(shù)】:6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目錄
緒論
第一節(jié) 地理空間視野中的杜甫研究現(xiàn)狀
一、 文學地理學研究現(xiàn)狀
二、 杜詩地理研究現(xiàn)狀
第二節(jié) 地方感理論概述
一、 人文地理學中的“地方”
二、 地方感與地方體驗
三、 地方依戀
四、 地方認同
第三節(jié) 地方感概念對杜甫研究的有效性說明
第一章 杜詩中的地方體驗及類型
第一節(jié) 直感型地方體驗
第二節(jié) 體驗型地方體驗
第三節(jié) 依賴型地方體驗
第四節(jié) 根植型地方體驗
第二章 杜詩中的地方依戀
第一節(jié) 對故鄉(xiāng)的依戀
一、 故園
二、 長安
三、 中原
第二節(jié) 對寓居地的依戀
一、 寓居地的建設
二、 “家”的意義建構
第三章 杜詩中的地方認同
第一節(jié) 地方身份認同
一、 從杜甫的政治身份意識看他的地方身份認同
二、 從杜甫后期自稱為客看其地方身份認同
第二節(jié) 空間和文化認同
一、 地方空間認同
二、 地方文化認同
第三節(jié) 地方歸屬感
一、 對回歸的渴望
二、 對往昔的回憶
第四章 杜甫地方感的演變
第一節(jié) 杜甫地方感變化的影響因素
一、 地方體驗的加深
二、 人生經(jīng)歷的變化
第二節(jié) 杜甫地方感的歷時性考察
一、 安史之亂前:憶昔開元全盛日
二、 蜀中寓居時期:處處無家處處家
三、 夔州和湖湘時期:何異漂漂托此身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在讀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著)及科研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杜甫詩歌的自稱藝術[J]. 時紅梅,葉幫義. 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1(02)
[2]地方感、地方依戀與地方認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啟示[J]. 朱竑,劉博.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01)
[3]空間理論解讀:基于人文地理學的透視[J]. 王圣云. 人文地理. 2011(01)
[4]論杜甫詩歌的地域色彩[J]. 鄢繼瑞,唐國陽,劉曉靜. 內(nèi)江師范學院學報. 2009(S2)
[5]杜詩與成都的歷史地理研究[J]. 王小紅. 杜甫研究學刊. 2009(03)
[6]從場所依賴解讀《呼嘯山莊》中凱瑟琳之“迷失”與“回歸”[J]. 李迎春. 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09(02)
[7]杜甫詩中的漂泊感[J]. 周艷菊. 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2)
[8]論杜甫在蜀中前期的望鄉(xiāng)意識[J]. 松原朗,李寅生. 杜甫研究學刊. 2008(01)
[9]地方感研究進展及研究框架[J]. 唐文躍. 旅游學刊. 2007(11)
[10]陸游:詩魂與越中山水魂[J]. 楊義. 文學遺產(chǎn). 2006(03)
博士論文
[1]段義孚人文主義地理學生態(tài)文化思想研究[D]. 宋秀葵.山東大學 2011
[2]中國古代文學地理形態(tài)與演變[D]. 梅新林.上海師范大學 2004
碩士論文
[1]休閑者的地方感研究[D]. 顧宋華.浙江大學 2011
[2]旅游體驗中的地方感研究[D]. 呂寧.東北財經(jīng)大學 2010
[3]空間閱讀與場所精神[D]. 王志俊.中央美術學院 2010
[4]杜詩中的民俗文化因素研究[D]. 萬德凱.河北大學 2000
本文編號:3170109
【文章來源】:江西師范大學江西省
【文章頁數(shù)】:6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目錄
緒論
第一節(jié) 地理空間視野中的杜甫研究現(xiàn)狀
一、 文學地理學研究現(xiàn)狀
二、 杜詩地理研究現(xiàn)狀
第二節(jié) 地方感理論概述
一、 人文地理學中的“地方”
二、 地方感與地方體驗
三、 地方依戀
四、 地方認同
第三節(jié) 地方感概念對杜甫研究的有效性說明
第一章 杜詩中的地方體驗及類型
第一節(jié) 直感型地方體驗
第二節(jié) 體驗型地方體驗
第三節(jié) 依賴型地方體驗
第四節(jié) 根植型地方體驗
第二章 杜詩中的地方依戀
第一節(jié) 對故鄉(xiāng)的依戀
一、 故園
二、 長安
三、 中原
第二節(jié) 對寓居地的依戀
一、 寓居地的建設
二、 “家”的意義建構
第三章 杜詩中的地方認同
第一節(jié) 地方身份認同
一、 從杜甫的政治身份意識看他的地方身份認同
二、 從杜甫后期自稱為客看其地方身份認同
第二節(jié) 空間和文化認同
一、 地方空間認同
二、 地方文化認同
第三節(jié) 地方歸屬感
一、 對回歸的渴望
二、 對往昔的回憶
第四章 杜甫地方感的演變
第一節(jié) 杜甫地方感變化的影響因素
一、 地方體驗的加深
二、 人生經(jīng)歷的變化
第二節(jié) 杜甫地方感的歷時性考察
一、 安史之亂前:憶昔開元全盛日
二、 蜀中寓居時期:處處無家處處家
三、 夔州和湖湘時期:何異漂漂托此身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在讀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著)及科研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杜甫詩歌的自稱藝術[J]. 時紅梅,葉幫義. 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1(02)
[2]地方感、地方依戀與地方認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啟示[J]. 朱竑,劉博.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01)
[3]空間理論解讀:基于人文地理學的透視[J]. 王圣云. 人文地理. 2011(01)
[4]論杜甫詩歌的地域色彩[J]. 鄢繼瑞,唐國陽,劉曉靜. 內(nèi)江師范學院學報. 2009(S2)
[5]杜詩與成都的歷史地理研究[J]. 王小紅. 杜甫研究學刊. 2009(03)
[6]從場所依賴解讀《呼嘯山莊》中凱瑟琳之“迷失”與“回歸”[J]. 李迎春. 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09(02)
[7]杜甫詩中的漂泊感[J]. 周艷菊. 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2)
[8]論杜甫在蜀中前期的望鄉(xiāng)意識[J]. 松原朗,李寅生. 杜甫研究學刊. 2008(01)
[9]地方感研究進展及研究框架[J]. 唐文躍. 旅游學刊. 2007(11)
[10]陸游:詩魂與越中山水魂[J]. 楊義. 文學遺產(chǎn). 2006(03)
博士論文
[1]段義孚人文主義地理學生態(tài)文化思想研究[D]. 宋秀葵.山東大學 2011
[2]中國古代文學地理形態(tài)與演變[D]. 梅新林.上海師范大學 2004
碩士論文
[1]休閑者的地方感研究[D]. 顧宋華.浙江大學 2011
[2]旅游體驗中的地方感研究[D]. 呂寧.東北財經(jīng)大學 2010
[3]空間閱讀與場所精神[D]. 王志俊.中央美術學院 2010
[4]杜詩中的民俗文化因素研究[D]. 萬德凱.河北大學 2000
本文編號:317010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3170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