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水塔”變化對中國周邊地緣政治環(huán)境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1-03-21 13:43
被喻為"亞洲水塔"的青藏高原,是亞洲多條國際大河的發(fā)源地。全球氣候變暖導致青藏高原冰川消融,進而引起周邊河流長期徑流的下降和季節(jié)分配的紊亂。這一自然變化疊加在流域內國家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等人文變遷過程之上,造成水資源的供給與需求在總量及時間匹配上的失衡與錯位,從而在該地區(qū)誘發(fā)更多水沖突、水危機等水政治問題。域外大國的介入則進一步加劇了本地區(qū)水政治的復雜性,并已在事實上威脅到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戰(zhàn)略互信。未來,中國應以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絲路精神"為指引,基于既有國際規(guī)范,通過多邊或雙邊談判尋求化解水沖突,促進與相關國家的利益融合及流域國家命運共同體的實現。
【文章來源】:世界地理研究. 2020,29(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9 頁
【部分圖文】:
“亞洲水塔”周邊地區(qū)水沖突事件變化
“亞洲水塔”周邊地區(qū)水危機事件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尚不凸顯。1990年后,伴隨著蘇聯的解體和中亞地區(qū)水資源分配機制的失效,其周邊地區(qū)水沖突事件顯著增加。21世紀以來,隨著中亞、南亞、中南半島地區(qū)人口數量不斷增長和經濟快速發(fā)展,加上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fā)利用,水資源短缺性危機日益顯著。2014年,巴基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已經屬于“極度缺水”類型國家。除了尼泊爾之外,南亞國家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均低于1700立方米/年,屬于“重度缺水”和“水緊張”型國家!皝喼匏敝苓叺貐^(qū)水資源的短缺直接后果便是水政治問題頻發(fā),水安全的敏感性陡增,水資源沖突已經成為加劇流域內國家間政治互信赤字的重要因素之一,嚴重制約了地區(qū)資源環(huán)境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在“亞洲水塔”周邊地區(qū)水沖突事件中,南亞、中南半島地區(qū)國家參與水沖突最為頻繁,印巴、中泰、老泰間的沖突頻次位居前3位(表1、圖2)。2.4“亞洲水塔”自然變化或導致流域國家間領土爭端和氣候難民增加
在“亞洲水塔”周邊地區(qū)的水沖突事件中,參與沖突頻次超過100的國家包括泰國、中國、老撾、越南、柬埔寨、印度、巴基斯坦和緬甸(圖3)。其中,中國涉及的水沖突達到342次,位居第2。在東南亞地區(qū),中國和東南亞國家之間的跨國界河流眾多,水資源安全關系涉及水利開發(fā)、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水量分配問題及自由航道等議題[18]。在南亞地區(qū),中國與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國、不丹以及阿富汗因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巴基拉提河-恒河、森哥藏布河-印度河而聯系在一起,既共享水利益,也極易產生水沖突和跨界水矛盾。在中亞地區(qū),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因水資源分配問題互動最多,主要集中于伊犁河和額爾齊斯河的水資源分配?梢哉f,“亞洲水塔”變化帶來的水安全問題嚴重制約了流域內國家間信任的建立,而作為發(fā)育了眾多國際河流的上游國家,中國對國內水資源利用的任何舉措均能成為周邊國家關切的焦點。3 水資源沖突使中國周邊地緣政治環(huán)境復雜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水資源安全的影響[J]. 李志斐. 國際安全研究. 2018(03)
[2]中亞地區(qū)水資源問題:美國的認知、介入與評價[J]. 趙玉明. 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 2017(03)
[3]中國參與跨界水資源治理的法律立場和應對——以新“瀾湄機制”為視角[J]. 付琴雯. 學術探索. 2017(03)
[4]“一帶一路”背景下日本對大湄公河次區(qū)域的經濟外交[J]. 白如純. 東北亞學刊. 2016(03)
[5]中國在瀾滄江—湄公河跨界水資源合作中的信任危機與互信建設[J]. 張勵,盧光盛,伊恩·喬治·貝爾德. 印度洋經濟體研究. 2016(02)
[6]“一帶一路”:中華民族復興的地緣大戰(zhàn)略[J]. 杜德斌,馬亞華. 地理研究. 2015(06)
[7]中國周邊水資源安全關系之分析[J]. 李志斐. 國際安全研究. 2015(03)
[8]中亞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zhàn)略地位[J]. 郭君平,許濤,胡愛軍. 經濟導刊. 2015(02)
[9]奧巴馬政府介入湄公河地區(qū)合作研究[J]. 羅圣榮. 東南亞研究. 2013(06)
[10]積極打造周邊戰(zhàn)略依托帶,托升中國崛起之翼[J]. 李永輝. 現代國際關系. 2013(10)
本文編號:3092962
【文章來源】:世界地理研究. 2020,29(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9 頁
【部分圖文】:
“亞洲水塔”周邊地區(qū)水沖突事件變化
“亞洲水塔”周邊地區(qū)水危機事件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尚不凸顯。1990年后,伴隨著蘇聯的解體和中亞地區(qū)水資源分配機制的失效,其周邊地區(qū)水沖突事件顯著增加。21世紀以來,隨著中亞、南亞、中南半島地區(qū)人口數量不斷增長和經濟快速發(fā)展,加上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fā)利用,水資源短缺性危機日益顯著。2014年,巴基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已經屬于“極度缺水”類型國家。除了尼泊爾之外,南亞國家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均低于1700立方米/年,屬于“重度缺水”和“水緊張”型國家!皝喼匏敝苓叺貐^(qū)水資源的短缺直接后果便是水政治問題頻發(fā),水安全的敏感性陡增,水資源沖突已經成為加劇流域內國家間政治互信赤字的重要因素之一,嚴重制約了地區(qū)資源環(huán)境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在“亞洲水塔”周邊地區(qū)水沖突事件中,南亞、中南半島地區(qū)國家參與水沖突最為頻繁,印巴、中泰、老泰間的沖突頻次位居前3位(表1、圖2)。2.4“亞洲水塔”自然變化或導致流域國家間領土爭端和氣候難民增加
在“亞洲水塔”周邊地區(qū)的水沖突事件中,參與沖突頻次超過100的國家包括泰國、中國、老撾、越南、柬埔寨、印度、巴基斯坦和緬甸(圖3)。其中,中國涉及的水沖突達到342次,位居第2。在東南亞地區(qū),中國和東南亞國家之間的跨國界河流眾多,水資源安全關系涉及水利開發(fā)、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水量分配問題及自由航道等議題[18]。在南亞地區(qū),中國與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國、不丹以及阿富汗因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巴基拉提河-恒河、森哥藏布河-印度河而聯系在一起,既共享水利益,也極易產生水沖突和跨界水矛盾。在中亞地區(qū),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因水資源分配問題互動最多,主要集中于伊犁河和額爾齊斯河的水資源分配?梢哉f,“亞洲水塔”變化帶來的水安全問題嚴重制約了流域內國家間信任的建立,而作為發(fā)育了眾多國際河流的上游國家,中國對國內水資源利用的任何舉措均能成為周邊國家關切的焦點。3 水資源沖突使中國周邊地緣政治環(huán)境復雜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水資源安全的影響[J]. 李志斐. 國際安全研究. 2018(03)
[2]中亞地區(qū)水資源問題:美國的認知、介入與評價[J]. 趙玉明. 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 2017(03)
[3]中國參與跨界水資源治理的法律立場和應對——以新“瀾湄機制”為視角[J]. 付琴雯. 學術探索. 2017(03)
[4]“一帶一路”背景下日本對大湄公河次區(qū)域的經濟外交[J]. 白如純. 東北亞學刊. 2016(03)
[5]中國在瀾滄江—湄公河跨界水資源合作中的信任危機與互信建設[J]. 張勵,盧光盛,伊恩·喬治·貝爾德. 印度洋經濟體研究. 2016(02)
[6]“一帶一路”:中華民族復興的地緣大戰(zhàn)略[J]. 杜德斌,馬亞華. 地理研究. 2015(06)
[7]中國周邊水資源安全關系之分析[J]. 李志斐. 國際安全研究. 2015(03)
[8]中亞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zhàn)略地位[J]. 郭君平,許濤,胡愛軍. 經濟導刊. 2015(02)
[9]奧巴馬政府介入湄公河地區(qū)合作研究[J]. 羅圣榮. 東南亞研究. 2013(06)
[10]積極打造周邊戰(zhàn)略依托帶,托升中國崛起之翼[J]. 李永輝. 現代國際關系. 2013(10)
本文編號:309296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3092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