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人文地理論文 >

西漢黃河水患與防治制度的變遷

發(fā)布時間:2018-06-23 13:33

  本文選題:西漢 + 黃河 ; 參考:《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摘要】:西漢黃河暴發(fā)多次水患,原因是多方面的。黃河本身多沙、自然環(huán)境變化、氣候變遷及主河道發(fā)育的影響僅是部分原因。在實踐過程中創(chuàng)立的水患防治制度得不到有效堅持也是黃河多災的重要原因。西漢政府在黃河水患時創(chuàng)立了一系列防治制度,起初效果明顯,但至成帝以后,制度僵滯,致使河患得不到有效防治,成、哀、平、新莽時期都有水患發(fā)生。直至東漢王景重新堅持防治制度,加上環(huán)境變化等原因,黃河才得以長時期安流。
[Abstract]:The Yellow River broke out many times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for many reasons. The influence of the Yellow River itself on sand, natural environment, climate chan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in river is only partly caused. The floo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established in practice is also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floo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government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created a series of prevention and cure system in the Yellow River flood, which had obvious effect at first, but after becoming emperor, the system was stiff and stagnant, resulting in the river infestation could not be effectively prevented, made, mourned, leveled, and occurred in the new period. It was not until King King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insisted on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system and the environment changed that the Yellow River was able to flow smoothly for a long time.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04BZS026)
【分類號】:K234.1;K928.6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王子今;秦漢時期氣候變遷的歷史學考察[J];歷史研究;1995年02期

2 鄒逸麟;東漢以后黃河下游出現(xiàn)長期安流局面問題的再認識[J];人民黃河;1989年02期

3 段偉;漢武帝財政決策與瓠子河決治理[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4 楊振紅;漢代自然災害初探[J];中國史研究;1999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瞿林東;論魏晉至隋唐的歷史文獻學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2 張衛(wèi)東;略論孔子的軍事思想[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3 王剛;從債務問題看西漢商品經(jīng)濟狀況[J];安徽史學;2003年03期

4 陳立柱;亳在大O>說[J];安徽史學;2004年02期

5 王柏中;試論漢代陵寢祭祀及其對宗廟祭祀的影響[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6 劉剛;宋玉年世行跡考[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7 鄭穎慧,謝志強;略論宋代法官審判活動之法律責任[J];保定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01期

8 袁剛;隋朝監(jiān)察制度述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6期

9 張強;道德倫理的政治化與秦漢統(tǒng)治術(shù)[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10 韓茂莉;論西北開發(fā)的可持續(xù)性進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9條

1 陳立柱;;說“國必依山川"[A];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學術(shù)研究年會論文集[C];2005年

2 朱宏斌;樊志民;;關(guān)于歷史時期農(nóng)業(yè)開發(fā)經(jīng)營與生態(tài)問題的若干思考[A];中國生物學史暨農(nóng)學史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3年

3 姜建紅;;《漢語大詞典》釋義以今律古現(xiàn)象札記二則[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史念海;;隋唐時期重要的自然環(huán)境的變遷及其與人為作用的關(guān)系[A];唐史論叢(第五輯)[C];1990年

5 劉毓慶;郭萬金;;漢代天道圣統(tǒng)思潮下的《詩》學定位[A];第七屆《詩經(jīng)》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二)[C];2006年

6 龍文玲;;《詩經(jīng)·陳風·月出》主旨辨正[A];第七屆《詩經(jīng)》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二)[C];2006年

7 楊孟衡;;上黨古賽儀典考[A];山西長治賽社與樂戶文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8 李天生;;感受民間賽社的文化內(nèi)涵[A];山西長治賽社與樂戶文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9 李育民;;清政府應對條約關(guān)系的羈縻之道及其衰微[A];“近代中國、東亞與世界”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毛曦;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地理[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2 陳業(yè)新;災害與兩漢社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3 卜風賢;周秦漢晉時期農(nóng)業(yè)災害和農(nóng)業(yè)減災方略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1年

4 李紅霞;唐代隱逸風尚與詩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5 傅紹良;唐代諫官與文學[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6 穆渭生;唐代關(guān)內(nèi)道軍事地理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7 余達淮;馬克思經(jīng)濟倫理思想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8 鄭巖;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董平均;西漢分封制度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10 錢永生;論墨子思想結(jié)構(gòu)的生成[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文華;漢代自然災害的初步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2 葛剛巖;論《史記》人物形象的崇高美及其形成原因[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3 李家釗;兩漢救荒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4 延娟芹;《晏子春秋》藝術(shù)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5 梅蕾;隋唐童蒙教育文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6 侯深;蔡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7 丁春文;秦漢自然災害研究[D];西北大學;2001年

8 施建軍;神仙·游仙詩·曹氏父子[D];鄭州大學;2001年

9 梁錫鋒;漢代的《詩經(jīng)》學與政治關(guān)系研究[D];鄭州大學;2001年

10 翁俊松;《史記》“太史公曰”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6條

1 王靖泰,汪品先;中國東部晚更新世以來海面升降與氣候變化的關(guān)系[J];地理學報;1980年04期

2 李居信,劉書貴;淅川柑桔生態(tài)環(huán)境與宜桔地選片評價[J];地理學報;1986年02期

3 楊達源;洞庭湖的演變及其整治[J];地理研究;1986年03期

4 黃麒;青海湖沉積物的沉積速率及古氣候演變的初步研究[J];科學通報;1988年22期

5 王子今;秦漢時期氣候變遷的歷史學考察[J];歷史研究;1995年02期

6 王鵬飛;節(jié)氣順序和我國古代氣候變化[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1980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卞玉山;;鯀、禹治水人文地理坐標系統(tǒng)研究[J];齊魯文化研究;2010年00期

2 曾艷;曾慶碩;;開封成為都城的地理條件[J];文史博覽(理論);2011年08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朱士光;;簡論歷史地理學對推進我國古代都城與城市研究的意義和作用[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九輯)——中國古都學會2002年年會暨長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朱士光;;論新鄭古都文化研究與古都文化資源之開發(fā)[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五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十五屆年會暨新鄭古都與中原文明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3 李志恒;丁圣彥;;黃河對開封影響的整合分析[A];中國地理學會2004年學術(shù)年會暨海峽兩岸地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周強 張忠慧 王鳳云;沉積的科學 流淌的文化[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06年

2 中國科學院院士 任美鍔;走出地理學困境靠自信自強[N];光明日報;2003年

,

本文編號:205728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205728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5159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