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連山瑤、壯的源流、分布及相關歷史地理問題研究
本文選題:清代 + 連山。 參考:《暨南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清代的連山地區(qū),位于南嶺山脈之西南麓,大約包含今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全境及今連南瑤族自治縣渦水河以西的地帶。從唐宋到明景泰至天順年間,來自湖南地區(qū)的瑤族及來自廣西的壯族先后進入此地并定居。一方面,瑤、壯的遷徙和定居構(gòu)成了清代連山地區(qū)富有族群特色的聚落地理,從而為今天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及連南瑤族自治縣成立的區(qū)域劃分提供了依據(jù);另一方面,明天順后連山多民族聚居情勢的出現(xiàn),引發(fā)了當?shù)孛褡逯g的沖突與融合。這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促成了朝廷在管理層面上的調(diào)適。如清代連山直隸廳這一特殊政區(qū)的建置成立,便是一例;仡欉B山的民族、聚落、政區(qū)等層面的演變歷程,我們會發(fā)現(xiàn)當?shù)嘏c明代以來朝廷對嶺南地區(qū)的經(jīng)略密切相連。圍繞著連山少數(shù)民族相關歷史地理問題的討論,應可為當前的華南民族史研究,增添一個極具參考價值的標本。
[Abstract]:The Lianshan area of the Qing Dynasty,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foot of the Nanling Mountains, contains the entire territory of the present Lianshan Zhuang Yao Autonomous County and the belt west of the Vorushui River in the present Lianshan Yao Autonomous County. From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o Jingtai to Tianshun, Yao nationality from Hunan and Zhuang nationality from Guangxi successively entered and settled here. On the one hand, the migration and settlement of Yao and Zhuang make up the settlement geography with ethnic characteristics in Lianshan area of Qing Dynasty, which provides a basis for the regional division of Lianshan Zhuang Yao Autonomous County and Liannan Yao Autonomous Coun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emergence of multi-ethnic settlement in Shunhou Mountain triggered the conflict and fusion between the local ethnic groups. The occurrence of this phenomenon contributed to the adjustment of the court on the management level. Such as Lianshan Zhili Hall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pecial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is an example. Looking back at the evolution of Lianshan's nationality, settlement and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we can find that the local and the imperial court's classics of Lingnan area since the Ming Dynast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The discussion on the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problems of the Lianshan ethnic minorities should provide a reference specimen for the present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South China nationality.
【學位授予單位】:暨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K928.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國清;蔡美談;;“杉都”——連南瑤族自治縣[J];中國民族;1984年06期
2 班錦源 ,趙永梅;《連南瑤族自治縣志》出版發(fā)行[J];廣東史志;1996年04期
3 蔡少玲;讀《連南瑤族自治縣縣志·民族篇》有感[J];廣東史志;1998年03期
4 姜永興;連南瑤族自治縣旅游開發(fā)整體策劃[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2年02期
5 林倫倫;陳亞靜;;粵北連南瑤族自治縣大坪鎮(zhèn)四村瑤民語言生活狀況調(diào)查[J];廣東技術(shù)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10期
6 莊初升;岳嫣嫣;;連南瑤族自治縣石蛤塘村的語言生活[J];文化遺產(chǎn);2011年02期
7 謝永雄;;“謳莎腰”和“格洛堂”[J];音樂愛好者;1983年03期
8 羅能輝;;一位全國人大代表的瑤山情結(jié)[J];人民之聲;2000年06期
9 聞雨亭;瑤山的“水電縣長[J];中國民族;2003年03期
10 單緯東;;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旅游發(fā)展的戰(zhàn)略聯(lián)盟與網(wǎng)絡構(gòu)建——以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為例[J];人文地理;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高傳棋;;如何重建臺灣境內(nèi)的小區(qū)域歷史地理[A];海峽兩岸地理學術(shù)研討會暨200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2 張佳生;;論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民族關系研究[A];第七次全國民族理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4年
3 徐黎麗;陳建軍;;論風俗習慣與民族關系的互動影響[A];第七次全國民族理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4年
4 徐黎麗;;接觸與非接觸——影響民族關系的變量分析[A];中華民族認同與認同中華民族——人類學高級論壇2008卷[C];2008年
5 趙健君;;論中國民族關系基礎理論發(fā)展創(chuàng)新[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3集)[C];2008年
6 楊嘉銘;;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民族關系與政治穩(wěn)定調(diào)查研究[A];“西藏和其他藏區(qū)現(xiàn)代化道路選擇”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7 楊圣敏;;歷史上民族關系中的幾個問題[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5集)[C];2009年
8 高芳;董西彩;李媛;陳懷川;;烏魯木齊市民族關系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研究[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下冊[C];2010年
9 高芳;董西彩;李媛;陳懷川;;烏魯木齊市民族關系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研究[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10 白振聲;;論文化與民族關系[A];民族學研究第十二輯——中國民族學學會第六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南方日報記者 張學斌 實習生 潘麗娜 何瑤瑤;挽起褲腿和村民下田勞動[N];南方日報;2013年
2 早報記者 石劍峰;“中國教育缺乏歷史地理基本知識”[N];東方早報;2012年
3 毛曦 于雙遠 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華北歷史地理與中國社會變遷[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4 ;從歷史地理看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N];文匯報;2003年
5 朱憲民 宋漢曉;用影像刻錄瑤山文化[N];人民日報;2008年
6 毛怡;重建過去的地理[N];光明日報;2014年
7 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 馬強;宗教寬容方能保證民族關系和諧[N];中國民族報;2013年
8 明浩;民族關系中值得關注的“過濾”現(xiàn)象[N];中國民族報;2013年
9 記者 吳艷;國內(nèi)外學者研討世界民族關系與發(fā)展趨勢[N];中國民族報;2013年
10 何龍群;民族關系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淺議(上)[N];中國民族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葛艷玲;當前新疆北疆基層民族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2 宋鑫華;民族關系協(xié)調(diào)發(fā)展與政治穩(wěn)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蔣立松;中國西南地區(qū)民族關系基礎結(jié)構(gòu)及影響因素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4 路憲民;社會文化變遷中的西部民族關系[D];蘭州大學;2008年
5 周競紅;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關系史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劉智文;東疆民族關系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7 劉瑤瑤;青海海西州漢族移民文化變遷及民族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8 李潔;變遷、互動與交融[D];蘭州大學;2009年
9 鄭煒;北宋民族關系思想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10 馮霞;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漢族移民鄉(xiāng)村社會文化變遷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譚嘉偉;清代連山瑤、壯的源流、分布及相關歷史地理問題研究[D];暨南大學;2017年
2 江潔禎;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瑤區(qū)中學歷史教學研究[D];廣州大學;2014年
3 王偉斌;明清浙江天主教史編年考論[D];廣西師范大學;2015年
4 馬相金;歷史地理視角下的中國酒業(yè)經(jīng)濟及酒文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5 周會娟;明清時期桂林城若干歷史地理問題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6 翟娜;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旅游資源開發(fā)中的權(quán)益分配研究[D];廣東技術(shù)師范學院;2013年
7 李杰;道口鎮(zhèn)興衰的歷史地理考[D];鄭州大學;2009年
8 韓麗梅;地志《齊乘》述論[D];四川大學;2006年
9 王曄;論城市化進程中喀什市的民族關系[D];新疆大學;2008年
10 郎雪霞;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關系現(xiàn)狀及發(fā)展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86368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1863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