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人口帶眷流動意愿研究
[Abstract]: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floating population organized by the Center for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in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nd Zhuji City, Zhejiang Province in 2009,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willingness of floating population to move as soon as possible. It is found that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s most willing to bring their spouses, fathers and children, and social identity, long-term residence intention and age factor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family mobility willingnes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while other factors, such as gender, worry about parents' pension, education level, housing source and time to emigrate,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migration of different family member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作者單位】: 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人口研究所;
【基金】:2013年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科研水平提高經(jīng)費資助 北京市市屬管高等學校學術創(chuàng)新團隊項目——城市化進程中的首都人口、環(huán)境與發(fā)展研究項目的資助
【分類號】:C92-0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張航空;李雙全;;流動人口家庭化狀況分析[J];南方人口;2010年06期
2 王志理;王如松;;中國流動人口帶眷系數(shù)及其影響因素[J];人口與經(jīng)濟;2011年06期
3 杜鵬;張文娟;;對中國流動人口“梯次流動”的理論思考[J];人口學刊;2010年03期
4 杜鵬;張航空;;中國流動人口梯次流動的實證研究[J];人口學刊;2011年04期
5 周皓;中國人口遷移的家庭化趨勢及影響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2004年06期
6 翟振武;段成榮;畢秋靈;;北京市流動人口的最新狀況與分析[J];人口研究;2007年02期
7 段成榮;楊舸;張斐;盧雪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流動人口變動的九大趨勢[J];人口研究;2008年06期
8 張文娟;;流動人口的家庭結構——以北京市為例[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9 李強;關于“農(nóng)民工”家庭模式問題的研究[J];浙江學刊;1996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鵬飛;劉強;;北京市水資源人口承載力的預測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2年01期
2 馮春梅;;家庭遷移視角下的農(nóng)村女性轉移[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2年12期
3 劉謙;趙華鑫;;目前我國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實踐的基本模式和特征[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4 謝蕾蕾;宋志剛;;北京市流動人口總量和分布結構特征研究[J];數(shù)據(jù);2009年10期
5 孫瓊如;葉文振;;流動婦女婚姻觀念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6 許迎春;何麗華;王建新;岳朋朋;俞文蘭;宋文質;王生;;北京市158家企業(yè)流動工人職業(yè)健康監(jiān)護現(xiàn)狀調查[J];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9年05期
7 侯建明;;流動人口對長吉圖開發(fā)開放先導區(qū)建設的影響[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8 葉裕民;袁蕾;;轉型期中國農(nóng)民工住房與規(guī)劃政策研究[J];城市與區(qū)域規(guī)劃研究;2009年02期
9 段成榮;鄒湘江;;流動人口發(fā)展趨勢與北京市人口規(guī)模調控[J];城市管理與科技;2011年05期
10 羅恩立;;就業(yè)能力對農(nóng)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響——以上海市為例[J];城市問題;2012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楚文杰;;北京人口規(guī)模變動趨勢及對策研究[A];北京市第十五次統(tǒng)計科學討論會獲獎論文集[C];2009年
2 張秀梅;甘滿堂;;農(nóng)民工流動家庭化與城市適應性[A];福建省社會學2006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袁連生;;農(nóng)民工子女義務教育財政政策的理論、實踐與改革[A];2009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閆俊;中國新型農(nóng)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2 黃建玲;城市軌道交通客流后評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3 李欣欣;現(xiàn)代性體驗下苗族鄉(xiāng)村婦女的家庭生活[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4 王婷;中法移民聚居區(qū)更新政策比較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5 謝勇;中國居民儲蓄率的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6 熊鳳水;流變的鄉(xiāng)土性:移植·消解·重構[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岳雪蓮;仫佬族流動人口與流出地社會變遷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1年
8 鄭凱銓;參與社會管理的法院調解[D];吉林大學;2011年
9 李明;“獎扶制度”可持續(xù)性困境與改革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10 葉旭軍;城市外來農(nóng)民工的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D];浙江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付軍;農(nóng)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王超;烏魯木齊市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勞動者職業(yè)危害KAP調查分析[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0年
3 薛莉;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南京流動回族族際通婚觀念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4 汪恭敬;進城農(nóng)民工子女教育邊緣化問題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5 卿秋艷;留守婦女與外出丈夫的互動[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6 劉丹丹;城鄉(xiāng)遷移與婚姻關系[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7 王勇民;剩余勞動力轉移對“三農(nóng)”的影響研究[D];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8 李媛;進京農(nóng)民工對其3-6歲子女的教育期望的個案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9 劉丹;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社會支持體系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10 張彥東;西部地區(qū)投資結構變化對勞動力流動影響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志剛;北京市家庭戶的變化及外來人口影響[J];北京社會科學;2004年03期
2 于學軍;;中國流動人口的特征、需求和公共政策思考[J];開放導報;2005年06期
3 葉蘇;廈門市流動人口的居住方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南方人口;2005年01期
4 傅崇輝,向煒;深圳流動育齡婦女生育子女數(shù)的影響因素分析[J];南方人口;2005年03期
5 謝安國;許先云;廖衛(wèi)斌;趙道靜;;廣州市流動人口政策外生育分析及對策[J];南方人口;2006年01期
6 吳帆;;新一代鄉(xiāng)-城流動人口生育意愿探析[J];南方人口;2009年01期
7 趙延東,王奮宇;當前我國城市職業(yè)流動的障礙分析[J];人口與經(jīng)濟;2004年05期
8 呂學靜;陳蕊;;農(nóng)民工就業(yè)與就業(yè)促進問題實證研究——以北京市為例[J];人口與經(jīng)濟;2007年04期
9 杜鵬;李一男;王澎湖;林偉;;流動人口外出對其家庭的影響[J];人口學刊;2007年01期
10 段成榮;楊舸;;我國流動兒童最新狀況——基于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shù)據(jù)的分析[J];人口學刊;2008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保障流動人口權益 促進和諧社會建設[J];人口與計劃生育;2006年12期
2 ;推進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J];人口與計劃生育;2010年12期
3 唐勇林;張翠玲;;以“建設幸福廣東”進一步推進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J];人口與計劃生育;2011年08期
4 本刊編輯部;蔡建峰;曹艷琴;范建軍;劉進興;;流動人口管理,河南亮點頻現(xiàn)[J];黃河.黃土.黃種人;2008年07期
5 李伯華;宋月萍;齊嘉楠;唐丹;覃民;;中國流動人口生存發(fā)展狀況報告——基于重點地區(qū)流動人口監(jiān)測試點調查[J];人口研究;2010年01期
6 邱衛(wèi)國;;流動人口子女面臨的互動困境[J];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7 周建芳;陶勃;;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研究[J];人口學刊;2008年05期
8 孫瓊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流動人口研究回顧與展望[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9 高春鳳;盧亞貞;;流動人口生育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09年12期
10 周建芳;;發(fā)達地區(qū)育齡流動人口子女入學與社會融合調查[J];西北人口;2008年01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金艾邋周雅;紅花崗區(qū)將關愛流動人口落到實處[N];貴州日報;2008年
2 周丹波;讓流動人口同享陽光[N];甘肅日報;2007年
3 特約記者 沈念梓 通訊員 虞江麗 沈專利;這里沒有“外鄉(xiāng)人”[N];中國人口報;2007年
4 雪冬 記者 于天牧;從防范型“管理”轉為體貼型“服務”[N];盤錦日報;2006年
5 黃文輝;父母子女雙受益[N];中國人口報;2007年
6 李曉東 作者單位:長春工業(yè)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積極應對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N];中國人口報;2007年
7 記者 趙耕;十個新生兒六個是流動人口子女[N];北京日報;2006年
8 特約記者 陳賢澤 梁連雄;市民化服務讓流動人口感受溫馨[N];中國人口報;2006年
9 尹萍 張道珍 章平;市民化服務:擦亮和諧社會的鏡子[N];濟南日報;2007年
10 葉雷;政策歧視要不得[N];人民代表報;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魯甜;外來流動人口的貧困問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年
2 田達;當前中國流動人口的成因、問題及對策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6年
3 李祥德;福廈泉流動人口的公共服務問題及內(nèi)部差異[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4 邱衛(wèi)國;西北流動人口子女在校同輩群體互動模式的比較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5 張靜;蘭州市少數(shù)民族流動人口社會支持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唐薇;昆明流動人口聚居區(qū)的現(xiàn)狀、問題及其對策初步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8年
7 張偉;和諧社會視域下中國當代流動人口問題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2年
,本文編號:250485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renkou/2504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