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母喪子的概率與年齡分布
[Abstract]:Based on probability theory and life table,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probability of Chinese parents' bereavement and the average age of bereavement, and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death level on these two index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hinese parents had a higher probability of losing their sons, and the probability of losing children at different ages was "L" with the increase of parents' age.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men (fathers) are less likely to lose children than women (mothers), and the average age of bereavement is lower than that of women (mothers). The probability of bereavement depends on the different distribution of death rate between father and s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uniform change of death level, the death level will decrease, and the probability of bereavement will also decrease. The average age of parents bereavement was more affected by the change of mortality rate of the younger population.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fā)展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
【分類號】:C924.2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王金營;戈艷霞;;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質量評估以及對以往人口變動分析校正[J];人口研究;2013年01期
2 黃榮清;曾憲新;;“六普”報告的嬰兒死亡率誤差和實際水平的估計[J];人口研究;2013年02期
3 趙夢晗;楊凡;;六普數據中嬰兒死亡率及兒童死亡概率的質疑與評估[J];人口研究;2013年05期
4 姜全保;郭震威;;獨生子女家庭喪子概率的測算[J];中國人口科學;2008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丁仁船;張航空;;獨生子女家庭結構演變與養(yǎng)老方案選擇研究——以安徽省為例[J];南方人口;2013年02期
2 韋兵;;城市獨生子女家庭養(yǎng)老保障風險研究[J];珠江論叢;2014年02期
3 陳雯;;從“制度”到“能動性”:對死亡獨生子女家庭扶助機制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2年02期
4 宋健;范文婷;;慣性增長下的人口再生產:全國及省級變化[J];人口研究;2013年04期
5 程中興;;公共政策視角下的“失獨”問題探視:基于公眾認知與主體感知的研究綜述[J];人口與發(fā)展;2013年04期
6 趙夢晗;楊凡;;六普數據中嬰兒死亡率及兒童死亡概率的質疑與評估[J];人口研究;2013年05期
7 陳衛(wèi);;中國人口的流動預期壽命[J];人口學刊;2013年06期
8 靳永愛;;低生育率陷阱:理論、事實與啟示[J];人口研究;2014年01期
9 陸杰華;李月;;2012~2013年中國人口學研究的回顧與評述[J];人口與經濟;2014年03期
10 陶然;;周期性普查數據質量評估方法與適用性研究[J];統(tǒng)計研究;2014年08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潔丹;人口死亡率水平的數量研究[D];廈門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郭文靜;城市傷殘死亡獨生子女父母的社會支持網絡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2 桑宗艷;城市失獨家庭之社會工作介入策略的探討與實踐[D];中南大學;2013年
3 許舒雯;“失獨者”:心路歷程、階段性需求及社會工作建議[D];華東理工大學;2014年
4 韓小晶;“失獨家庭”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5 稅海明;城市失獨父母的養(yǎng)老問題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6 湯雯雯;失獨家庭的養(yǎng)老服務問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7 王文濤;個案工作介入“失獨家庭”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8 李世佳;基于公共財政視角的中國失獨家庭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雯;何雨;;獨生子女:我國人口安全視野中不容忽視的焦點[J];青年探索;2006年04期
2 盛來運;中國嬰兒死亡率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人口與經濟;1994年05期
3 孫文生,靳光華;影響中國死亡率水平的社會經濟因素的實證分析[J];人口與經濟;1995年04期
4 翟德華;中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國人口死亡水平間接估計[J];人口與經濟;2003年05期
5 王廣州;對第五次人口普查年齡結構數據的評估與調整[J];人口與經濟;2004年05期
6 于學軍,王寧,王廣州;我國人口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的現(xiàn)狀、問題和建議[J];人口與計劃生育;2003年10期
7 翟振武;1990年嬰兒死亡率的調整及生命表估計[J];人口研究;1993年02期
8 李樹茁;80年代中國人口死亡水平和模式的變動分析──兼論對1990年人口普查死亡水平的調整[J];人口研究;1994年02期
9 張為民,崔紅艷;對2000年人口普查人口總數的初步評價[J];人口研究;2002年04期
10 王金營;2000年中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漏報評估及年中人口估計[J];人口研究;2003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馮方回;試論中國人口的死亡水平[J];中國人口科學;1991年02期
2 涂子賢,王仁安;中國人口死亡水平的社會經濟影響因素分析[J];南方人口;1995年02期
3 楊雪;吉林省人口死亡水平的量化研究[J];人口學刊;1998年05期
4 翟振武;中國1981—1987年人口死亡水平及模式的變化趨勢[J];人口學刊;1989年02期
5 亓昕;中國不同地區(qū)死亡水平差異的模型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1996年03期
6 張菊英,吳濤,張強;我國各省(市)死亡水平分析[J];四川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4年03期
7 葛娟;;伊犁地區(qū)2001~2005年人口死亡水平分析[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7年12期
8 桂風云;魏傳華;程碩;;基于六普數據我國省域死亡水平的空間統(tǒng)計分析[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S1期
9 亓昕;死亡水平與社會經濟發(fā)展關系研究[J];人口與經濟;2005年05期
10 劉會敏;牛叔文;楊振;;中國人口死亡水平的空間統(tǒng)計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08年01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記者 鄭靈巧;城鄉(xiāng)惡性腫瘤死亡水平持續(xù)上升[N];健康報;2008年
2 通訊員 冷光鳴 記者 胡德榮;上海共有癌癥患者25萬人[N];健康報;2013年
3 楊金華 記者 余紅舉;洪城人口身體健康率全省最高[N];南昌日報;2006年
4 張雪 章棟成;中國人均預期壽命 20年增長近5歲[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年
5 李曉宏 張玉潔;健康壽命比壽命更重要[N];人民日報;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趙艷枝;內蒙古自治區(qū)人口死亡水平的地區(qū)差異及影響因素分析[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7年
2 薛茗月;新疆人口死亡水平的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4年
3 王倩;山東省人口死亡水平估計和死亡水平差異及死亡原因分析[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0年
4 姜澤春;乳山市2006~2007年居民死亡水平、惡性腫瘤死亡變化趨勢及其疾病負擔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5 翟德華;中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分省區(qū)常住人口死亡水平差異初步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222896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renkou/2228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