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人口論文 >

生育意愿研究及其現(xiàn)實意義

發(fā)布時間:2016-12-19 17:51

  本文關鍵詞:生育意愿研究及其現(xiàn)實意義——兼以江蘇調查為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編者按:中國的人口政策及其與之相關聯(lián)的人力資源、社會發(fā)展問題。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問題。本組文

章從不同的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探討,以展示學術界在這個問題上關注點和研究方法的豐富性。鄭真真的文章簡要回顧了生育意愿研究在國內外的發(fā)展及其在不同人口發(fā)展階段的實用意義,以江蘇的調查個案討論了在低生育率地區(qū)符合二孩政策夫婦的生育意愿、生育計劃及其向生育行為的轉化,認為理想子女數(shù)、生育意愿和生育計劃是逐步接近現(xiàn)實的三個層次。與理想子女數(shù)相比,生育意愿和生育計劃更具有政策相關性和實用價值。楊菊華的文章探討了教育與縱向社會流動的關系,使用具有全國代表性數(shù)據(jù),分析因地域流動等原因引起的父母構成變化與17一18歲青少年高中教育機會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人口流動并不一定總是帶來積極的教育后果。父親流動而與留守母親同住的孩子具有最大的教育優(yōu)勢,母親流動而與留守父親同住的孩子的高中教育機會較差。陳友華等的文章則對社會上出現(xiàn)的“剁女”問題進行質疑,以實證的資料證明目前

中國女性過剩實屬偽命題,認為女性在各年齡組及受教育程度下都基本處于短缺狀態(tài),而刺女概念本身不過

體現(xiàn)社會對女性單身生活方式的排斥而已。王同存的文章則從中國避孕節(jié)育政策、避孕節(jié)育技術的進展以及避孕節(jié)育使用等方面,對中國實施計劃生育以來的避孕節(jié)育歷程進行了梳理與分析,豐富我國避孕節(jié)育及計劃生育歷史體系的考察。

生育意愿研究及其現(xiàn)實意義

——兼以江蘇調查為例

鄭真真

內容提要本文簡要回顧了生育意愿研究在國內外的發(fā)展及其在不同人口發(fā)展階段的實用意義,介紹了從生育意愿到生育行為的決策過程,并以江蘇群眾生育意愿和生育行為調查結果為例,討論了在低生育率地區(qū)符合二孩政策夫婦的生育意愿、生育計劃及其向生育行為的轉化。作者認為,理想子女數(shù)、生育意愿和生育計劃是逐步接近現(xiàn)實的三個層次,每個層次在數(shù)量上逐級遞減,具有明確的數(shù)量和時同的生育計劃更有可能轉化為生育行為。而這三個指標隨時問變動的穩(wěn)定性也是逐級遞減的,理想子女數(shù)最為穩(wěn)定,生育計劃短期改變的可能性更大。與理想子女數(shù)相比,生育意愿和生育計劃更具有政策相關性和實用價值。

關鍵詞理想子女數(shù)量

生育意愿

生育計劃

生育行為

生育意愿研究回顧:人口轉變后的研究需求由于生育意愿與人們的生育行為相關聯(lián),對

生育意愿的研究由來已久。不過,不同國家或地

區(qū)在不同的人口發(fā)展階段對生育意愿的關注視角和研究動機并不相同。在第一次人口轉變階段,

由于主要矛盾是存在未滿足的避孕需求,關注的

焦點是避孕節(jié)育的社會接受程度和服務的普遍可

10

萬方數(shù)據(jù)

得,尤其在發(fā)展中國家,研究重點和項目的目標在

于提高避孕使用率,減少非意愿的妊娠,降低生育率。邦戈茨的生育模型q)以人類自然生殖力作為參照基礎,總結歸納了婚姻、避孕、人工流產和產后不孕期對總和自然生殖率TF(假定為15.3)的抑制作用(1Ht=Q?c。?C。?C;?rrF)。當時,婚配年齡和避孕行為是影響生育率的主要因素,倡導晚

婚和推動避孕節(jié)育,成為降低生育率的工作重點。

此外,人工流產的合法性和服務可及性不僅影響婦女健康,也會直接影響非意愿生育。由于存在大{交非意愿妊娠導致的出生,這個階段的普遍現(xiàn)象是生育意愿低于乍育率。

更多的研究發(fā)現(xiàn),僅靠避孕服務還不足以有效降低生育率。在避孕服務普遍可及的情況下,生育觀念及其主導的生育決策是影響避孕使用的重要岡素,而夫婦的生育決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會經濟、文化和政策制度的影響和制約,婦女受教育程度、婦幼保健、婦女就業(yè)等因素也對生育決策有決定性的作用。有學者分析了20世紀70一80年代近70個發(fā)展中國家的調查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生育意愿的下降強化了避孕動機,提高了避孕使用率,從而有效地促進了生育率下降②。該研究結果證明,生育意愿是影響生育率的主要因素,在避孕服務普及之后,降低生育率的難點在于降低生育意愿,而不是減少“不想要”的生育;或者說,生育意愿的轉變和避孕服務的普及對生育率下降的作用都很重要,不應當輕視生育意愿的作用。因此,這個階段很多關于生育意愿的研究重點是降低生育意愿的影響因素,最終目的在于降低生育率。

20世紀60年代以后,一部分發(fā)達國家的生育率從戰(zhàn)后嬰兒潮快速回落,人口生育水平不斷

下滑,甚至低于更替水平,婚育模式從傳統(tǒng)型向更

為自由多樣化的現(xiàn)代型轉變,婚育年齡推遲,婚姻不再成為生育的必要條件。在這個被稱為第二次人口轉變的階段,影響生育率的主要因素已經發(fā)生變化,自然生育率已經失去了參照意義。面對

多種選擇,人們的生育行為在相當大程度上受到

理性決策主導。邦戈茨③總結了人口轉變后的社會中低生育水平的影響因素,,提出了在這一階段研究低生育率的理論框架,此后Mo刪將這個

理論框架構造為低生育模型,即:

萬方數(shù)據(jù)

睪海2011.2

。I’F’R=fj。F:’Fg’Fj‘fj。F:‘IP

該模型不再以自然生育力為參照,而是以意愿生育數(shù)量(m)為參照,平均意愿生育數(shù)量與總和生育率之間的差距取決于提升因素和抑制因素的作用。其中,提升因素為Fu(非意愿生育)、Fr(替補效應)、Fl(性別偏好),抑制因素為Ft(進度

效應)、Fi(不孕效應)和Fc(競爭效應)。作為估計生育水平的主要參照,對生育意愿的調查和研究

引起了更多行為與社會科學、尤其是從事與人口相關研究學者的重視,對生育意愿與生育行為之間關系的研究是主要內容之一。

研究發(fā)現(xiàn),生育意愿隨時期變動,雖然與生育

率相關但不相同。k觀察并總結了美國培一39

歲白人婦女的對生育數(shù)量期望的變化。通過不同

跟蹤調查得到的理想子女數(shù)或期望子女數(shù)在二戰(zhàn)

后迅速上升,從3左右升至1960—1965年問的峰

值3.5,隨后快速下降,并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

穩(wěn)定在2.3左右⑤。k還根據(jù)已有的不同時期

生育意愿和生育率的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一對夫婦所期望的子女數(shù)受到他們對未來社會經濟狀況預期的影響,生育計劃也會隨著生活經歷不斷改變,因此他提出了移動目標理論,定量地闡述了生育意愿變

化與時期生育率變化的關系。此外,k還進一

步討論了收集和使用生育意愿數(shù)據(jù)時需要注意的問題,首先是測量本身的問題,其次是生育意愿隨

時間變化、不宜用于預測生育率,并提出需要長期跟蹤同一隊列以得到更為完整可靠的實證數(shù)據(jù)。例如,美國全國青年跟蹤調查(NI&叩9)從19r79年開始至2006年連續(xù)詢問了同一隊列的生育意愿(對“您想要或再要幾個孩子?”的16次回答),使

研究者得以觀察和分析近30年的變化過程。研

究結果發(fā)現(xiàn),僅有43%的婦女實現(xiàn)了她們24歲時的生育意愿,而其他“脫靶”的人多數(shù)沒有達到意愿的生育數(shù)量⑥;而且隨著年代的推移,平均意愿生育子女數(shù)緩慢下滑,逐漸接近至40歲的實際生育數(shù)量(1.9r7)。

低生育率國家的共同特點,是生育水平長期低于生育意愿⑦,不過理想子女數(shù)量則相對穩(wěn)定。

日本結婚lO年以內的50歲以下婦女報告的理想子女數(shù)在1982年為2.56;2002年為2.39,20年間的變化只有0.17,較為穩(wěn)定;但同期的總和生育

率卻從1985年的1.76下降到2003年的1.29⑧,

生育意愿研究及其現(xiàn)實意義

不僅在數(shù)量上遠遠低于理想子女數(shù),而且下降速

度更快、下降幅度更大。長期的低生育率引起了不少國家政府的擔憂,這些低生育地區(qū)的社會政策關注點,已經轉移到通過各種努力幫助人們實現(xiàn)自己的生育意愿。因此不少研究應用低生育模型。注重分析生育抑制閡素的作用,旨在弱化或改

變阻礙實現(xiàn)生育意愿的因素,提高生育率。

在有關生育意愿的調查中,常常用理想子女

數(shù)代表生育意愿,這是個相對簡單易得的指標。不過研究者們普遍認為,理想子女數(shù)反映的是個

人價值和生育觀念,而不是預測生育率的有效指

標?梢哉J為理想子女數(shù)是生育數(shù)量的上限,調查得到的生育意愿往往低于理想子女數(shù),而最后

的實際生育結果往往低于生育意愿。Miuer等在

20世紀90年代中期發(fā)表了一系列論文,專門研

究和討論了生育期望、意愿和行為之間的關系,并提出了從意愿到行為的序列決策和作用過程⑨,

生育動機一生育意愿一生育打算一生育行為一生育率。

Miller認為生育意愿和生育打算是具有時間

和數(shù)量維度的測量,并提出了具體的測量工具@。這些多維度的生育意愿和生育打算通過共同的作用影響生育行為,逐步轉化為現(xiàn)實,其影響路徑如

圖l所示。其中,生育動機是在先天因素(biologi.

cal)和生活經歷中獲得的經驗因素(experiential)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此后諸多對于生育意愿和生育

行為關系的微觀定量分析,多少都沿用了這一分析路徑和多維度的測量工具。

圖l從生育動機到生育行為的影響路徑

‰Pl砌ctE枷tyB粕盯iIlM村riedc咄?J0umal責料來源:Mm凹,W.舯d

P蜮a,D.蝴oral

I“融訪∞8:Which

0fA刪跏

ci8l腳捌崎,1995,25(6):530一555

圖l其實是一個比較簡潔的示意圖,其實生育行為最終能夠成功并影響生育率,還受到避孕和生育力等因素影響(Miller在其文章中用另一張圖表達了這種影響),而期望和打算也會受到內部和外部影響因素的作用隨時間調整改變。圖l對

研究生育意愿的重要啟示是,人的生育行為是從

12

萬方數(shù)據(jù)

觀念形成到決策并訴諸行動的一個復雜序列過

程,受到各個環(huán)節(jié)不同因素的影響,如果僅用任何

單一指標來表達或研究,難免會因過于簡化而推

演出錯誤結論。

中國有關生育意愿的研究:條件限制與決策需求

中國雖然是一個人口大國,但有關生育意愿

的調查卻起步較晚,歷史資料尤其缺乏。改革開放之后,中國開展了一系列人口和生育方面的全國性調查,一些地區(qū)性調查中開始包括群眾生育意愿的內容。盡管只是通過一兩個問題簡單了解群眾的理想子女數(shù)量和性別,不過仍可以看出不同地區(qū)和不同人群的生育意愿隨時代的變化⑩。

在20世紀的最后20年間,大部分地區(qū)群眾的理

移,城鄉(xiāng)居民都向“兒女雙全”的理想子女數(shù)量和理想子女數(shù)量和性別的問題。盡管三次調查的問

表性,仍可大致作個比較:三次調查得到的平均理

已婚婦女,則199r7年和2∞1年的調查結果為

1.77和1.75@。從這三次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群中的最低行列。當然,國內相關研究都指出在關于理想子女數(shù)的觀念上,存在明顯的城鄉(xiāng)差距和

在20世紀70年代初普及全國的計劃生育工

想子女數(shù)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隨著年代的推性別結構靠近。在1997年、2001年和2006年實

施的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調查中,都設計了有關題或答案設計有差別,不過調查樣本具有全國代

想子女數(shù)分別為1.74,1.70凹和1.73;如果只包括

眾的理想子女數(shù)量相當穩(wěn)定,而且最高也沒有達

到1.8。這個水平處于目前全世界生育意愿調查

地區(qū)差距,且與婦女本人現(xiàn)有子女數(shù)量高度相關。

而且,這些調查或多或少會受到現(xiàn)實條件的限制。

作推動下,中國的人口形勢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而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變革,以及80年代以后制訂實施的生育政策,又在不同階段

從各方面影響到群眾的生育行為。面對如此快速

和原因復雜的變化,在中國開展生育意愿的研究

受到極大挑戰(zhàn):(1)對于1970年代的生育意愿只有回顧性的調查,因此無法全面了解中國人口生

育意愿的變化過程,例如難以判斷當時是否因為生育意愿的下降促進了避孕使用的推廣;(2)在已經有明確政策規(guī)定一對夫婦可以生育的子女數(shù)量

睪海2011.2

之后,再詢問他們希望生幾個孩子,似乎已經不合乎邏輯;(3)在調查中使用“理想子女數(shù)”的時候,無法擺脫生育政策的限制,即在生育政策已經被廣大群眾了解且在多數(shù)人當中實施的情況下,很難判斷群眾的回答究竟是真正意義上的理想,還是對政策的服從;(4)由于生育政策詳細規(guī)定了數(shù)量和兩孩間隔,致使一個地區(qū)的牛育行為具有較研究。這些調查結果顯示,盡管政策允許生兩個

孩子,獨生子女的生育意愿與非獨生子女沒有顯著差別,城市獨生子女并非都認為有兩個孩子最理想,認為理想子女數(shù)為一個的比例接近一半或更高,同時他們對子女的性別偏好較弱@。最近在一些城市中開展的調查除了與以上調查有相似的發(fā)現(xiàn)之外,更揭示了獨生子女青年的實際生育強的同質性,深入的生育意愿研究受到很大局限。

由于諸多局限,對于生育意愿調查是否反映了真實情況,難免存在各種質疑。例如,由于“只生一個好”有可能成為調查員對調杳對象的引導,使人擔心調查得到的生育意愿會系統(tǒng)性的偏低。而這種質疑已不僅針對科學探索,而是隱含著對一旦發(fā)生政策變化、生育水平將很快上揚的擔憂。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生育水平總的呈現(xiàn)下降趨勢,目前已經連續(xù)多年穩(wěn)定在更替水平以下。不過仍有觀點認為,這種低生育水平主要是計劃生育強有力的政策推行所致,而并非由于生育觀念的真正轉變,因此具有不穩(wěn)定性和不確定性。盡管有關生育意愿的調查研究受到種種局

限,但“理想子女數(shù)”被作為了解群眾生育觀念的

重要指標,一直受到決策者和學者的重視。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簡單的“理想子女數(shù)”已經被賦予了政策重負。例如有些地區(qū)在調查獲得的理想子

女數(shù)高于政策允許的平均生育水平后,認為這是

超生風險的警示,并以此為依據(jù)進一步加強生育控制的行政力度。

進入21世紀以后,第一代獨生子女陸續(xù)進入婚育年齡,為生育意愿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大部分以一孩生育政策為主的地區(qū),生育政策規(guī)定如果夫婦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可以申請生育第

二個孩子,有些農村地區(qū)還規(guī)定夫婦一方是獨生子女可以申請生育第二個孩子。還有一部分省市

在計劃生育條例中放寬或取消了對生育間隔的明確規(guī)定。于是在城市和計劃生育工作開展得比較早、生育政策執(zhí)行較好的農村地區(qū),越來越多的夫婦在生育數(shù)量和生育時間方面會有更多的選擇。

同時由于中國的避孕節(jié)育服務和人工流產普遍可

獲得。婦女可以及時終止非意愿妊娠,夫婦的生育決策就起到了更為重要的作用。在這一背景下,生育意愿的研究具有了新的條件和意義,出現(xiàn)不少在城市中開展的有關獨生子女生育意愿的調查

萬方數(shù)據(jù)

數(shù)鼉和生育計劃低于生育意愿的現(xiàn)象@。

由于適用于獨生子女的生育政策不同,他們的生育意愿具有了更為現(xiàn)實的含義。獨生子比例較高的地區(qū),每年新生嬰兒都是以一孩出生為主。獨牛子女夫婦有九成還是三成牛兩個孩子,將會得到極其不同的人口預測結果。例如對“四二一”模式家庭的討論,就是基于獨生子女夫婦仍然只生一個孩子的假設,相關的討論主要關注這類家庭模式可能具有的相對劣勢。不過,在對未來人口趨勢進行預測或模擬時,基于獨生子女夫婦可以生兩個孩子,一些人口預測假設90%的獨生子夫婦都會生兩個孩子,所以認為“四二一”模式不會是普遍現(xiàn)象。

獨生子女夫婦會有多大可能生兩個孩子,會有多大比例生兩個孩子?如果他們認為兩個孩子最理想,自己是否會生兩個孩子?如果生二孩,要等多久再生?雖然諸多在獨生子女中開展的調查發(fā)現(xiàn),打算生兩個孩子的獨生子女不是主流,而且實際上只有極低比例的獨生子女夫婦生了兩個孩子。不過,由于這些獨生子女較為年輕,大部分剛剛進入婚育年齡,在有了一個孩子之后,他們還有將近20年的時間選擇再生一個孩子,因此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由于在某些省市這些獨生子女群體數(shù)量龐大,占30歲以下人口比例已經超過一半@,他們的生育行為將會影響未來人口變動趨

勢和家庭結構的變化,并必然導致不同的社會經

濟后果。因而,無論對于制定政策還是研究或人口預測,尋找這些問題的明確答案都很鶯要。

所有打算建立家庭的人,心中可能都會有一個理想的家庭結構。在具體分析生育意愿,并把這種意愿和實際行為相聯(lián)系時,應當根據(jù)圖l所示的影響路徑考慮:(1)理想狀況:反映了一種社會倡導或普遍認可的觀念,一般認為理想狀況是實際生育水平的上限;(2)生育意愿:年輕夫婦對自己小家庭的想象和憧憬,但是這種意愿會隨著

13

生育意愿研究及其現(xiàn)實意義

人生經歷和條件的改變而不斷調整;(3)生育計劃/打算:夫婦或婦女本人對自己下一步生育的明確

計劃,如要幾個孩子、什么時候要、間隔多長、甚至要男孩還是女孩等;(4)生育結果:即使有了生育

打算,仍需要落實,才會真正對生育數(shù)量作出貢

獻。這四個層次實際上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我們已經通過不同規(guī)模的問卷調查對理想狀況有比較多的了解,“一對夫婦兩個孩子且兒女雙全”是最為普遍的理想家庭模式。對生育意愿的了解則在較大程度上受到當?shù)厣叩木窒,不過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夫婦可以生兩個孩子,也有越來越多的調查了解他們的生育意愿,結果發(fā)現(xiàn)并不是所有的獨生子女都希望要兩個孩子。而對于生育計

劃或打算,已經有調查顯示很多青年即使認為最理想的是有兩個孩子,自己也沒有再生第二個孩子的打算⑥?梢哉f在現(xiàn)有的生育意愿研究中,

我們還缺少對于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的了解,而這也是

所有理想、愿望、計劃、嘗試最終轉化為嬰兒的出

生、從而影響生育水平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生育意愿與生育行為的關聯(lián):

來自江蘇的實證研究

2006年至2010年,由江蘇人口和計劃生育委

員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聯(lián)合組成的“江蘇省群眾生育意愿和生育行為研究”

課題組,在蘇南、蘇中、蘇北六個縣/市開展了生育

意愿和生育行為基線調查和跟蹤調查,調查方式

包括問卷調查、組織座談會和深入訪談,了解符合不同生育政策群眾的生育觀念、生育意愿、生育計

劃以及生育行為,了解社會、經濟、家庭以及政策

等因素對生育的影響。課題組尤其關注符合生育

二孩政策夫婦的二孩生育意愿和生育計劃,希望

了解在生育政策允許的情況下、有多少夫婦會選擇并確實生第二個孩子。

江蘇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和總和生育率長期穩(wěn)定在較低水平,屬于已經完成第一次人口轉變的

地區(qū)。江蘇計劃生育條例規(guī)定全省城鄉(xiāng)基本實行

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30多年來累積了大量獨生子女家庭,部分地區(qū)的一孩率已高達90%以上。這些20世紀70年代以后出生的獨生子女已

陸續(xù)進入婚育年齡。江蘇省計劃生育條例除規(guī)定

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以生兩個孩子,同時14

萬方數(shù)據(jù)

還規(guī)定農業(yè)人口或女方為農村居民夫婦一方為獨生子女的可生二孩,越來越多的夫婦符合生育二

孩的政策規(guī)定。在生育率較低、長期以一孩出生

為主的情況下,他們生育二孩的行為將對未來人口變動產生重要影響。通過調查,課題組摸清了

與當前生育政策相對應的生育現(xiàn)狀,尤其是符合生育二孩政策婦女的生育現(xiàn)狀,對生育意愿一生

育計劃一生育行為之間的關系有了初步的理解,

對影響城鄉(xiāng)婦女生育決策的主要因素有了較為明

確的認識@。2010年的跟蹤調查則為我們提供了

生育計劃向生育行為轉化的實證。

課題組于2006—2007年在張家港、太倉、海

安、如東、東臺、大豐六縣,市開展了基線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問卷調查通過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

分別抽取了24個居委會和25個村委會,在抽中

的社區(qū)調查所有18—40歲有本地戶籍的育齡婦女,調查時點為2007年1月1日。最終有效調查樣本為18638人。問卷調查內容包括:(1)個人和家庭的基本情況;(2)丈夫及其家人的基本情況;(3)孕產史和避孕現(xiàn)狀;(4)生育意愿、有關生育的

觀點、生育計劃及再要孩子時主要考慮因素等。課題組還于200r7年6—7月在六縣/市開展了收集定性資料的實地調查,共訪問了15個村委會和12個居委會,與約200名育齡群眾和社區(qū)干部、計生干部等進行了深入訪談,并與省、地市、縣計生部

門開展了座談。

調查發(fā)現(xiàn),這些縣,市在控制人口自然增長、穩(wěn)定低生育水平方面已經取得顯著成效,自覺按

照政策生育已經成為育齡群眾的普遍做法。群眾

的生育決策是理性的。盡管已有越來越多符合政策可以生兩個孩子的夫婦,但他們生育子女的數(shù)量沒有出現(xiàn)與生育政策相應的增加。只有10%

符合政策可以生育二孩的婦女已經生了兩個孩子,即便在35—39歲的婦女中,生兩個孩子的也

只有不到30%。當育齡夫婦在生育數(shù)量和生育

時間上有更多的選擇時,他們的生育行為表現(xiàn)出個性化和多樣化,而不是整齊劃一的模式。

基線調查結果說明在生育數(shù)量方面,政策、意

愿、計劃與現(xiàn)實的行為之間存在差距,不應當把它

們簡單地等同對待。按照當?shù)厣,平均?/p>

對夫婦可以生育1.28個孩子,但是調查得到的已婚婦女實際曾生子女數(shù)平均為O.99個,低于政策

博泰典藏網btdcw.com包含總結匯報、經管營銷、高中教育、計劃方案、工程科技、黨團工作、高等教育、表格模板、初中教育以及生育意愿研究及其現(xiàn)實意義——兼以江蘇調查為例_圖文等內容。

本文共2頁12


  本文關鍵詞:生育意愿研究及其現(xiàn)實意義——兼以江蘇調查為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2030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renkou/22030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4f47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