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分布的時空演化研究:直面社會與經(jīng)濟雙重困擾
本文選題:人口分布 + 城市化; 參考:《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1期
【摘要】:人口是建立社會與經(jīng)濟之間聯(lián)系的中介變量,人口空間分布又是全球性問題。當代中國,移民作為城市化的結果,其受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jīng)Q定;在人口、經(jīng)濟和社會互動發(fā)展過程中,城市化則是人口城鄉(xiāng)和區(qū)域空間分布演變的主要內容。在時間層面上,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模式和演化內生于人口數(shù)量和結構轉變;在空間視閾下,人口地域分布適宜性包括城鄉(xiāng)和區(qū)域兩方面內容。通過梳理相關文獻,總結人口空間分布特征事實,發(fā)現(xiàn)時空演化規(guī)律具有重要的學術創(chuàng)新和實踐指導價值。作為第一人口大國,謀求社會與經(jīng)濟穩(wěn)定發(fā)展是解決人口問題的基礎之基礎,中國人口與發(fā)展再次行至十字路口,人口研究不能刻舟求劍;其不僅是重大學術性命題,更是社會、經(jīng)濟性實踐難題。研究分析需要立足中國實情,貫穿全文的邏輯主線是人口轉變和空間分布,主題是人口、社會和經(jīng)濟協(xié)調發(fā)展,目標是建構中國人口空間分布理論體系。
[Abstract]:Population is an intermediary variable between society and economy,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s a global problem. In contemporary China, as the result of urbanization, it is determined by the level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economy and society, urbanization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evolu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nd region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n the time level, the mode and evolution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born in the population and structure change. Under the spatial threshold, the suitability of population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includes two aspects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regions. By combing related literature, summari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law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has important academic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guidance. Value. As the first population big country, seeking social and economic stability is the foundation of solving the population problem. The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go to the crossroads again, and the population research can not seek the sword. It is not only a major academic proposition, but also a social and economic reality problem. The main line of logic is popul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theme is population, social and econom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goal is to construct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China's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作者單位】: 湘潭大學消費研究院;湘潭大學中國農村發(fā)展研究中心(CCRR);重慶交通大學新農村發(fā)展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城鄉(xiāng)、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對城市化的影響及對策研究”(12CJL041);“開放經(jīng)濟條件下中國經(jīng)濟預警系統(tǒng)設計及平衡增長路徑選擇”(10CJL036)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協(xié)調與共富發(fā)展目標下的區(qū)域城市化聯(lián)動機制研究”(12YJC790053)
【分類號】:C92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德欽,劉宇,薛新玉;中國人口分布及空間相關分析[J];測繪科學;2004年S1期
2 宋潔華;李建松;謝跟蹤;康燕;李少偉;;基于GIS的海南省人口空間分布模式統(tǒng)計分析[J];測繪科學;2008年06期
3 鄔倫,于海龍,高振紀,承繼成;GIS不確定性框架體系與數(shù)據(jù)不確定性研究方法[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2002年04期
4 李素;莊大方;;基于RS和GIS的人口估計方法研究綜述[J];地理科學進展;2006年01期
5 張印堂;中國人口問題之嚴重[J];地理學報;1934年01期
6 涂長望;與張印堂先生商榷中國人口問題之嚴重[J];地理學報;1935年01期
7 胡煥庸;中國人口之分布——附統(tǒng)計表與密度圖[J];地理學報;1935年02期
8 朱傳耿,顧朝林,馬榮華,甄峰,張偉;中國流動人口的影響要素與空間分布[J];地理學報;2001年05期
9 劉紀遠,岳天祥,王英安,邱冬生,劉明亮,鄧祥征,楊小喚,黃裕婕;中國人口密度數(shù)字模擬[J];地理學報;2003年01期
10 馬曉冬,馬榮華,徐建剛;基于ESDA-GIS的城鎮(zhèn)群體空間結構[J];地理學報;2004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輝;;生態(tài)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差異分析——甘肅省14 個市州為例(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6期
2 陳建華;;中國族譜地區(qū)存量與成因[J];安徽史學;2009年01期
3 袁賀;羅問;劉付程;;廣義回歸神經(jīng)網(wǎng)絡殘余Kriging方法預測地表高程[J];安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5期
4 董暢;;數(shù)字城市基礎地理信息數(shù)據(jù)處理[J];安徽地質;2011年03期
5 杜嶺;儲金龍;劉復友;;基于GIS的城市密度分區(qū)模型建立——以蚌埠市中心城區(qū)為例[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6期
6 李賢勝;;廣德縣農用地土壤速效鉀含量演變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0年19期
7 馬靜;張仁陟;陳利;;耕地地力評價中土壤養(yǎng)分的空間插值方法比較研究——以會寧縣土壤速效鉀為例[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1年17期
8 陳建建;甄峰;;20世紀90年代以來安徽省區(qū)域經(jīng)濟差異時空特征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年09期
9 李丹;薛聯(lián)青;郝振純;王振龍;;淮北平原區(qū)農業(yè)面源污染的空間變異性實驗分析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年30期
10 劉玉紅;張衛(wèi)國;;基于GIS的土壤侵蝕研究系統(tǒng)框架的設計[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永剛;孫長虹;潘濤;齊s,
本文編號:209520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renkou/2095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