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失衡與人口流動視角下的男男性行為:來自中國城市地區(qū)的證據(jù)
本文選題:同性性行為 切入點:大齡未婚男性 出處:《人口與發(fā)展》2013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利用"城市地區(qū)流動大齡男性生殖健康和家庭生活調查"數(shù)據(jù),通過與同年齡段已婚男性的對比,探究了性別失衡背景下流動大齡未婚男性的男男性行為。同性性行為發(fā)生率受到相關態(tài)度、婚姻狀況等的顯著影響。性別失衡所帶來的"婚姻擠壓"迫使流動大齡未婚男性"被動失婚",缺乏正常穩(wěn)定的性伴侶,從而導致男男性行為發(fā)生率有增加的可能性;流動大齡未婚男性的男男性行為具有高風險特征,而對于艾滋病、性病知識的缺乏是高風險性行為發(fā)生的重要影響因素。
[Abstract]:Using data from the Survey of Reproductive Health and Family Life of older Mobile males in Urban areas, a comparison was made with married men of the same age,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male behavior of older, older unmarried men in the context of gender imbalance. The incidence of same-sex sex was associated with attitudes.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marital status and so on. The "marriage squeeze" brought about by the gender imbalance forced the older unmarried men to "passively lose their marriage" and lack a normal and stable sexual partner, which led to the possibility of increasing the incidence of male behavior; The male behavior of older unmarried men has high risk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STD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affect the occurrence of high-risk sexual behavior.
【作者單位】: 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人口與發(fā)展研究所;法國國立人口研究中心;
【基金】:法國國立人口研究中心(INED)“性別失衡與人口社會后果研究”(項目號:2010-CV-0044) 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NCEF12-0460) 西安交通大學教育部985三期“轉型社會的公共政策分析”方向的共同資助
【分類號】:C913.14;C92-0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郭志剛,鄧國勝;中國婚姻擁擠研究[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0年03期
2 陳友華,米勒·烏爾里希;中國的男性人口過剩──規(guī)模、結構、影響因素及其發(fā)展趨勢分析[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1年03期
3 伍海霞;李樹茁;;社會網(wǎng)絡對農民工生育觀念的影響——來自深圳調查的發(fā)現(xiàn)[J];人口與發(fā)展;2008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敏;張革華;;淺談對大學生性別交往的教育及引導[J];前沿;2006年08期
2 付麗華;;怪胎·異端·另類——由指稱看臺灣“同志”小說邊緣敘事的變遷[J];前沿;2008年01期
3 秦曉偉;;優(yōu)伶心態(tài)史的再現(xiàn)——解讀《夢斷關河》中的優(yōu)伶群像[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4 成都電子機械高等?茖W校《大學生性教育研究》課題組;2000年中國大學生性心理健康調查對比分析[J];青年研究;2001年09期
5 李艷;李樹茁;;中國農村大齡未婚男青年的壓力與應對——河南YC區(qū)的探索性研究[J];青年研究;2008年11期
6 田先紅;;棄嬰與收養(yǎng):計劃生育與村落生育文化的沖撞與耦合——對1990年代贛南農村計劃生育政策運行邏輯的一項微觀解讀[J];青年研究;2012年01期
7 任光祥;余躍生;;醫(yī)學?粕杂^念性行為與性教育需求現(xiàn)狀調查[J];黔南民族醫(yī)專學報;2006年01期
8 李鐘艷;任光祥;;醫(yī)學?粕詰僬J知程度調查分析[J];黔南民族醫(yī)專學報;2006年02期
9 呂堯;;天空之城,同志之愛——同性戀研究綜述[J];群文天地;2011年18期
10 陳偉;周蕓;蔣巍;文小青;張振開;;廣西桂林市2010年男男性行為者艾滋病監(jiān)測分析[J];中國熱帶醫(yī)學;201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曹晉;;中國大陸另類媒介的生產:以《朋友通信》為例[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2 姚阿玲;;現(xiàn)實與非現(xiàn)實——中日男同性戀作品的比較[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童開妙;;高職學生婚前性行為狀況調查分析[A];第二屆中青年心理衛(wèi)生學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藍光華;南寧市男男性行為隊列人群HIV感染相關因素的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1年
2 趙萬智;存“異”求“同”[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王森波;同性婚姻法律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4 葛喜平;中國傳統(tǒng)女性性心理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5 于立賢;三大球魅力的價值學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2年
6 李擁軍;性權利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7 王瑜;海南省黎、漢族青年艾滋病相關知識、態(tài)度及性行為:流動經歷、社會性別和社區(qū)環(huán)境的影響[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8年
8 宋彥;穿行于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之間[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9 羅丹;四類HIV/AIDS預防重點人群的危險性性行為研究[D];中南大學;2009年
10 王曉蕾;未婚男性的心理行為問題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淼;他(她)與他(她)的舞臺[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晶晶;同樣是一種愛[D];南昌大學;2010年
3 方禎臻;網(wǎng)絡媒介對同性戀者生活的影響[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敏;怪異理論視角的文學批評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馬源;同性戀的身份壓力及應對策略[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1年
6 段濤;同性婚姻立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李錚;孤殘兒童同伴交往與沖突解決策略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黃桂林;我國同性伴侶財產法律制度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彭露露;初論“性污名”的文化體現(xiàn)及性教育對策[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胡群瓊;認同的掙扎[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遲書君;;深圳流動人口婚姻家庭狀況調查報告(之二)——深圳流動人口的家庭關系[J];青年研究;2007年05期
2 徐毅,郭維明;中國出生性別比的現(xiàn)狀及有關問題的探討[J];人口與經濟;1991年05期
3 喬曉春;對中國人口普查出生嬰兒性別比的分析與思考[J];人口與經濟;1992年02期
4 曾毅,顧寶昌,涂平,徐毅,李伯華,李涌平;我國近年來出生性別比升高原因及其后果分析[J];人口與經濟;1993年01期
5 王樹新;北京城市婦女生育觀的轉變[J];人口與經濟;1994年01期
6 江亦曼,張世琨;世界若干國家(地區(qū))的婦女教育指數(shù)與嬰兒死亡率和總和生育率[J];人口與計劃生育;1994年03期
7 顧寶昌,彭希哲;伴隨生育率下降的人口態(tài)勢[J];人口學刊;1993年01期
8 馬安,查瑞傳;中國人口現(xiàn)狀的初步分析[J];人口研究;1984年03期
9 顧寶昌;論生育和生育轉變:數(shù)量、時間和性別[J];人口研究;1992年06期
10 李伯華;中國出生性別比的近期趨勢──從醫(yī)院記錄獲得的證據(jù)[J];人口研究;1994年04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琪;建筑工地流動人口性病艾滋病流動宣傳干預模式的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蜀 ,劉援朝;流動人口的積極意義[J];社會;1993年08期
2 吳奕;;論人口流動與民族關系[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3年05期
3 鄭真真;關于人口流動對農村婦女影響的研究[J];婦女研究論叢;2001年06期
4 張亞玲;;對南京城市化和人口流動相關關系的實證研究[J];當代經理人(中旬刊);2006年17期
5 唐康芬;許改玲;;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特殊性分析[J];西北人口;2007年02期
6 徐純;;我國農村人口流動與鄉(xiāng)村治理相關性研究[J];湘潮(下半月)(理論);2008年12期
7 趙義;;流動中國的三個層次[J];黨政論壇(干部文摘);2009年12期
8 蘇鳳杰;;積極探索受人口流動影響的兒童問楲的解決路徑[J];中國婦運;2011年02期
9 陸小偉;文化變遷的發(fā)生與社區(qū)間的人口流動[J];社會學研究;1987年02期
10 韓全芳,駱華松,韓吉全;人口流動過程中的越軌性行為分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秋霞;;省際人口流動對各省市老齡化程度的影響[A];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2003年度優(yōu)秀論文集[C];2003年
2 張秀梅;甘滿堂;;農民工流動家庭化與城市適應性[A];福建省社會學2006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邵岑;;對春運“民工流”人口遷移的探討[A];“改革開放30年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包志勤;;瑞金街道組織變遷的分析及啟示[A];社會轉型與社區(qū)發(fā)展——社區(qū)建設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5 羅觀翠;;香港的社區(qū)照顧服務發(fā)展[A];社會轉型與社區(qū)發(fā)展——社區(qū)建設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6 C.Cindy Fan;范芝芬;;進城回鄉(xiāng):中國鄉(xiāng)村女性外出的經歷與貢獻[A];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暨2001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7 靳薇;李燕晨;;城市中族群關系的互動與調適—以深圳為例[A];慶賀黃淑娉教授從教50周年暨人類學理論與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8 高永久;劉庸;;西北民族地區(qū)城市社區(qū)變遷研究[A];第七次全國民族理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4年
9 雷聲;;城市化進程中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探討[A];“社會學與貴州‘十一五’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10 戴洪偉;;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廣西自治區(qū)龍州縣調研報告[A];中國社會科學院黨校第33期進修班中國社會科學院黨校辦公室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邊境地區(qū)國情調研文集(第6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徐長樂;讓更多外來務工人員融入城市[N];紹興日報;2005年
2 譚深;人口流動的驅動力[N];中國社會報;2004年
3 陳汝財;農村“精神養(yǎng)老”問題凸顯[N];農民日報;2010年
4 周婷玉 邱紅杰;通婚半徑擴大 千里姻緣常見[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5 石人炳;農村青年流動對婚姻的影響[N];中國人口報;2006年
6 記者 馬世駿;瑞典人愛“搬家”,不為工作掙錢為新鮮[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7 錢靜華;看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今年會說哪些話[N];常州日報;2007年
8 本報記者 鐘藍;我國社會和諧現(xiàn)狀喜憂參半[N];中國信息報;2006年
9 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狀況的調查研究課題組;城鄉(xiāng)差距何時才能徹底消除?[N];中國教育報;2005年
10 舟心;有效引導民工再社會化過程[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高紅艷;社會網(wǎng)絡與“新生存空間”的生成[D];上海大學;2007年
2 高法成;孝與養(yǎng)的失衡[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林景;女性主義視野下中國體育傳媒報道中的性別失衡[D];武漢體育學院;2008年
2 何珂;地域遷移與職業(yè)生涯發(fā)展[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溫集發(fā);我國轉型時期婚姻家庭觀念變化及其原因分析[D];天津商業(yè)大學;2007年
4 亢鴻玲;以打工為背景的婦女與發(fā)展問題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5 邢潔;城市空巢家庭與非空巢家庭老人養(yǎng)老狀況比較[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6 王艷;少數(shù)民族離土就業(yè)者的城市適應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7 黎明起;參與式治理視角下的國際化城市和諧社區(qū)建設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09年
8 丁淑芬;人口流動對生育率影響的統(tǒng)計研究[D];南京財經大學;2011年
9 范佐來;農村宗族勢力的抬頭及其治理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10 成梅;公共養(yǎng)老資源的分配過程分析——基于后單位的研究視角[D];清華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62845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renkou/1628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