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法治論文 >

人大信訪:中國信訪改革方向——兼與任劍濤教授商榷

發(fā)布時間:2017-09-25 00:36

  本文關鍵詞:人大信訪:中國信訪改革方向——兼與任劍濤教授商榷


  更多相關文章: 人大信訪 監(jiān)督協(xié)調 政治參與 法治建設 民主建設


【摘要】:隨著當前中國社會穩(wěn)定形勢日益復雜,有研究者認為現行信訪制度難以適應時代潮流,加劇了社會矛盾。但現有研究對于整個信訪制度的批判大多是基于對黨政信訪體系的認識,忽視了人大信訪依托國家權力機關所具有的監(jiān)督協(xié)調和政治參與功能。人大信訪不但在解決具體的司法疑難問題上能夠發(fā)揮重要的協(xié)調作用,而且可以通過相關信息收集,為人大監(jiān)督、立法提供建議和依據。此外,這一體系也成為人大聯(lián)系群眾參政議政的重要渠道,有利于促進政治參與和加強民主。因此,在今后的改革中,如果能以人大信訪為主整合現有信訪體系,將有利于解決當前的信訪困局,促進弱勢群體權益保護和國家民主法治建設。
【作者單位】: 上海政法學院社會管理學院;
【關鍵詞】人大信訪 監(jiān)督協(xié)調 政治參與 法治建設 民主建設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10YJCZH126)
【分類號】:D632.8;D622
【正文快照】: 近年來,隨著中國社會穩(wěn)定形勢日趨嚴峻,信訪成為理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在信訪改革方向上,出現了弱化取消論與強化擴權論的激烈論爭。[1]任劍濤先生在《探索與爭鳴》2012年第1期發(fā)表《信訪制度是否適應時代潮流》一文(以下簡稱任文)。文章認為,由于國家基本制度安排扭曲,中國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周永坤;;信訪潮與中國糾紛解決機制的路徑選擇[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2 應星;作為特殊行政救濟的信訪救濟[J];法學研究;2004年03期

3 張紅;李棟;;中國信訪制度:困境與變革[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6期

4 鄔立群;;人大信訪工作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上海人大月刊;2012年11期

5 石發(fā)勇;關系網絡與當代中國基層社會運動——以一個街區(qū)環(huán)保運動個案為例[J];學海;2005年03期

6 李劍;制度互補與制度替代——政治參與視野下的人大與信訪[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彭真明;陸劍;;農地流轉的實踐圖景——鄂中個案的法社會學透視[J];中國不動產法研究;2010年00期

2 任瑞興;;涉訴信訪與法治的中國路徑——以和諧社會的構建為背景[J];北方法學;2009年04期

3 權小虎;;ADR機制下和諧信訪的構建及完善[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4 吳濤;陳曉東;;鄉(xiāng)土社會法律規(guī)避現象產生的原因分析[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8年04期

5 沈笑嫣;;論信訪制度的內在困境[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6 楊建鋒;;試論中國信訪制度權利救濟功能的完善——對議會行政監(jiān)察專員制度的考察與借鑒[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7 史東洋;;涉訴信訪的程序性設計[J];遼東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8 章志遠;;我國國家政策變遷與行政法學的新課題[J];當代法學;2008年03期

9 孟鴻志;;論城市房屋拆遷中物權的行政法保護機制[J];當代法學;2009年03期

10 李勇;;信訪與司法關系之實證考察[J];中國司法;2012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謝偉;;論法治語境下解決涉法涉訴環(huán)境信訪的理念[A];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與水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2008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張?zhí)m;;環(huán)境糾紛ADR解決機制視野下的環(huán)境信訪制度價值研究[A];生態(tài)文明與林業(yè)法治--2010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下冊)[C];2010年

3 王璐璐;;“路徑依賴”話語下涉訴信訪的變革邏輯[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4 張偉;;涉訴信訪的現狀、困境與解決途徑[A];當代法學論壇(二○一○年第2輯)[C];2010年

5 黃榮貴;桂勇;;互聯(lián)網與業(yè)主集體抗爭:一項基于定性比較分析方法的研究[A];第19屆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研究論文集[C];2009年

6 王禮鑫;楊濤;;當代中國政策過程中的政策否決現象探析[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0年會暨“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7 蔡瀟彬;;社會組織建設與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關于如何突破信訪困境的新思考[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0年會暨“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占云發(fā);葉蕾;;從董必武法學思想看人民法院涉訟信訪問題的理性求解[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輯)[C];2008年

9 馬小紅;彭奕菲;;略論董必武“人民司法”思想與我國信訪制度[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輯)[C];2009年

10 麻新平;;董必武人民司法觀與信訪制度的權利救濟[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輯)[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豐;信訪制度成本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2 張佳鑫;協(xié)商解決糾紛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3 張百杰;轉型期中國群體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狄金華;被困的治理[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5 吳亮;中國少數民族群體性事件及治理機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6 覃琮;“標志性文化”生成的民族志[D];上海大學;2011年

7 葉敏;中國特色網絡民主形態(tài)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8 唐峰;糾紛和解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9 孫莉莉;行動者及其行動能力[D];上海大學;2011年

10 孫麗昕;教育信訪制度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白璐;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行政法思考[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2 劉佩玉;行政信訪管轄探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申騰;日常政治視野下中國城市社區(qū)業(yè)主維權行動探析:基于HB社區(qū)的個案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4 顧曉春;論中國人大信訪制度的完善[D];蘇州大學;2010年

5 范正元;糾紛解決中的公安[D];蘇州大學;2010年

6 陳輝輝;涉訴信訪的制度困境與出路探析[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7 周珍珍;涉法涉訴信訪的困境及規(guī)范[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金桂中;農村行政信訪法治化出路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張妍;涉訴群體性信訪探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于雷;行政復議和行政信訪救濟的比較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林鴻潮;試論信訪的功能收縮與制度重構[J];重慶社會科學;2005年01期

2 王學軍;中國信訪體制的功能、問題和改革思路[J];湖北社會科學;2003年01期

3 王鍇;楊福忠;;論信訪救濟的補充性[J];法商研究;2011年04期

4 孫大雄;;信訪制度功能的扭曲與理性回歸[J];法商研究;2011年04期

5 徐建英;實現公安信訪工作法制化的若干思考[J];公安學刊.浙江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2年06期

6 劉武俊;信訪呼喚制度創(chuàng)新[J];記者觀察;2002年07期

7 許志永,姚遙,李英強;憲政視野中的信訪治理[J];甘肅理論學刊;2005年03期

8 劉鋼飛;試論依法信訪的必要性及途徑[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9 趙焱森;信訪舉報量的變化與思考[J];中國監(jiān)察;2000年04期

10 徐少龍 ,王榮芝 ,陸方亭;寶應縣推行“三個依法”辦信訪[J];中國監(jiān)察;2002年2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志堅;;統(tǒng)戰(zhàn)工作發(fā)揮六大功能推進法治建設 服務科學發(fā)展[J];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2 張樂;;關于擴大有序政治參與的思考[J];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3 羅貴榕;;論公共領域的建構對于民主與法治建設的重要意義[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4 李雪卿;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現狀分析[J];南京社會科學;1998年05期

5 王存福;論社會轉型期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6 周水仙;擴大有序的政治參與,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7 洪瑛;關于我國公民政治參與效能的思考[J];學術探索;2003年07期

8 格勒;王金紅;;公民參與,西藏民族區(qū)域自治發(fā)展的動力[J];中國西藏(中文版);2005年06期

9 黃衛(wèi)平;陳文;;民間政治參與和體制吸納的互動——對深圳市公民自發(fā)政治參與三個案例的解讀[J];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報告;2007年00期

10 王彬;當代中國政治發(fā)展與公民政治參與[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曹海林;;村莊“留守”青年政治參與的現狀與對策分析——蘇北二村社會調查引發(fā)的思考[A];青少年事務與政策研究報告——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優(yōu)秀論文集(2002)[C];2002年

2 趙麗江;;論擴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參與——黨的十六提出的加強民主政治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A];湖北省社會科學界學習宣傳貫徹十六大精神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王金洪;;藏區(qū)公民的政治參與:藏區(qū)政治現代化的動力[A];“西藏和其他藏區(qū)現代化道路選擇”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4 張文生;;臺灣社會的政治參與研究[A];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25年慶暨臺灣研究的基礎與前沿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姜玉潔;;提高農民工政治參與度的路徑思考[A];湖南省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共運史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李靜雅;;公民社會與政治參與[A];福建省社會學2007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胡東;;公權力運行寬容與公民理性政治參與的實現[A];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8年

8 張俊明;;民主黨派是構建民主法治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A];政黨關系與執(zhí)政能力建設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郭陽;;論政府信用對公民政治參與的影響[A];21世紀中國公民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hàn)——兩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譚細龍;;政務公開與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A];深入學習十六大精神認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文勝;淺談人大在法治建設中推進作用[N];溫州日報;2006年

2 豐東方 丁維東;政府報告突顯法治建設[N];江蘇法制報;2009年

3 ;赤峰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進一步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推進法治建設的決議[N];赤峰日報;2011年

4 周瑾亮;服務經濟社會科學發(fā)展 推進民主政治法治建設[N];常州日報;2009年

5 陳廣娟 張可越 王作剛 譚紅蕾 馬慶新;科學民主決策譜寫云龍新篇[N];江蘇法制報;2010年

6 景明;市人大視察平安法治建設[N];無錫日報;2007年

7 魯寧;民企議政向公益性政治參與轉變[N];中國經營報;2003年

8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院長 李江濤;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N];廣州日報;2007年

9 仲崇濤;推進平安建設法治建設邁上新臺階[N];江蘇法制報;2006年

10 吳德星;積極引導新階層的有序政治參與[N];學習時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喜紅;當代中國社會團體政治參與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2 陳松友;當代中國農民制度化政治參與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3 李春;網絡政治參與在我國的興起:條件、形態(tài)與前景[D];復旦大學;2005年

4 翟波;轉型期弱勢群體政治參與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5 杜峰;當代中國公民政治參與制度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6 管前程;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9年

7 閆星;美國信息產業(yè)利益集團政治參與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8 涂怡超;美國基督教福音派及其對國際關系的影響[D];復旦大學;2007年

9 張亞勇;黨的領導與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8年

10 趙剛印;現代化進程中公民政治參與的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白付理;論當代中國政治發(fā)展進程中的政治參與體系[D];鄭州大學;2002年

2 鄭云鵬;轉型期私營企業(yè)主政治參與的理性思考[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3 師春苗;論建國初期中國公民的政治參與[D];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

4 魏滿霞;現階段我國私營企業(yè)主階層政治參與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5 胡曉梅;當代中國公民政治參與的動因及制約因素分析[D];東南大學;2004年

6 趙鵬;我國私營企業(yè)主階層政治參與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年

7 喬湘流;鄧小平政治參與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8 曾志勇;論政治參與對政治制度變遷的影響——兼評近代中國政治制度之變遷[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5年

9 謝啟秦;當前我國特殊經濟利益集團的政治參與[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10 宋瑩;我國農村弱勢群體的政治參與研究[D];東華大學;2011年

,

本文編號:91437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91437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6e88***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