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政治結構與民主協商程序的多元構造
本文選題:言論自由 + 政治結構。 參考:《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6年05期
【摘要】:為彌補代議制的相對失靈,言論自由從傳統(tǒng)的私人自主和消極權利屬性向公共自主和積極權利屬性擴展,力圖通過暢通表達渠道,形成言論與政治結構的溝通,為公共決策重塑"基礎結構"。其實現依賴于國家對表達資源的公平配置。在美國,司法審查傾向于對言論爭議進行實體評判,將政治較量從代議平臺轉向司法過程,超越了政治結構的權力融貫邏輯,消解了民主的協商意蘊。當下中國深陷"權利話語"的情緒對抗中,無力將活躍的公共討論導入公共決策機制。重新審視言論自由的憲法功能,立足于"意見—共識—公理"的遞進,構建基于"意見"的公共交流機制、基于"共識"的公共決策機制和基于"公理"的公共協商機制,促成民主協商程序與政治結構的深度對接。
[Abstract]:In order to make up for the relative failure of representative system, the freedom of speech extends from the traditional attribute of private autonomy and negative rights to the attribute of public autonomy and positive rights, and tries hard to form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speech and political structure through unimpeded channels of expression. Reshape the "infrastructure" for public decision-making. Its realization depends on the fair allocation of expressive resources by the state. In the United States, judicial review tends to make substantive judgments on speech disputes, shifting political contest from representative platform to judicial process, transcending the logic of power fusion of political structure and dispelling the meaning of democratic negotiation. At present, China is mired in the emotional confrontation of power discourse and is unable to lead active public discussion into public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Reviewing the constitutional function of freedom of speech, based on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opinion-consensus-axiom", constructing the public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opinion", the public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based on "consensus" and the public consult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axiom". Facilitate the deep docking of the democratic consultation process with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作者單位】: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社會道德困境的憲法回應與憲法實施研究”(14YJC820039)
【分類號】:D90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少;;論我國網絡言論自由之限制[J];法制與社會;2011年17期
2 李夕思;論言論自由權利及其行使[J];探索;1987年03期
3 駱偉雄;言論自由的若干法律問題[J];法學;1989年02期
4 萬加輝;;言論自由與法制[J];法治論叢;1989年06期
5 劉海斌;;對言論自由的保護與限制[J];青年文學家;2011年23期
6 侯健;;言論自由及其限度[J];北大法律評論;2000年02期
7 李昌道;美國言論自由的法律尺度[J];政治與法律;2001年02期
8 沈海平;;養(yǎng)成對言論自由的寬容心態(tài)[J];檢察風云;2006年07期
9 李曉麗;;新形勢下對言論自由的保護和限制[J];學理論;2010年16期
10 許航;;言論自由與“誹謗政府”——兼議言論自由的保護與規(guī)范[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彭桂兵;;利益權衡:陳述、溯源與影響——Chafee言論自由觀念的歷史檢視[A];中國傳媒大學第六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鐘新文;打擊違法無礙言論自由[N];人民日報;2013年
2 高一飛;應當廢除對言論自由具有恫嚇效應的法律[N];南方周末;2007年
3 求是雜志社政治編輯部編輯二組副組長 易賽鍵;給網絡言論自由一個法治支撐點[N];學習時報;2013年
4 北京電影學院 程麒臺;啟蒙理想的重要一環(huán)是言論自由[N];檢察日報;2014年
5 蔣云蔚 北京大學法學博士;是言論自由還是言論侵權[N];人民法院報;2004年
6 馬嶺;“言論自由”相關概念的主體分析[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7 張立;網絡言論自由切不可濫用[N];檢察日報;2005年
8 記者 康慨;聯合國批評“誹謗旅游”傷及言論自由[N];中華讀書報;2008年
9 蔣德海 民進上海社會法制委員會主任,,華東政法大學政黨理論所所長、教授;建議立法禁止詆毀民主的言論[N];聯合時報;2012年
10 勞力;地方立法無權為公民言論自由設限[N];檢察日報;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鑫;美國言論自由的法律規(guī)制及其對中國的啟示[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2 賈卓威;網絡環(huán)境下言論自由及其界限的法理探究[D];山東大學;2010年
3 劉鑫;美國的法人言論自由及其啟示[D];湘潭大學;2014年
4 張獻文;淺析西方近代言論自由思想在中國的萌芽[D];西南政法大學;2014年
5 李冠華;德國法上的言論自由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6 張顯華;言論自由與三種權益的沖突與博弈[D];延邊大學;2009年
7 劉胤言;論網絡言論自由的法律規(guī)制[D];山東大學;2012年
8 胡植野;美國象征性言論理論研究及思考[D];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
9 吳湘定;論網絡言論自由及其管理[D];華東政法大學;2011年
10 趙鎖成;論網絡空間中言論自由的邊界[D];蘭州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85774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1857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