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社會反響研究(1938-1942年)
本文關鍵詞:毛澤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社會反響研究(1938-1942年)
更多相關文章: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社會反響
【摘要】: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吸取了“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黨內危害的教訓,順應了廣大民眾強烈的愛國民族潮流,充分利用了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政策方向的轉變。在此基礎上,于1938年9月-11月在延安橋兒溝成功召開了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會上,毛澤東作了以《論新階段》為題的長篇政治報告。在這份報告中,毛澤東提出并闡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這在國內外都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1938年10月,毛澤東作了《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后,中共中央委員會的機關刊物《解放》周刊于11月25日在第57期上全文發(fā)表了毛澤東的這一報告。同年12月7-10日,位于國統(tǒng)區(qū)的《新華日報》也全文轉載了《論新階段》。此外,長沙的《觀察日報》、《抗戰(zhàn)日報》,上海的復社、譯報圖書部、《文獻》月刊,新疆的新疆日報社、反帝會,安徽的《皖東北日報》、抗敵社,云南的《云南日報》,香港版的《申報》以及蘇聯的《共產國際》,這些刊物都在1938年底到1939年初之際或以全文轉載或以單行本的方式出版發(fā)行了毛澤東的《論新階段》。這為國內外廣大民眾了解中國共產黨的理論、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方針以及正確認識抗戰(zhàn)前途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同時也擴大了《論新階段》的社會影響。 其次,在黨內外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產生了激烈的論爭。張聞天、張浩、劉少奇等黨內高層高度贊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實際工作中的重要性,王明則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行了“補充”,艾思奇、張如心等黨的理論工作者不僅進一步闡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性,而且強調了本國國情、特點對于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時的必要性;由于對待中西文化態(tài)度上的異曲同工之妙,使得以張申府為首的資產階級的民主人士對毛澤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法大為“贊嘆”;另外,對于毛澤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以葉青為首的國民黨文人也表現出了強烈的情緒。他們將“中國化”與“中國本位”等同起來,認為馬克思主義根本就不適宜于中國,如果非要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那么,孫中山的“民生主義”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再次,面對以葉青、周憲文、毛起漊為主的國民黨文人對毛澤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猛烈抨擊,以艾思奇、楊松、和元培為主力的黨的理論工作者不僅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行了堅決地辯護,而且對于國民黨文人的歪曲解釋,采取針鋒相對的態(tài)度各個擊破。他們通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內涵的解釋,論證了馬克思主義不僅可以而且必須中國化,同時指出了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理論的一般正確性。另外,艾思奇、和元培等黨的理論工作者認為三民主義僅僅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表現,是無產階級及其馬克思主義者進入到共產主義的必經階段。同時,三民主義革命的成功實現也離不開廣大農民、無產階級以及馬克思主義者。 最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推動了自身的實踐活動,即30年代末期發(fā)起的“學術中國化”運動。1939年,為了響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號召,以延安、重慶為主要地區(qū)的黨的理論工作者依托《讀書月報》和《理論與現實》雜志為主要理論陣地,開展了“學術中國化”運動,加強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各學科的指導作用,擴大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各學科領域內的影響力與號召力。
【關鍵詞】: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社會反響
【學位授予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A841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錄7-10
- 第1章 緒論10-21
- 1.1 選題意義10-12
- 1.1.1 理論意義10-11
- 1.1.2 現實價值11-12
-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12-19
- 1.2.1 國內研究12-18
- 1.2.1.1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提出的歷史原因分析13-14
- 1.2.1.2 延安時期黨的領導人及黨的理論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研究14-15
- 1.2.1.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影響之下的“學術中國化”運動的研究15-18
- 1.2.2 國外研究18-19
- 1.3 研究方法與難點19-21
- 1.3.1 研究方法19
- 1.3.2 研究難點19-21
- 第2章 毛澤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與《論新階段》在國內外公開發(fā)表的情況21-49
- 2.1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出的歷史原因21-30
- 2.1.1 黨內“左”傾教條主義的影響22-24
- 2.1.2 抗日戰(zhàn)爭對民族意識覺醒的刺激24-29
- 2.1.2.1 抗戰(zhàn)刺激廣大軍民的愛國主義熱情24-26
- 2.1.2.2 知識分子對民族文化的新認識26-27
- 2.1.2.3 “中國化”主張的高漲27-29
- 2.1.3 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政策方向的轉變29-30
- 2.2 毛澤東《論新階段》在國內外公開發(fā)表的情況30-49
- 2.2.1 傳播是引起反響的前提30-31
- 2.2.2 抗戰(zhàn)時期不同地區(qū)刊物傳播的特點31-33
- 2.2.3 發(fā)表情況33-49
- 2.2.3.1 延安33-35
- 2.2.3.2 重慶35-37
- 2.2.3.3 長沙37-40
- 2.2.3.4 上海40-43
- 2.2.3.5 新疆43-44
- 2.2.3.6 香港44-45
- 2.2.3.7 蘇聯45-46
- 2.2.3.8 安徽46-47
- 2.2.3.9 云南47-49
- 第3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黨內外的主要反響49-66
- 3.1 黨內高層與黨的理論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闡述49-52
- 3.1.1 張聞天、劉少奇等人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高度贊同49-50
- 3.1.2 王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補充”50-51
- 3.1.3 以艾思奇、張如心為代表的黨的理論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闡釋51-52
- 3.2 民主人士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態(tài)度——以張申府為例52-62
- 3.2.1 張申府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贊嘆52
- 3.2.2 張申府贊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原因分析52-62
- 3.2.2.1 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中西文化論爭52-55
- 3.2.2.2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愛國民主人士的中西文化觀55-59
- 3.2.2.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新啟蒙運動要點的契合59-62
- 3.3 國民黨文人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反應62-66
- 3.3.1 對“中國化”的解釋62-63
- 3.3.2 馬克思主義不適宜中國63-64
- 3.3.3 民生主義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64-66
- 第4章 黨的理論工作者對國民黨文人攻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回應66-70
- 4.1 闡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66-67
- 4.2 馬克思主義可以且必須中國化67-68
- 4.3 三民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系68-70
- 第5章 “學術中國化”運動70-77
- 5.1 主要開展地區(qū)70-71
- 5.2 重要理論陣地71-73
- 5.2.1 《讀書月報》72
- 5.2.2 《理論與現實》72-73
- 5.3 主要觀點73-77
- 5.3.1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74-75
- 5.3.2 中國實際與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作用75
- 5.3.3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傳統(tǒng)文化結合的必然性75-77
- 第6章 對毛澤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社會反響的評價77-82
- 6.1 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輿論陣地及主體力量77-78
- 6.2 各黨派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論爭中的有益因素78-80
- 6.3 對毛澤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積極探討80-82
- 結論82-84
- 參考文獻84-91
- 致謝91-92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9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復;;訪周恩來和朱德的入黨介紹人張申府(一)[J];百年潮;2010年12期
2 歐陽小松;;對艾思奇等人闡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的若干解讀——以發(fā)表在《中國文化》上的相關文章為解讀文本[J];黨史研究與教學;2007年06期
3 張靜如;;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的幾點想法[J];黨史研究與教學;2008年03期
4 黎澍;;記湖南觀察日報[J];湖南黨史通訊;1984年02期
5 陳萬松;;再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提出的歷史必然性[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
6 李潞玉;;一份珍貴的延安《解放》周刊——經考證為抗大學員在故縣用過的文獻資料[J];黨史文匯;2012年07期
7 吳傳儀;田漢、周立波、廖沫沙與《抗戰(zhàn)日報》[J];湖南檔案;1999年03期
8 曹培強;;抗戰(zhàn)時期延安學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理論成果及意義[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9 歐陽軍喜;;論延安時期學習運動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影響[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10 張遠新;;論延安時期張聞天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與貢獻[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6年07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于文善;抗戰(zhàn)時期重慶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57166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571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