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頭邏輯視域中的話本與擬話本小說
發(fā)布時間:2021-06-09 18:52
中國古代的話本、擬話本小說是由講唱藝術衍生出來的文學體裁,它們與講唱藝術一脈相承,并且保留著清晰的口頭表演痕跡。本文以宋代至明末時期的話本與擬話本小說為研究對象,嘗試利用西方口頭程式理論,例如“格套”等概念,輔以表演理論與主題學的研究模式,力圖在民間口頭文學的傳統(tǒng)中把握話本小說與擬話本小說的本質(zhì)特性。同時從話本、擬話本小說諸版本間的主題雷同和變異方面把握其口頭傳統(tǒng)的特色。在進一步探討作家干預對口頭傳統(tǒng)所產(chǎn)生的影響過程中,理解千年以來文人與民間故事家有著怎樣的“合作”。文章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是對宋代至明代話本小說和擬話本小說整體狀況的概述,涉及其文學形態(tài)、現(xiàn)存狀況及對其的總體評價。第二章結合西方口頭程式理論與中國古代白話小說的自身特點,來剖析話本、擬話本文本的口頭程式特征。第三章從話本小說形形色色的版本流變,來把握口頭傳統(tǒng)材料頗具特色的傳統(tǒng)性與變異性的統(tǒng)一。第四章闡述晚明以來,作家書面創(chuàng)作邏輯對話本小說口傳特質(zhì)的改造,以及古白話小說口頭傳統(tǒng)的沒落。
【文章來源】:南開大學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5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話本、擬話本小說口頭屬性探微
第一節(jié) 話本小說的文學形態(tài)
第二節(jié) 擬話本小說的文學形態(tài)
第三節(jié) 話本及擬話本小說的"重聽"特質(zhì)
第二章 話本和擬話本小說的口頭程式詩學特征
第一節(jié) 口頭程式理論與口傳文學
第二節(jié) 話本與擬話本小說的口頭程式特征
第三章 傳承性與變異性的辯證統(tǒng)一
第一節(jié) 同種故事范型不同地域的主題流變
第二節(jié) 同一原型不同時代、故事系統(tǒng)的主題演變
第四章 文人作家的干預對口頭軌跡的改寫
第一節(jié) 口頭傳承的衰落與出版文學的勃興
第二節(jié) 書面創(chuàng)作邏輯對口傳特質(zhì)的改造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歷 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文學主題學研究的新創(chuàng)之作——讀王立《中國古代文學主題學思想研究》[J]. 徐笑一. 中國比較文學. 2009(02)
[2]論唱導文的發(fā)展演進——兼論六朝唱導文是話本產(chǎn)生的來源之一[J]. 吳福秀.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9(02)
[3]活在民間的“口頭詩學”——裕固族民間敘事詩《黃黛琛》程式透析[J]. 程瑤,寧梅. 時代文學(雙月上半月). 2008(02)
[4]邊緣的崛起——族裔批評、生態(tài)女性主義、口頭詩學對于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的意義[J]. 劉大先. 民族文學. 2006(04)
[5]話本研究的計量學分析[J]. 向志柱. 求索. 2006(01)
[6]民間小戲中的口頭詩學——山西祁太秧歌的一種研究視角[J]. 黃旭濤. 民俗研究. 2005(03)
[7]口頭程式理論(Oral-Formulaic Theory)[J]. 朝戈金,巴莫曲布嫫. 民間文化論壇. 2004(06)
[8]近二十年來古典文學主題學研究法述要[J]. 李琳. 學術交流. 2004(09)
[9]從“三言”看話本擬話本征引詩詞現(xiàn)象及其體現(xiàn)出的小說敘事觀念[J]. 范建剛. 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叢刊. 2004(00)
[10]口頭傳統(tǒng)·書寫文化·電子傳媒——兼談文化多樣性討論中的民俗學視界[J]. 巴莫曲布嫫. 廣西民族研究. 2004(02)
碩士論文
[1]“三言”、“兩拍”敘事藝術研究[D]. 伍雪平.湖南師范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221129
【文章來源】:南開大學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5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話本、擬話本小說口頭屬性探微
第一節(jié) 話本小說的文學形態(tài)
第二節(jié) 擬話本小說的文學形態(tài)
第三節(jié) 話本及擬話本小說的"重聽"特質(zhì)
第二章 話本和擬話本小說的口頭程式詩學特征
第一節(jié) 口頭程式理論與口傳文學
第二節(jié) 話本與擬話本小說的口頭程式特征
第三章 傳承性與變異性的辯證統(tǒng)一
第一節(jié) 同種故事范型不同地域的主題流變
第二節(jié) 同一原型不同時代、故事系統(tǒng)的主題演變
第四章 文人作家的干預對口頭軌跡的改寫
第一節(jié) 口頭傳承的衰落與出版文學的勃興
第二節(jié) 書面創(chuàng)作邏輯對口傳特質(zhì)的改造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歷 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文學主題學研究的新創(chuàng)之作——讀王立《中國古代文學主題學思想研究》[J]. 徐笑一. 中國比較文學. 2009(02)
[2]論唱導文的發(fā)展演進——兼論六朝唱導文是話本產(chǎn)生的來源之一[J]. 吳福秀.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9(02)
[3]活在民間的“口頭詩學”——裕固族民間敘事詩《黃黛琛》程式透析[J]. 程瑤,寧梅. 時代文學(雙月上半月). 2008(02)
[4]邊緣的崛起——族裔批評、生態(tài)女性主義、口頭詩學對于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的意義[J]. 劉大先. 民族文學. 2006(04)
[5]話本研究的計量學分析[J]. 向志柱. 求索. 2006(01)
[6]民間小戲中的口頭詩學——山西祁太秧歌的一種研究視角[J]. 黃旭濤. 民俗研究. 2005(03)
[7]口頭程式理論(Oral-Formulaic Theory)[J]. 朝戈金,巴莫曲布嫫. 民間文化論壇. 2004(06)
[8]近二十年來古典文學主題學研究法述要[J]. 李琳. 學術交流. 2004(09)
[9]從“三言”看話本擬話本征引詩詞現(xiàn)象及其體現(xiàn)出的小說敘事觀念[J]. 范建剛. 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叢刊. 2004(00)
[10]口頭傳統(tǒng)·書寫文化·電子傳媒——兼談文化多樣性討論中的民俗學視界[J]. 巴莫曲布嫫. 廣西民族研究. 2004(02)
碩士論文
[1]“三言”、“兩拍”敘事藝術研究[D]. 伍雪平.湖南師范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22112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ljx/322112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