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邏輯論文 >

公孫龍《指物論》篇懸解

發(fā)布時間:2017-11-05 17:11

  本文關(guān)鍵詞:公孫龍《指物論》篇懸解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公孫龍 《指物論》 懸解


【摘要】:對《指物論》篇的解讀,可劃分為傳統(tǒng)和西學兩種詮釋理路。而吊詭的是,本來截然相對的這兩種詮釋理路卻共有一個相同的思想預設(shè),即皆以"事物"詁"物"。這個預設(shè)實際上是有問題的。在先秦語境和《公孫龍子》文本中,"物"字實有兩個意義:一是"可感知的具體事物",二是"可感知的具體事物之名稱"。"指"字的意義是"指謂",但亦有廣狹之別。故《指物論》篇所論的指物關(guān)系,具體分為兩大類:一是具體可感的事物與其指謂之間的關(guān)系,二是此類事物的名稱和其指謂之間的區(qū)分、統(tǒng)合關(guān)系。公孫龍的這一思想,已超越了白馬論、堅白論諸論所達到的思辨高度,體現(xiàn)出綜合和辯證的新特點。公孫龍從語言、事物和主體這三個向度來論析指物關(guān)系問題,這對現(xiàn)代語言哲學的相關(guān)探討有重大的啟發(fā)意義。
【作者單位】: 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
【分類號】:B81-09
【正文快照】: 一、對古今主要詮釋觀點的述評《公孫龍子》文辭詰屈聱牙,歷來被公認為諸子之書中甚難解者。而對公孫龍《指物論》篇的解讀、對“指”和“物”內(nèi)涵及其關(guān)系的釋解,更是眾說紛紜,一直未有定論。從筆者目前搜集的材料觀之,學界對《指物論》的注解雖然紛繁復雜,但大致可以劃分為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曾祥云;《公孫龍子·指物論》疏解[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2 朱前鴻;以符號學析公孫龍子的《指物論》[J];學術(shù)研究;1997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方以啟;;關(guān)于詮釋學理論中若干基本問題的探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2 王春陽;;中國傳統(tǒng)吉禮的產(chǎn)生及其構(gòu)建動因抉微[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4期

3 吳樹勤;;禮學視野中的天人統(tǒng)一論——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實質(zhì)[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2期

4 王浩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nèi)生性動力機制的概念詮釋[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5 錢耕森;李仁群;;老莊人生哲學及其與孔子人生哲學的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1991年01期

6 黃正術(shù);論“五帝時代”[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7 張公善;海德格爾美學的歷史地位及當代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8 張志偉;說不盡的康德哲學——兼論哲學史研究的幾個方法論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9 陳徽;“以才論性”與“因情定性”——孟子性善論之致思理路[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6期

10 楊武金;;論從三個層次研究墨家邏輯[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湯海艷;;禮儀與和諧社會的構(gòu)建[A];倫理視野下的社會發(fā)展——第17次中韓倫理學國際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2 苗連營;楊會永;;權(quán)利空間的拓展——農(nóng)民遷徙自由的憲法學分析[A];新農(nóng)村建設(shè)的制度保障[C];2005年

3 靳希平;;沈有鼎論語言表達式的意義[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哲學對話與文化交流”哲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張越;;《十批判書》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評價問題芻議[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5 余子龍;;編輯的文化尋根[A];編輯文化論:中國編輯學會第十四屆年會優(yōu)秀文集[C];2009年

6 王淑花;;伽達默爾的詮釋學與古典著作解讀的批判[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四輯)[C];2009年

7 稅海模;;郭沫若與馬克思主義[A];巴蜀作家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C];2006年

8 蘆文龍;;技術(shù)的外部性探討[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9 劉友古;;罪與原罪:在《羅馬書》中的一種詮釋學意義之分析[A];“經(jīng)典的翻譯與詮釋”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10 姚進忠;;詮釋視野下的個案工作[A];福建省社會學2007年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道宇;課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娟;理論旅行:吸收與變異[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李國娟;儒學與秦漢意識形態(tài)的建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劉義;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研究:概念、歷史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gòu)[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偉;《呂氏春秋》體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張曉翔;漢傳因明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王忠春;清代無訟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呂廟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符號[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張棟豪;中國邏輯史方法論在近代的演變[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關(guān)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魯京京;古史辨派對《史記》中先秦史料評判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于海霞;主體間性視域下高校德育主體間矛盾的消解[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芳;武術(shù)套路與跆拳道文化傳播比較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5 高世江;論兩漢士人風貌及文學精神的嬗變[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建敏;《文賦》“應感之會”說[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方祥勇;中國古代象喻批評方法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8 蘇紅;論繪畫中的“兒童畫”情結(jié)[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9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闡釋”與“史料”[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肖艷;文學翻譯中的誤譯問題[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毓江;校釋《公孫龍子》點滴[J];文史雜志;1999年04期

2 朱前鴻;以符號學析公孫龍子的《指物論》[J];學術(shù)研究;1997年02期

3 毛曦;《白話解讀〈公孫龍子〉》評析[J];華夏文化;2000年02期

4 史寧中;;論定義中的殊相與共相——公孫龍子《指物論》評析[J];古代文明;2009年01期

5 周學根;;公孫龍及《公孫龍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2年03期

6 陳克艱;泉涓涓而始流——讀周昌忠《公孫龍子新論》[J];學術(shù)月刊;1994年08期

7 屈志清;;試論公孫龍的哲學思想[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79年01期

8 趙民;陳振明;;求實·爭鳴·創(chuàng)新——評《公孫龍子論疏》[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03期

9 林恒森;論《公孫龍子》思想體系的結(jié)構(gòu)[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科版);1994年01期

10 熊超;;簡論公孫龍的最高哲學范疇[J];湖湘論壇;1995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陽春;;《公孫龍子》五范疇辨析[A];1997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7年

2 王左立;;《公孫龍子》的語言意義理論[A];1998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8年

3 王麗娟;;論沈有鼎對《公孫龍子》研究的貢獻——對公孫龍其人其書的考證[A];“中國名辯學與方法論研討會、道家與西方研討會、馮友蘭哲學思想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精選[C];1998年

4 葉錦明;;論對公孫龍的兩種評價[A];“中國名辯學與方法論研討會、道家與西方研討會、馮友蘭哲學思想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精選[C];1998年

5 周云之;;公孫龍關(guān)于名(概念)的邏輯思想[A];邏輯學文集[C];1978年

6 溫公頤;;惠施、公孫龍的邏輯思想[A];全國邏輯討論會論文選集[C];1979年

7 溫公頤;;惠施、公孫龍的邏輯思想[A];中國邏輯思想論文選(1949—1979)[C];1980年

8 沈有鼎;;談公孫龍——兼論《墨辯》三派[A];全國邏輯討論會論文選集[C];1979年

9 沈有鼎;;談公孫龍——兼論《墨辯》三派[A];中國邏輯思想論文選(1949—1979)[C];1980年

10 林振環(huán);;關(guān)于公孫龍子的邏輯思想在我國古代邏輯思想史中的地位[A];中國邏輯思想論文選(1949—1979)[C];198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肖雨楓;哲學的數(shù)學之眼[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汪學群;傅山諸子學說略[N];太原日報;2007年

3 張漢良(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王曉冰;對話中的悖論:柏拉圖、奧古斯丁與先秦哲學家們[N];中華讀書報;2002年

4 方銘;戰(zhàn)國諸子的主要流派及其思想[N];中國文化報;2006年

5 ;說歐陽中石“抄”書[N];中國文化報;2004年

6 海國林;變中生奇的傅山草書[N];中國商報;2006年

7 劉石;談《四印齋刻詞》[N];光明日報;2003年

8 王政;白馬非馬 況渠道乎?[N];電腦商報;2006年

9 李光榮;云南舞臺藝術(shù)的造峰者[N];云南日報;2006年

10 白河;五子衍宗口服液[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趙炎峰;先秦名家哲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2 張棟豪;中國邏輯史方法論在近代的演變[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鄒R,

本文編號:114511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ljx/114511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c819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