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北地區(qū)商周青銅器研究
本文關鍵詞:安徽淮北地區(qū)商周青銅器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安徽淮北地區(qū) 商周青銅器 器物特征
【摘要】:安徽淮北地區(qū)處于南北文化傳播的交叉區(qū)域,是商文明南下經(jīng)過的重要地區(qū)。近年來,在該區(qū)域發(fā)現(xiàn)了較多的商周墓葬和遺址,其中出土了較多的青銅器,其高超的鑄造技術和精美的造型風格引起了學界的關注。相關的文化研究逐步展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對本區(qū)青銅器綜合性的研究還較為欠缺。本文在有關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該區(qū)出土的青銅器做了整合性的分析研究,一共分為五部分來闡述。一、緒論緒論部分首先明確了研究的地理范圍,介紹了本地區(qū)的歷史概況,包括自然地理環(huán)境與相關的考古發(fā)現(xiàn);其次回顧了本地區(qū)青銅器研究的歷史,對相關學者的著作和觀點做了梳理;最后總結了本區(qū)青銅器研究存在的問題,并闡述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義。二、器型及紋飾研究本章首先對本地區(qū)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做了較為全面的整理,包括出土器物的時問、地點、數(shù)量和形制;其次在原始資料的基礎上,對青銅器進行了類型學研究,由于本區(qū)青銅器多數(shù)為零星出土,故對部分銅器不能做嚴格地類型學比較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以這部分器物的自身特點為基礎,與周邊地區(qū)出土青銅器進行比較研究,然后判斷其年代與文化屬性;最后對銅器上的紋飾進行了分類和比較研究。三、銘文及相關研究本區(qū)青銅器上發(fā)現(xiàn)有一定數(shù)量的銘文,這些有銘銅器的年代涵蓋了整個商周時期。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銘文有不同的特點,故對這些銘文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章對出土銅器的銘文進行了匯總,按照商代、西周、春秋、戰(zhàn)國的順序來總結,涉及相關專家對銘文的考釋,對部分存在爭議的銘文內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做了相應的研究。四、與江淮、皖南青銅器比較以分布地域和銅器特點為依據(jù),安徽地區(qū)的青銅器文化可分為淮北地區(qū)、江淮地區(qū)和皖南地區(qū)三個地域類型。因受不同文化的影響,這三個地區(qū)的青銅器面貌呈現(xiàn)出較大的差別。本章將以淮北地區(qū)青銅器的特點為基礎,按照商代、西周、春秋時期的年代順序,分別與江淮地區(qū)、皖南地區(qū)青銅器進行比較研究,包括銅器器型、紋飾、文化因素等方面,并對造成這些差別的原因做了一定的分析。五、余論本章在前四章研究的基礎上,指出了淮北地區(qū)出土青銅器在時間、空間上分布不均的現(xiàn)象,并對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最后闡述了本地區(qū)青銅器研究存在的問題和研究的前景。
【關鍵詞】:安徽淮北地區(qū) 商周青銅器 器物特征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K876.41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緒論8-14
- 第一節(jié) 歷史地理概況8-10
- 第二節(jié) 研究現(xiàn)狀10-13
- 第三節(jié) 存在的問題及研究的目的和意義13-14
- 第二章 器型及紋飾研究14-38
- 第一節(jié) 出土器物14-19
- 第二節(jié) 青銅器類型研究19-34
- 第三節(jié) 青銅器紋飾研究34-38
- 第三章 銘文及其相關研究38-43
- 第一節(jié) 青銅器銘文初步整理38-40
- 第二節(jié) 銘文的初步研究40-43
- 第四章 與江淮、皖南銅器比較43-48
- 第一節(jié) 與江淮地區(qū)銅器的比較43-44
- 第二節(jié) 與皖南銅器的比較44-48
- 第五章 余論48-50
- 圖版50-59
- 參考資料59-63
- 致謝63-64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6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時溪蔓;;商周青銅器的發(fā)展研究[J];蘭臺世界;2013年28期
2 黃鋰,況紅梅;近年黃陂出土的幾件商周青銅器[J];江漢考古;1998年04期
3 梁彥民;商人服象與商周青銅器中的象裝飾[J];文博;2001年04期
4 周倩;商周青銅器的藝術分析[J];菏澤師專學報;2002年03期
5 沈愛鳳;淺論商周青銅器的藝術造型[J];蘇州大學學報(工科版);2002年03期
6 陳芳;商周青銅器“鼻紋”含義探尋[J];美術觀察;2003年05期
7 湯淑君;河南商周青銅器蟬紋及其相關問題[J];中原文物;2004年06期
8 ;皖南商周青銅器[J];文物;2007年08期
9 周麗華;;商周青銅器裝飾的時代精神[J];美與時代;2007年12期
10 馬麗華;;商周青銅器徽號文字與紋樣共通性初探[J];藝術探索;2009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金正耀;;夏商周青銅器鉛同位素示蹤研究數(shù)據(jù)庫的構建[A];2005年全國無機質譜、同位素質譜和質譜儀器學術報告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小民;溫州又發(fā)掘商周青銅器[N];中國礦業(yè)報;2003年
2 記者 郭青;省文物局10萬元重獎獻寶農(nóng)民[N];陜西日報;2006年
3 本報記者 楊麗娟;圍繞“天價國寶”回流的那些事[N];北京日報;2014年
4 盧曉兵;文博產(chǎn)品盡顯鷹城文化魅力和底蘊[N];平頂山日報;2007年
5 本報記者 李國斌;國寶“皿方M”即將回湘[N];湖南日報;2014年
6 劉子和 劉茜;青銅古器顯神韻[N];中國商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倪玉湛;夏商周青銅器藝術的發(fā)展源流[D];蘇州大學;2011年
2 何景成;商周青銅器族氏銘文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耀;商周青銅器浮雕造型藝術特征及其語言形式之嬗變[D];西安美術學院;2007年
2 楊帆;中國商周青銅器紋樣的現(xiàn)代造型轉化[D];北京印刷學院;2015年
3 馮志軍;安徽淮北地區(qū)商周青銅器研究[D];安徽大學;2016年
4 康艷;山西商周青銅器鳥裝飾研究[D];山西大學;2010年
5 孫曉楠;商周青銅器紋樣在家具設計中的應用[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1年
6 蔣雯;試論湖南商周青銅器的藝術特征與美學價值[D];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7 任雪莉;寶雞戴家灣地區(qū)出土商周青銅器的整理與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8 申學國;樅陽出土商周青銅器研究[D];安徽大學;2014年
9 周博;淺析商周青銅器動物雕塑的造型特征及演變[D];北京服裝學院;2015年
10 吳靜;森嚴、神秘與詭麗—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館藏商周青銅器紋飾美學研究[D];西北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94127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kgx/941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