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文物保護法制化的發(fā)端——論清末《保存古跡推廣辦法》及其歷史作用
本文關鍵詞:我國文物保護法制化的發(fā)端——論清末《保存古跡推廣辦法》及其歷史作用
更多相關文章: 《保存古跡推廣辦法》 文物保護 法制化 發(fā)端
【摘要】:法律作為一種制度,是社會觀念發(fā)展的結果。在我國歷史上,文物觀念曾幾經變遷,文物法規(guī)也發(fā)生著相應的變化。近代之前,文物多被賦予不同程度的政治意義,文物觀念落后、缺乏文物保護意識,加之文物保護法規(guī)幾近空白,導致鴉片戰(zhàn)爭以來我國文物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壞和流失。與此同時,在西方近代文明的影響下,人們對文物價值逐漸有了正確認識,意識到保護文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借鑒文物保護國際公約和他國文物保護法規(guī)的基礎上,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物保護法規(guī)——《保存古跡推廣辦法》由此誕生,開啟了我國文物保護的法制化歷程。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關鍵詞】: 《保存古跡推廣辦法》 文物保護 法制化 發(fā)端
【分類號】:D922.16;K87
【正文快照】: 一、近代之前國人的文物觀及法規(guī)對文物保護的不利影響先秦時期,雖然我們今天所稱之的“文物”觀念尚未出現,但前朝遺留下來的青銅器,成為三代王朝著意追求的對象。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1的時期,祭祀所用的禮器和戰(zhàn)爭所用的兵器,在一定程度上被視為顯示政權合法性的神圣之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蔣玉斌;;中國古代小說的新變:論王韜的《聊齋志異》仿作——以《淞隱漫錄》為中心[J];蒲松齡研究;2010年01期
2 強昌文;;個體主義倫理觀與權利[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6期
3 畢濤;;論中國古代敘事詩之“隱”[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4 胡河寧;孟海華;饒睿;;中國古代人際傳播思想中的關系假設[J];安徽史學;2006年03期
5 范浩星,朱亞宗,劉戟鋒;傳統(tǒng)倫理悲劇性解析與當代中國倫理的重建[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6 郭新建;;法治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由之路[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6年14期
7 趙霞;;“三化”進程中鄉(xiāng)村文化的秩序亂象與價值重建[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12期
8 趙玉麗;;梁漱溟論傳統(tǒng)文化在鄉(xiāng)村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32期
9 李曉光;;1904~1911年日俄對我國東北農業(yè)發(fā)展的影響[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年03期
10 程凌云;;“面子論”與大學英語課堂氣氛營造[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呂德文;;婚姻形式與村莊性質——轉型期鄉(xiāng)村婚姻形式的一項考察[A];中國社會學會2007年會“社會建設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7年
2 丁兆勝;;中美日三國圍繞朝鮮半島初次博弈述論[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二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12年
3 楊宜音;;社區(qū)公共參與:是否參與 誰來參與 如何參與[A];和諧社會:公共性與公共治理——2004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C];2004年
4 李毅紅;;公德教育與北京的世界城市建設——以公共圖書館建設為例[A];世界城市北京發(fā)展新目標——2010首都論壇論文集[C];2010年
5 單依群;;整合縣館網絡資源 服務于新農村建設[A];新環(huán)境下圖書館建設與發(fā)展——第六屆中國社區(qū)和鄉(xiāng)鎮(zhèn)圖書館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征文集(上冊)[C];2007年
6 陳勛;;鄉(xiāng)村社會力量何以可能:溫州老人協會研究[A];浙江省社會學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章宏偉;;毛晉刻書活動考論[A];明史研究論叢(第七輯)[C];2007年
8 張踐;;“太和即道”——張載和諧社會思想研究[A];中國寶雞張載關學與東亞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哈迎飛;;從國家意識、民族認同與思想革命論周作人的啟蒙思想[A];《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10 薛巧珍;;經濟轉型背景下我國廣播電視產權制度分析與創(chuàng)新模式建構[A];新聞學論集(第25輯)[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東平;近代中國監(jiān)獄的感化教育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黃芳;跨語際文學實踐中的多元文化認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李潔;大學捐贈基金運作問題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呂廟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符號[D];南開大學;2010年
7 尹佳濤;歷史與現實之間的政治思考[D];南開大學;2010年
8 王國保;中國文化因素對知識共享、員工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9 李華;孟子與漢代《詩經》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王成;晚清詩學的演變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郭倩;農村低保對象的社會支持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張睿婷;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3 蔣鈴;中國傳統(tǒng)孝道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玉榮;我國新農村文化建設機制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5 廖圣財;揚棄與超越[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楊曉莉;高校醫(yī)學生感恩教育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7 朱曉燕;中學文言文教學要加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衛(wèi)瑋;國家法與少數民族習慣法適用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9 袁文雅;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內容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10 訾翠霞;中國佛教孝思想的特質及現實意義[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文物保護的美好春天[J];文物世界;2004年03期
2 郭宏;論“不改變原狀原則”的本質意義——兼論文物保護科學的文理交叉性[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4年01期
3 閻宏彬;標準化與文物保護[J];文物世界;2004年05期
4 王丹華;;對文物保護科技工作的一點看法[J];中國文化遺產;2004年03期
5 胡繼高;;當前文物保護科技發(fā)展中人才培養(yǎng)問題[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6年01期
6 黃舟松;;科學發(fā)展觀和文物保護的系統(tǒng)性[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6年02期
7 劉明明;徐文超;;關于在大學生中開展文物保護教育的思考[J];中國地質教育;2007年02期
8 李庚善;;對現階段農村文物保護工作的幾點思考[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7年02期
9 屈曉燕;魏連成;;淺談文物保護與發(fā)展旅游的關系[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年19期
10 本刊編輯部;;邯鄲市文物保護研究所召開成立45周年慶典暨學術研討會[J];文物春秋;2007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邵宗義;王玉峰;;多聯機在文物保護建筑中的應用解析[A];中國制冷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2 陸壽麟;;文物保護與科學技術[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發(fā)展(上冊)[C];1999年
3 杜蓓;;鐵路工程建設與文物保護[A];中國鐵道學會環(huán)境保護委員會(環(huán)境影響評價學組)第三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2007~2009[C];2009年
4 馬海鵬;肖貴洞;;近現代文物保護中東方理念難以破解的幾個課題[A];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第六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5 落和平;;淺談固陽秦長城保護工作的開展情況及存在問題[A];《中國長城博物館》2008年第4期 (“首屆中國長城論壇”?C];2008年
6 周寶中;;中國文物保護科技的發(fā)展歷程[A];博物館藏品保管學術論文集——北京博物館學會保管專業(yè)第四——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選編[C];2009年
7 周干峙;;成立學會利于全國文物保護——在中國紫禁城學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討論會上的致辭[A];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一輯)[C];1996年
8 吳夢麟;;文物保護與首都的文明建設[A];北京歷史與現實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89年
9 李建平;;論北京城的發(fā)展建設與文物保護[A];北京歷史與現實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89年
10 賀慧玲;;面向2049年北京的文物保護及其現代化管理學術研討會致辭[A];面向2049年北京的文物保護及其現代化管理學術論文集[C];200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張偉 張沖;實施大宣傳戰(zhàn)略 全力推進山西文物保護事業(yè)繁榮發(fā)展[N];中國文物報;2007年
2 張紅軍;沁陽:采取措施加強文物保護[N];中國文物報;2007年
3 鄒海林;加強文物保護推進文化建設[N];甘肅日報;2007年
4 何先武;文物保護勿植入市場魔法規(guī)則[N];貴州民族報;2007年
5 遼源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孟祥杰;加強文物保護 造福遼源人民[N];遼源日報;2007年
6 高新生;農民范臨獲“全國文物保護先進個人”稱號[N];山西科技報;2007年
7 記者 羅霞 通訊員 陳文強;?趯⒔⑽奈锉Wo責任人制度[N];海南日報;2008年
8 四川瀘州博物館 李正山;生態(tài)文物:一種新的文物保護類型探索[N];中國文物報;2008年
9 羅劍邋本報記者 趙曉蘭;增強文物保護意識 傳承弘揚中華文明[N];綿陽日報;2008年
10 記者 吳麗;我市文物保護協會成立[N];運城日報;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鄭濱;1860-2009中國文物保護歷程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2 馬樹華;中華民國政府的文物保護[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3 曾群華;重慶文物保護管理信息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D];重慶師范大學;2004年
4 李銳;文物保護新材料評價體系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2年
5 顏燕萍;文物保護的理念與對策研究[D];復旦大學;2012年
6 劉彤琳;文物保護科研項目管理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07年
7 高喬子;城市化進程中文物保護政策執(zhí)行的優(yōu)化探討[D];廣州大學;2012年
8 王芳;有機高分子文物保護材料穩(wěn)定性研究[D];西北大學;2005年
9 娜仁高娃;瑪納斯縣文物遺存現狀及其保護策略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3年
10 郭東武;房地產開發(fā)中文物保護的法律問題探討[D];蘭州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53418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kgx/534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