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廣元千佛崖武周至開元時期佛教造像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1-12 13:43
武周至開元時期(690—740年左右),四川廣元千佛崖石窟造像活動興盛。期間,千佛崖諸窟的營建大致可分為三期:第一期為690至700年代,以第535窟為代表,造像諸形式上可見650年代皇澤寺石窟的強烈影響;第二期為710年代初至720年代前半,形成了以第366、513窟為代表的兩大造像系統;第三期約從720年代前中期至741年,出現了完全融合第二期兩大系統形式的造像風格。這應是廣元千佛崖造像體系自立性發(fā)展的結果。
【文章來源】:敦煌研究.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15 頁
【部分圖文】:
a廣元千佛崖第421窟之像
b廣元千佛崖第421窟之右天王
此窟位于南段北部上層,馬蹄形平面,穹窿狀窟頂?吒424、寬272、深176cm。僅設一倚坐佛像,高360cm(圖4)。由右壁上方題記可知,該窟的營建時間為神龍二年(706),這也是千佛崖中除補刻造像之外現存紀年最早的開窟題記[4]36。佛像肉髻高大,肉髻與地發(fā)上刻螺發(fā)。面部方圓,眼窩深邃,細長的眼睛和扁平的鼻梁極富特色。人中短且下頜略突出,臉頰圓潤。肩膀寬厚,胸前袈裟的拱起凸顯了胸部肌肉。右手舉于胸前,前端缺失,左手撫膝。內衣之外穿雙層袈裟,外層為偏袒右肩式。大腿被袈裟遮掩住而形狀不明。臺座的兩側各有一尊托舉著臺座上沿的力士像,類似形式也見諸于山東省青州市龍興寺出土的倚坐佛像,只是青州像托座的是天王像。二第二期(710年代初至720年代前半)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千佛崖利州畢公及造像年代考[J]. 羅世平. 文物. 1990(06)
本文編號:3491029
【文章來源】:敦煌研究.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15 頁
【部分圖文】:
a廣元千佛崖第421窟之像
b廣元千佛崖第421窟之右天王
此窟位于南段北部上層,馬蹄形平面,穹窿狀窟頂?吒424、寬272、深176cm。僅設一倚坐佛像,高360cm(圖4)。由右壁上方題記可知,該窟的營建時間為神龍二年(706),這也是千佛崖中除補刻造像之外現存紀年最早的開窟題記[4]36。佛像肉髻高大,肉髻與地發(fā)上刻螺發(fā)。面部方圓,眼窩深邃,細長的眼睛和扁平的鼻梁極富特色。人中短且下頜略突出,臉頰圓潤。肩膀寬厚,胸前袈裟的拱起凸顯了胸部肌肉。右手舉于胸前,前端缺失,左手撫膝。內衣之外穿雙層袈裟,外層為偏袒右肩式。大腿被袈裟遮掩住而形狀不明。臺座的兩側各有一尊托舉著臺座上沿的力士像,類似形式也見諸于山東省青州市龍興寺出土的倚坐佛像,只是青州像托座的是天王像。二第二期(710年代初至720年代前半)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千佛崖利州畢公及造像年代考[J]. 羅世平. 文物. 1990(06)
本文編號:349102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kgx/3491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