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交腳彌勒造像的考察——以北涼時期為中心
發(fā)布時間:2021-04-18 17:49
印度佛教經(jīng)中亞傳入敦煌,伴隨著佛教東漸的過程,交腳樣式的彌勒造像最早出現(xiàn)在敦煌地區(qū)的北涼石塔,隨后也出現(xiàn)在莫高窟初期造像當中。莫高窟交腳彌勒造像全部集中于北朝時期,敦煌石窟的交腳造像吸收了印度、西域的造型特點,亦傳承了漢晉以來的造像風格。文章從圖像特征和造型風格角度探討交腳彌勒像在莫高窟的發(fā)展與演變,追溯莫高窟交腳彌勒造像的源流,分析敦煌交腳彌勒的圖像特點與造型風格。
【文章來源】: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 2020,34(03)
【文章頁數(shù)】:9 頁
【部分圖文】:
254窟南壁上交腳菩薩
莫高窟268、272、275窟為最早三個洞窟,關于這三個洞窟的開鑿年代有多種論述。主要有西涼說、北涼說和北魏說這三種說法,但目前學術界多數(shù)認為三窟為北涼時代開窟,稱為“北涼三窟”。此三窟當中268窟西壁上層圓卷龕塑交腳彌勒佛一例,正面端坐于方座之上。其中275窟是典型的彌勒龕,主尊為高3.4米的彌勒菩薩造像,側壁上塑四尊交腳菩薩兩尊思惟菩薩像。北涼時期268窟與275窟的交腳彌勒造像從表1對比來看,無論是尊格、發(fā)式、印相、服式和座式來看都大不相同,差別較大。268窟的彌勒造像尊格為佛,是彌勒的下生信仰,而275窟為彌勒的菩薩造像,為彌勒的上生信仰,也就是在兜率天宮尚未下生閻浮提界的彌勒。因此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差別。但是造型風格和造型比例來看確是比較接近的。兩尊造型手的動作均表現(xiàn)右手為施無畏印與左手為與愿印,275窟側壁四尊交腳彌勒均為說法相。為了更加清晰的體現(xiàn)二窟彌勒造像風格的相似性,可以看268窟與275窟交腳彌勒的實測數(shù)據(jù)和各項的比例關系,詳見表2。
關于彌勒造像的起源問題,可以追溯到古印度的犍陀羅佛教造像。在佛教律典中關于印度彌勒造像的記錄,可見于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jīng)》卷四十四云:“彌勒菩薩已降神下。是時。修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身黃金色。爾時人壽極長無有諸患。皆壽八萬四千歲。女人年五百歲然后出嫡。爾時彌勒在家未經(jīng)幾時。便當出家學道!(《大正藏》卷二,787-789)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貴霜時期的迦膩色伽銅幣的背面塑有彌勒銘記像,結跏趺坐于臺座上,頭發(fā)為肉鬢狀,右手掌為施無畏印,舉于胸前,左手自然垂于左大腿下,手指夾提凈瓶。[6]由此可知關于古印度彌勒的最早形象出現(xiàn)在公元1世紀的下半葉與2世紀的中葉期間。犍陀羅地區(qū)的彌勒菩薩呈兩種基本表現(xiàn)形式,立像較多,坐像則以結跏趺坐為主。同時也出現(xiàn)少量以交腳而坐的樣式,用于表現(xiàn)兜率天宮中待機的彌勒。據(jù)考古學者的詳細統(tǒng)計,在犍陀羅地區(qū)的佛教造像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60余例交腳樣式造像,其中7例身份可以確定為彌勒菩薩。[3]其中最早的1例為舊馬爾丹所在地出土的婆羅門仙人浮雕《占夢》(圖1)中出現(xiàn)彌勒交腳形象。彌勒以王者的形象交腳而坐,頭戴寶冠,上袒下裙,右手掌于胸前施無畏印,左手扶膝。彌勒造像結構清晰、比例準確,帶有強烈的自然寫實性,可以看出明顯帶有希臘文化特點。從公元2世紀秣菟羅出土的貴霜時代彌勒菩薩立像和犍陀羅地區(qū)出土的兩例彌勒造像來看,無論從造型手法上還是衣飾服裝上來看,其都與早期的釋迦牟尼佛的造型十分類似。發(fā)行、服飾、比例、基本姿勢、裝飾物上等等,表現(xiàn)出驚人的一致性?梢姀浝盏脑煜裨诠庞《瓤赡苁侵苯咏栌昧酸屽饶材岱鸬脑煨。日本學者宮治昭在全面考察犍陀羅的彌勒造像后總結了彌勒的四個方面的特征:束發(fā)式發(fā)型、左手持水瓶、右手掌心向內(nèi)印相、青年形象,其中前兩者是彌勒菩薩的必備形象。[7]在犍陀羅地區(qū),貴霜時期閻膏珍王和孚維什伽王雕刻在貨幣上肖像就是這種類似交腳坐法的姿勢。交腳而坐的樣式也常見于釋迦牟尼、王侯貴族的圖像當中,可見在犍陀羅地區(qū)的交腳坐式,只是一種生活中的常見坐姿并非彌勒的固有坐式。交腳坐在佛教律典中亦不曾記載,可見交腳坐式與佛經(jīng)的規(guī)定無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敦煌石窟早期佛像樣式及源流[J]. 趙聲良. 佛學研究. 2018(01)
[2]敦煌莫高窟北朝尊像圖像學考察[J]. 東山健吾,李梅. 敦煌研究. 2015(06)
[3]莫高窟早期三窟佛像比例探討[J]. 蔡偉堂. 敦煌研究. 2005(03)
[4]莫高窟北朝期的石窟造像與外來影響(下)——以第275窟為中心[J]. 劉永增. 敦煌研究. 2004(04)
[5]彌勒信仰在新疆的傳布[J]. 季羨林. 文史哲. 2001(01)
[6]敦煌美術與犍陀羅·印度美術──早期敦煌美術受西方影響的二三個問題[J]. 顧虹. 敦煌研究. 1995(03)
[7]犍陀羅彌勒菩薩像的幾個問題[J]. 蔡偉堂. 敦煌研究. 1994(03)
[8]莫高窟第275窟交腳菩薩像與犍陀羅的先例[J]. 肥塚隆. 敦煌研究. 1990(01)
博士論文
[1]敦煌北朝彩塑造型語言研究[D]. 徐藝.中央美術學院 2013
本文編號:3145909
【文章來源】: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 2020,34(03)
【文章頁數(shù)】:9 頁
【部分圖文】:
254窟南壁上交腳菩薩
莫高窟268、272、275窟為最早三個洞窟,關于這三個洞窟的開鑿年代有多種論述。主要有西涼說、北涼說和北魏說這三種說法,但目前學術界多數(shù)認為三窟為北涼時代開窟,稱為“北涼三窟”。此三窟當中268窟西壁上層圓卷龕塑交腳彌勒佛一例,正面端坐于方座之上。其中275窟是典型的彌勒龕,主尊為高3.4米的彌勒菩薩造像,側壁上塑四尊交腳菩薩兩尊思惟菩薩像。北涼時期268窟與275窟的交腳彌勒造像從表1對比來看,無論是尊格、發(fā)式、印相、服式和座式來看都大不相同,差別較大。268窟的彌勒造像尊格為佛,是彌勒的下生信仰,而275窟為彌勒的菩薩造像,為彌勒的上生信仰,也就是在兜率天宮尚未下生閻浮提界的彌勒。因此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差別。但是造型風格和造型比例來看確是比較接近的。兩尊造型手的動作均表現(xiàn)右手為施無畏印與左手為與愿印,275窟側壁四尊交腳彌勒均為說法相。為了更加清晰的體現(xiàn)二窟彌勒造像風格的相似性,可以看268窟與275窟交腳彌勒的實測數(shù)據(jù)和各項的比例關系,詳見表2。
關于彌勒造像的起源問題,可以追溯到古印度的犍陀羅佛教造像。在佛教律典中關于印度彌勒造像的記錄,可見于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jīng)》卷四十四云:“彌勒菩薩已降神下。是時。修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身黃金色。爾時人壽極長無有諸患。皆壽八萬四千歲。女人年五百歲然后出嫡。爾時彌勒在家未經(jīng)幾時。便當出家學道!(《大正藏》卷二,787-789)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貴霜時期的迦膩色伽銅幣的背面塑有彌勒銘記像,結跏趺坐于臺座上,頭發(fā)為肉鬢狀,右手掌為施無畏印,舉于胸前,左手自然垂于左大腿下,手指夾提凈瓶。[6]由此可知關于古印度彌勒的最早形象出現(xiàn)在公元1世紀的下半葉與2世紀的中葉期間。犍陀羅地區(qū)的彌勒菩薩呈兩種基本表現(xiàn)形式,立像較多,坐像則以結跏趺坐為主。同時也出現(xiàn)少量以交腳而坐的樣式,用于表現(xiàn)兜率天宮中待機的彌勒。據(jù)考古學者的詳細統(tǒng)計,在犍陀羅地區(qū)的佛教造像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60余例交腳樣式造像,其中7例身份可以確定為彌勒菩薩。[3]其中最早的1例為舊馬爾丹所在地出土的婆羅門仙人浮雕《占夢》(圖1)中出現(xiàn)彌勒交腳形象。彌勒以王者的形象交腳而坐,頭戴寶冠,上袒下裙,右手掌于胸前施無畏印,左手扶膝。彌勒造像結構清晰、比例準確,帶有強烈的自然寫實性,可以看出明顯帶有希臘文化特點。從公元2世紀秣菟羅出土的貴霜時代彌勒菩薩立像和犍陀羅地區(qū)出土的兩例彌勒造像來看,無論從造型手法上還是衣飾服裝上來看,其都與早期的釋迦牟尼佛的造型十分類似。發(fā)行、服飾、比例、基本姿勢、裝飾物上等等,表現(xiàn)出驚人的一致性?梢姀浝盏脑煜裨诠庞《瓤赡苁侵苯咏栌昧酸屽饶材岱鸬脑煨。日本學者宮治昭在全面考察犍陀羅的彌勒造像后總結了彌勒的四個方面的特征:束發(fā)式發(fā)型、左手持水瓶、右手掌心向內(nèi)印相、青年形象,其中前兩者是彌勒菩薩的必備形象。[7]在犍陀羅地區(qū),貴霜時期閻膏珍王和孚維什伽王雕刻在貨幣上肖像就是這種類似交腳坐法的姿勢。交腳而坐的樣式也常見于釋迦牟尼、王侯貴族的圖像當中,可見在犍陀羅地區(qū)的交腳坐式,只是一種生活中的常見坐姿并非彌勒的固有坐式。交腳坐在佛教律典中亦不曾記載,可見交腳坐式與佛經(jīng)的規(guī)定無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敦煌石窟早期佛像樣式及源流[J]. 趙聲良. 佛學研究. 2018(01)
[2]敦煌莫高窟北朝尊像圖像學考察[J]. 東山健吾,李梅. 敦煌研究. 2015(06)
[3]莫高窟早期三窟佛像比例探討[J]. 蔡偉堂. 敦煌研究. 2005(03)
[4]莫高窟北朝期的石窟造像與外來影響(下)——以第275窟為中心[J]. 劉永增. 敦煌研究. 2004(04)
[5]彌勒信仰在新疆的傳布[J]. 季羨林. 文史哲. 2001(01)
[6]敦煌美術與犍陀羅·印度美術──早期敦煌美術受西方影響的二三個問題[J]. 顧虹. 敦煌研究. 1995(03)
[7]犍陀羅彌勒菩薩像的幾個問題[J]. 蔡偉堂. 敦煌研究. 1994(03)
[8]莫高窟第275窟交腳菩薩像與犍陀羅的先例[J]. 肥塚隆. 敦煌研究. 1990(01)
博士論文
[1]敦煌北朝彩塑造型語言研究[D]. 徐藝.中央美術學院 2013
本文編號:314590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kgx/3145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