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越都城海洋性初探
【學位授予單位】:廈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2
【分類號】:K87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潘雄;;“百越”僅指五嶺以南古代土著考[J];貴州文史叢刊;1985年02期
2 蔣炳釗;試論我國東南地區(qū)古代的民族名稱[J];東南文化;1987年01期
3 ;編余繼想[J];南方文壇;1989年03期
4 王文光;百越后裔壯侗語族各族發(fā)展的宏觀考察[J];學術(shù)探索;1994年03期
5 韋順莉;;滇越非屬百越[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9年10期
6 陳澤泓;嶺南早期歷史試探[J];廣東史志;1996年01期
7 湯啟鵬;中華古建文化探源[J];前進論壇;1998年02期
8 須臾;;秦統(tǒng)一中國的最后攻堅戰(zhàn)[J];文史春秋;2011年06期
9 胡雪岡;;甌越與百越及其他[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10 黃琛;;特色鮮明的百越銅鼓[J];文明;2006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國強;舒萍;孫晟;;百越東漸 血脈相連[A];探索福建文化重要源頭的閩越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2 史念海;;中國古都概說[A];中國古都研究(第八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八屆年會論文集[C];1990年
3 葛劍雄;;古都與移民[A];中國古都研究(第九輯)——中國古都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1991年
4 劉宗意;;六朝都城與臺城位置考[A];南京區(qū)域文化與旅游產(chǎn)業(y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5 陶正剛;;晉國早期都城“唐”地考[A];三晉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專集[C];1998年
6 葉驍軍;;關于古都研究中幾個理論問題之管見[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輯)——鄭州商都3600年學術(shù)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7 史念海;;序言[A];中國古都研究(第一輯)——中國古都學會第一屆年會論文集[C];1983年
8 陳建生;;閩粵都城所在地及其相關問題[A];探索福建文化重要源頭的閩越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9 陳存洗;;從考古發(fā)現(xiàn)看閩越國都城位置[A];探索福建文化重要源頭的閩越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10 李蔚;;古都研究的新篇章——評《中國都城歷史圖錄》[A];中國古都研究(第四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四屆年會論文集[C];198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鄺偉楠;“百越壯都”拍了2000萬[N];中國旅游報;2004年
2 蘇源;6000萬到2000萬 百越壯都終賣出[N];中國商報;2004年
3 本報記者 龐承;衛(wèi)星城如何走出“孤島”[N];浙江日報;2003年
4 本報記者 張二虎;廣西金禾宮2000萬拍得“百越壯都”[N];經(jīng)理日報;2004年
5 ;“百越壯都”緣何無人喝彩?[N];中國旅游報;2002年
6 本報記者 王筠 通訊員 李麗君;迎五洲賓朋 揚都城美名[N];市場報;2000年
7 陳小瑩;樓忠福出招 廣廈欲求數(shù)殼整合上市[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7年
8 陳高華;談談元大都建城史[N];北京日報;2003年
9 記者 黃敏;打造“壯文化”經(jīng)典國際景點[N];南寧日報;2009年
10 葉國靖;浙江廣廈集團董事局主席樓忠福:天都城的問題是開發(fā)條件的問題[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小爐;吳越和百越地區(qū)周代青銅器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2 張國碩;夏商時代都城制度研究[D];鄭州大學;2000年
3 姜波;漢唐都城禮制建筑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魏景波;唐代長安與文學[D];復旦大學;2003年
5 王新天;中國東南海洋性瓷業(yè)發(fā)展史[D];廈門大學;2007年
6 張騰輝;從“帝都”到“天下”[D];復旦大學;2012年
7 魏堅;元上都的考古學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8 熊偉;廣西傳統(tǒng)鄉(xiāng)土建筑文化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年
9 冉光芬;明代貴州歷史移民與家庭倫理變遷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10 何海龍;邊緣之拓治[D];廈門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峻;百越都城海洋性初探[D];廈門大學;2002年
2 韓苗;百越與巴的先秦考古文化比較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09年
3 覃結(jié)玲;“百越境界”文學意象論[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4 徐團輝;韓都城變遷研究[D];鄭州大學;2011年
5 劉小艷;羅香林百越民族研究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袁媛;16-18世紀中法都城聚會性場所之比較研究[D];鄭州大學;2003年
7 邱楊琰;從漢代京都賦看兩漢都城建筑文化[D];蘇州大學;2009年
8 韋峰;先秦城市空間格局研究[D];鄭州大學;2002年
9 程海虹;暖性積云滴譜生長及人工催化的數(shù)值模擬[D];南京氣象學院;2002年
10 王果然;秦遷都與強盛之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79802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kgx/2798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