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前巖畫和彩陶的表意性和藝術性研究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and explores Chinese prehistoric rock paintings and painted pottery from the aspects of ideographic meaning (recording life, "pictorial writing" and "symbolic writing") and artistry (art inspiration, picture expression techniques, beauty law).
【作者單位】: 西安思源學院;法國利摩日大學符號學研究中心;西安郵電大學通信工程學院;
【基金】:陜西省教育廳項目,項目編號為2013JK0480
【分類號】:K879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童永生;惠富平;;中國巖畫的史料價值[J];圖書與情報;2011年01期
2 王志煒;;西域早期游牧民族巖畫的文化認知研究[J];大眾文藝;2010年17期
3 童永生;惠富平;;內蒙古巖畫中的動物群落結構及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研究——以陰山和烏蘭察布兩地巖畫對比研究為例[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1年11期
4 李建萍;新石器彩陶紋飾的文化闡釋[J];古今農業(yè);2002年04期
5 何錕宇;;淺論中國家馬的起源[J];成都考古研究;2009年00期
6 朱媛;;論中國巖畫的取象規(guī)則[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6期
7 劉志賢;;“公”字字源新說[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2期
8 龔田夫;張亞莎;;中國巖畫的文化坐標[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6年01期
9 蔡先金;書法起源探析[J];濟南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01期
10 楊惠玲;;文化的寶藏——賀蘭山巖畫[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烏蘭托亞;海日汗;;論草原藝術的一體化特征[A];論草原文化(第九輯)[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朱媛;中國巖畫的審美特征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童永生;中國巖畫中的原始農業(yè)文化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1年
3 李青;古樓蘭鄯善藝術史論[D];西北大學;2003年
4 田歡;維吾爾族視覺藝術的族群性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5 蘇勝;當代巖畫記錄技術及在中國的應用前景[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6 黃亞琪;左江蹲踞式人形巖畫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7 白嘎麗瑪;青銅時代蒙古高原鹿造型藝術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2年
8 白小麗;納西東巴文文字單位與語言單位對應關系演變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9 任寶磊;新疆地區(qū)的突厥遺存與突厥史地研究[D];西北大學;201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征;;由《說文》“分聲”字看聲符表意性[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03期
2 莊樹弘;;關于京劇人物服飾表意性的思考[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9年15期
3 呂景和;錢中立;;分析表意性結構,提高識字教學的質量[J];青海師專學報;1990年04期
4 巴一斯;;漢字部件“云”表意性淺析[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5 黃文龍;漢字聲旁表意性問題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6 楊敏;;“孤掌難鳴”與“一個巴掌拍不響”[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12期
7 王笠荃;“龍”字解說[J];漢字文化;1993年03期
8 夏遠航;;淺析漢字表意性的決定因素[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6期
9 張衛(wèi);;淺談中國畫的“表意性”[J];美術界;2009年05期
10 馬蓮;;漢字的表意性對中國吸收西方科技的影響[J];科學學研究;2008年S1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魏武揮;信息傳播:表意性?工具性?[N];21世紀經濟報道;2011年
2 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 楊宜音;禮物流動勾出中國人情網(wǎng)[N];北京科技報;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申曉珊;對外漢語“女”旁形聲字表意性研究及教學策略[D];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2 丁子昂;基于優(yōu)先級的三維線條表意性繪制[D];浙江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29220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kgx/2292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