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化到民時:漢唐間敦煌地區(qū)的皇家《月令》與本土時令
本文關鍵詞: 敦煌 陰陽時令 《月令》 地域政治 生活日常 出處:《史林》2014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本文梳理了敦煌文獻中的時令內(nèi)容,指出敦煌時令文獻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由中央王朝頒行的皇家《月令》,另一類則是配合敦煌地域特色而生成的本土時令。在不同區(qū)域尺度上,時令知識也呈現(xiàn)出不同景致。以《四時月令詔條》和《御刊定禮記月令》寫本為代表的皇家《月令》,折射出中央意識形態(tài)在敦煌的貫徹過程。而散落于蒙書、類書、字書、具注歷、書儀等敦煌文獻中的時令內(nèi)容則反映了經(jīng)典《月令》地方化與一般化的過程,也反映了時令作為一種知識在敦煌民間的生產(chǎn)、流通及消費過程。時令的國家政治象征意義與民間實際應用意義在敦煌文獻中交匯,從而構成漢唐時期時令知識的兩個主要面相。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easonal content in Dunhuang literature, Dunhuang literature pointed out that the season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one is issued by the Central Dynasty Royal < Home >, the other is with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Dunhuang and the local time. In different regional scale, seasonal knowledge has a different view. In four a letter home < > and < > a record monthly journal Royal Appointment Ceremony on behalf of the Royal "home", reflects the central ideology in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out the Dunhuang. And scattered in the Mongolian books, books, books, note with calendar, seasonal Book instrument in Dunhuang literature reflects the process of the classic "Home > localization and general, but also reflects the season as a kind of knowledge in the process of Dunhuang folk production, circulation and consumption. The seasonal national poli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intersection of Dunhuang folk literature, which constitute the knowledge of the two season during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A major face.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
【基金】:全國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專項資金“中古時代東亞博物學研究:以海外所藏稀見寫本為中心”階段性成果之一 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的資助
【分類號】:K870.6
【正文快照】: 時令,又稱“月令”,即古代隨季節(jié)制定的政令,廣義來看,還包括歲時節(jié)令的內(nèi)容。戰(zhàn)國中晚期,時令吸收陰陽五行思想,形成更為嚴密的知識體系,固又有“陰陽時令”之稱。1李零指出時令是古人式圖與原始思維的反映,葛兆光則將其歸入與“天”有關的方術。2時令上可為天子提供施政綱領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劉永明;;敦煌本《六十甲子歷》與道教[J];敦煌學輯刊;2007年03期
2 石明秀;;先秦兩漢月令生態(tài)觀探析——以敦煌懸泉壁書為中心的考察[J];敦煌研究;2008年02期
3 李并成;;漢敦煌郡境內(nèi)置、騎置、驛等位置考[J];敦煌研究;2011年03期
4 杝侃理;;從陰陽書到明堂禮——讀銀雀山漢簡《迎四時》[J];中華文史論叢;2010年01期
5 吳y=驤 ,余堯;漢代的敦煌郡[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02期
6 劉次沅;西安碑林的《唐月令》刻石及其天象記錄[J];中國科技史料;1997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方瀟;;法律與信仰:天學視野的古今之論[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6年02期
2 曾昭聰;;敦煌文獻詞匯研究法四題[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3 黃冬云;唐代職官考核與監(jiān)察制度的歷史透視[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4 李娜;;李端與佛教之關系略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5期
5 保宏彪;;唐肅宗興復基地取舍于朔方和河西的原因[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6 王賀;;唐及唐前哀冊文[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7 崔曉莉;;突厥與中原王朝聯(lián)姻政策探析[J];安順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8 付慶周;;唐太宗之崇興儒學[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9 劉守芬,王洪波,姜濤,陳新旺;對中國古代廉政法律制度的歷史考察[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10 丁放,袁行霈;玉真公主考論——以其與盛唐詩壇的關系為歸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聶順新;;影子官寺:長安興唐寺與唐玄宗開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與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薛夢瀟;;東漢“行春”考[A];第八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2年
3 王勁;;阮朝都城順化營建理念中所折射的中華思想——越南漢文文獻的整理與再研究[A];《營造》第五輯——第五屆中國建筑史學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C];2010年
4 范淑英;;仙道之象——神仙道教對唐千秋鏡的影響探析[A];“特殊與一般——美術史論中的個案與問題”第五屆全國高校美術史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5 鄭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地區(qū)的胡姓居民與聚落[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三編[C];2005年
6 鄭炳林;屈直敏;;歸義軍時期敦煌佛教教團的道德觀念初探[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四編[C];2009年
7 劉永明;;敦煌道教的世俗化之路——敦煌《發(fā)病書》研究[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四編[C];2009年
8 鄒其昌;孫洪偉;;智者創(chuàng)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考工記》造物思想初探[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9 李PIW;;敦煌遺書之厄與學術觀點之窒(1900—1915)[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六輯)[C];2009年
10 ,
本文編號:146615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kgx/1466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