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獻及考古資料看殷周鄂國的歷史變遷
本文關鍵詞:從文獻及考古資料看殷周鄂國的歷史變遷
【摘要】:鄂至少在殷商時期就已立國,進入西周,鄂國成為周代南土的重要諸侯國,占據(jù)著對西周王朝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的隨棗走廊。在傳世文獻中,關于鄂國的記載卻非常少,殷商時期的鄂更是只言片語,這對我們深入了解鄂國造成一定的困難。后世學者主要依據(jù)一些傳世或出土的青銅器對鄂國進行了比較多的研究。本文依據(jù)傳世文獻、甲骨文、青銅銘文、考古以及歷史地理方面的資料,對鄂國的族源、歷史沿革、對外聯(lián)系等問題進行了探討。首先是對鄂國的族源和殷商時期地望的探討。依據(jù)《史記》等文獻的記載,鄂國早在殷商時期就存在,并且是當時的重要侯國,鄂的起源非常久遠。"鄂"是傳世文獻中的寫法,在甲骨文以及青銅器銘文中均寫作"噩",這是個象形字,象鱷魚之形,因此推測鄂最初可能是一個以鱷魚為圖騰的部族,后來便以"噩"作為自己的國名。由鄂侯簋銘文可知鄂國為姑姓,目前所知的幾個姑姓諸侯國例如楊國、密須國、南燕國均在黃河流域,這暗示了姑姓與北方的聯(lián)系。另外在山西襄汾陶寺、靈石旌介村曾出過鼉鼓,山西石樓出土了帶有鼉紋的龍形觥,在文獻中記載山西地區(qū)有與鄂相關的地名,如鄂水、]?山、]?谷等,因此認為殷商時期的鄂國在今天的山西鄉(xiāng)寧一帶,之后遷到了今河南沁陽地區(qū),并作為商王的田獵地出現(xiàn)在甲骨文中。殷周之際曾有過諸侯國的大規(guī)模遷移,鄂國也在此時遷到了今湖北隨州附近,成為周代南土的諸侯國。其次是對西周至春秋時期鄂國歷史沿革的探討。由隨州羊子山鄂國貴族墓地可知鄂國在西周早期已經(jīng)存在于隨棗走廊。長江中游地區(qū)分布著大冶銅綠山、瑞昌銅嶺等銅礦,這里的礦產(chǎn)儲量大,品質(zhì)好且易于開采,因此很早就被人們開發(fā)利用。隨棗走廊正是中原地區(qū)通往長江中游礦產(chǎn)地的重要通道,從湖北魯臺山西周早期墓葬可以看出西周王朝對這片區(qū)域的重視,地處隨棗走廊的鄂國因此受到周的重視。西周早期是周王朝的強盛期,鄂國在此時完全臣服于周。因為鄂國是以殷商故國的身份臣服于周的,成為周的諸侯國后,鄂人的身份也是"殷遺民",因此鄂國是周人監(jiān)管的重要對象。周以對待殷遺的手段來對待鄂國,不僅在鄂設立監(jiān)官"監(jiān)之于內(nèi)",并且將曾國封在南土與鄂國為鄰,以此"監(jiān)之于外",以對鄂國實行監(jiān)督。西周中期文獻沒有記載鄂國的任何信息,我們依據(jù)已有的西周早期和晚期鄂國資料以及社會背景,推測鄂國此時可能有三種情況:1失封;2遷移;3表面從周,私下通淮夷。再結合之后西周歷史的發(fā)展趨勢,認為第三種情況可能性最大,禹鼎銘文記載鄂侯可以率領南淮夷、東夷,可見他是早有準備的。西周晚期鄂國叛周,禹鼎銘文記載鄂被周所滅,但南陽夏響鋪鄂國貴族墓地的發(fā)現(xiàn)則說明鄂國在西周晚期遷到了南陽盆地。春秋時期,楚國發(fā)展壯大,姑姓鄂國最終滅于楚。最后是對鄂國與外界的聯(lián)系進行了探討。作為周的諸侯國,鄂周關系是很緊密的,鄂國在西周早期臣服于周,西周中期開始經(jīng)營自己的勢力,西周晚期背叛周,被周王平定。隨州羊子山M4出土有三件神面紋青銅器,即神面紋尊、神面紋提梁卣和鄂侯方彝。紋飾中對人眼部的刻畫強調(diào)不是中原地區(qū)的文化特征,在江漢地區(qū)也僅見于隨州羊子山鄂國墓地,但在巴蜀地區(qū)的三星堆、金沙等古蜀文明遺址出土的器物上則表現(xiàn)得很突出,說明鄂與巴蜀地區(qū)存在交流。曾國與鄂國相鄰,曾與鄂是監(jiān)督與被監(jiān)督的關系,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這種關系逐漸松動并瓦解。疑尊、疑卣銘文表明宋國與鄂國在西周初期的身份相同,政治立場也相同,關系密切。殷周之際鄂國的南遷可能受到宋的協(xié)助,疑尊、疑卣銘文可能與此事有關。西周晚期鄂率領東夷、南淮夷發(fā)動叛亂,表明鄂國很早就與夷人來往并結盟,待羽翼豐滿,最終叛周。
【學位授予單位】:河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K871.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榮明;論殷周神權政治的特點[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4期
2 董蓮池;《古文字與殷周文明》評述[J];考古與文物;1995年05期
3 馮慶余;鍥而不舍 金石可鏤──讀王慎行著《古文字與殷周文明》[J];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95年01期
4 平常;前修未密 后出轉(zhuǎn)精──談《殷周古文同源分化現(xiàn)象探索》[J];殷都學刊;2000年01期
5 李西興;評《古文字與殷周文明》[J];中國史研究;1995年03期
6 黃富成,衡云花;殷周貴族行車禮俗探析[J];華夏考古;2004年02期
7 李世平;殷周天道觀及其物質(zhì)基礎的比較[J];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4期
8 張素格;;再談殷周金文中的“(雨于)”[J];中國歷史文物;2009年05期
9 張榮明;關于殷周宗教若干問題的探討[J];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05期
10 宋鎮(zhèn)豪;讀《古文字與殷周文明》[J];人文雜志;1994年03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記者 黃冠;《殷周金文集成釋文》出版[N];新華每日電訊;2001年
2 鄭志強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州學刊》雜志社;殷周青銅器中“夔紋”之“夔”新解[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榮明;殷周政治與宗教關系研究[D];南開大學;199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張恒;殷周時期時間觀念研究[D];南開大學;2015年
2 白晨辰;從文獻及考古資料看殷周鄂國的歷史變遷[D];河南大學;2016年
3 嚴魯申;河北出土殷周非兵器類青銅器銘文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3年
4 單利勤;《殷周金文集成》兵器挊文校釋[D];安徽大學;2012年
5 馬麗;《近出殷周金文集錄》釋文校訂[D];吉林大學;2006年
6 石PI;《殷周金文集成》,
本文編號:127777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kgx/1277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