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會權利理念的福利國家變革及其啟示
發(fā)布時間:2017-05-23 16:30
本文關鍵詞:基于社會權利理念的福利國家變革及其啟示,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現(xiàn)今福利國家體制變革其實是一場關于“社會權利”理念的意識形態(tài)之戰(zhàn)。著名學者艾斯平-安德森的《福利資本主義三個世界》、蒂特馬斯的《社會政策》和T.H.馬歇爾的《公民權和社會階級》等著作都曾有見地闡述了“社會權利”與福利體制之間的關系,而本文的理論框架就在此背景下構建而成。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關于福利國家體制與社會權利關系的研究,研究重點是分析社會福利政策中的社會權利理念演變的動態(tài)特征。研究方法是整體方法論,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以定性分析和規(guī)范分析為主,在結合艾斯平—安德森的“非商品化”概念基礎上,加上本文提出的新的分析角度“社會權利分層化”,來進一步分析和評價社會福利政策的實施效果,以此分析、解釋社會權利理念對福利國家類型劃分的重要性及對未來福利體制改革走向的影響力。 本文主要是從跨學科角度進行分析,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政治經(jīng)濟學的政治上層建筑角度,以艾斯平—安德森對三個類型福利國家的劃分為主要理論依據(jù),以“非商品化”為理論工具,分析三個福利資本主義世界中的福利體制的路徑依賴。通過對社會權利分析,演繹出對不同福利國家和福利制度的比較分析,進而對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類型進行深入剖析。其中,“社會權利”不僅“承上啟下”,而且還是一國福利體制改革進程中的應有之義!俺猩稀,是因為它是由傳統(tǒng)習慣、價值觀、經(jīng)濟發(fā)展要求等歷史因素綜合發(fā)展而來,無法脫離一國的國情;“啟下”,是因為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國家的福利政策走向,成為改革的焦點。但另一方面,它涉及的主體和范圍在制度中又難以一時被完全“固定”下來,而這又不是由經(jīng)濟發(fā)展所能單純解決地。因此,三個類型福利國家對社會權利理念就有了各自不同的理解。針對此,本文提出一種假設,如果將社會權利同政治權利、經(jīng)濟權利并列成為第三個影響國家政策設計的重要因素,那么,誰位于首要位置而誰又將處于輔助地位?社會權利到底包括哪些要素?它與經(jīng)濟發(fā)展、政治變革到底是怎樣的關系?它如何會影響到一國的福利政策變化?這些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或許使我們能更深入地了解福利體制差別化的原因。 在評價不同福利國家的福利政策及實施效果方面,本文提出了一個新的分析工具,同時也是本文的一個主要創(chuàng)新點—“社會權利分層化”。它是衡量社會權利實施效果的一個標準,與社會權利標準差異程度成正相關關系。同時,非商品化也是影響社會權利的一種理論分析工具,它體現(xiàn)了人們通過非市場途徑依然能得到福利保障的社會權利程度,同社會權利分層化呈負相關關系。 此外,本文又定義了社會權利的六種特征,即社會權利的發(fā)展性、階級性、資源性、相對性、動態(tài)性、制度性,這是本文的第二個創(chuàng)新之處。針對資源有限性對社會權利要求合法性的矛盾,本文提出了一個初步、淺顯的解決思路。通過對它們的分析,我們也許能更準確地分析、把握社會權利理念演變的特征,及其對福利體制從設計到改革的影響。 二是從公共經(jīng)濟學中的公共產品特性角度進行分析,是本文提出的第三個新見解。一國福利品性質,還同該國福利品生產技術、社會權利理念、經(jīng)濟等綜合因素相關。社會權利的享有者是公民,這就會涉及福利品的生產和提供的方式,即市場或其他方式,也就是說是社會權利實現(xiàn)方式或途徑影響著社會權利最終目標的實現(xiàn),它可能保證社會權利實現(xiàn),也可能使手段與目標脫節(jié)。由此可知,社會權利實現(xiàn)途徑也是影響社會權利分層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需要指明的是,這兩個角度并非是替代,而是一種互補關系,都是為了能更準確地分析福利國家體制變革除了經(jīng)濟環(huán)境動因之外,社會權利理念的不同及其相應的變化也一樣影響著福利國家體制變革的動向,以此成為中國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啟示。
【關鍵詞】:福利國家 非商品化 社會權利理念 社會權利分層化 社會權利特征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財經(jīng)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D523
【目錄】:
- 摘要2-4
- ABSTRACT4-10
- 第一部分 導論10-15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現(xiàn)狀11-13
- 1.3 創(chuàng)新點13-15
- 1.3.1 研究目的和意義13-14
- 1.3.2 創(chuàng)新之處14-15
- 第二部分 基于社會權利理念的“福利國家”論15-24
- 2.1 “福利國家”的出現(xiàn)——社會權利理念變化的特征分析15-16
- 2.2 “福利國家”論的形成——焦點之一:社會權利16-21
- 2.2.1 福利國家面臨的危機——“工作福利”理念的提出17-18
- 2.2.2 福利國家實質分析——社會權利相伴左右18-21
- 2.3 福利國家類型劃分21-24
- 2.3.1 蒂特馬斯的福利國家類型的劃分及其依據(jù)21-22
- 2.3.2 艾斯平—安德森的劃分及其依據(jù)22-24
- 第三部分 對社會權利的理解24-39
- 3.1 諸學者對社會權利的理解及各自觀點的提出24-26
- 3.1.1 T. H.馬歇爾關于社會權利的理解——公民資格理論的提出24-25
- 3.1.2 雷蒙·普蘭特的社會權利觀——“左翼工程”的危機25
- 3.1.3 鄭秉文關于“生產性投資”社會權利觀念的提出25-26
- 3.2 本文對社會權利的理解26-35
- 3.2.1 對社會權利的理解和特征歸納26-30
- 3.2.2 公共經(jīng)濟學視角下的社會權利30-31
- 3.2.3 影響社會權利發(fā)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資源有限性成為第一制約要素31-33
- 3.2.4 對鄭秉文的“生產性投資”觀點回應33-34
- 3.2.5 艾斯平—安德森的非商品化同社會權利的關系34-35
- 3.3 “社會權利分層化”的新觀點提出35-36
- 3.4 衡量社會權利分層化的幾個量綱36-39
- 第四部分 不同福利國家類型下的社會權利理念39-49
- 4.1 德國——合作主義福利類型國家39-41
- 4.1.1 基于社會權利理念的合作主義邏輯原點39-40
- 4.1.2 德國社會政策體現(xiàn)的非商品化和社會權利分層化40-41
- 4.1.3 德國社會政策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41
- 4.2 美國——自由主義福利類型國家代表41-45
- 4.2.1 基于社會權利理念的自由主義福利類型國家邏輯原點42-43
- 4.2.2 美國社會政策體現(xiàn)的非商品化和社會權利分層化43-44
- 4.2.3 美國社會政策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44-45
- 4.3 瑞典——社會民主主義福利類型國家的代表45-47
- 4.3.1 基于社會權利理念的社會主義福利類型國家的邏輯原點45-46
- 4.3.2 瑞典社會政策體現(xiàn)的非商品化和社會權利分層化46-47
- 4.3.3 瑞典社會政策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47
- 4.4 新興中產階級出現(xiàn)對福利改革的影響47-49
- 第五部分 對中國現(xiàn)今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啟示49-60
- 5.1 亞洲社會保障特征——社會權利觀念的缺位49-50
- 5.2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發(fā)展各階段及其特征——社會權利發(fā)展的不充分、不穩(wěn)定性50-54
- 5.2.1 計劃經(jīng)濟時代的社會保障制度特征50-51
- 5.2.2 市場經(jīng)濟時代的社會保障制度特征51-54
- 5.3 中國民主思想——社會權利觀——之探析54-56
- 5.4 對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存在問題的分析及建議——營造一個有利于發(fā)展社會權利理念的環(huán)境和制度56-60
- 5.4.1 存在的問題56-58
- 5.4.2 建議58-60
- 參考文獻60-63
- 后記63-64
【引證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陶椒燕;;社會權利與福利國家的關系研究[J];經(jīng)濟視角(中旬);2011年1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趙晶;國家義務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2 解靜;福利國家模式變遷的歷史比較研究[D];遼寧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周瑞;政社企跨界合作促進殘疾人就業(yè)的新模式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2年
本文關鍵詞:基于社會權利理念的福利國家變革及其啟示,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8850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88505.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