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的文獻檢視與發(fā)展反思——基于CSSCI(1998-2019)期刊數據的計量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07-05 20:25
近年,國內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在學術譯介、理論建構及現(xiàn)實應用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對其進行全面梳理與檢視反思具有積極意義。本文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分析1998年至2019年CSSCI期刊文獻數據,旨在呈現(xiàn)國內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研究現(xiàn)狀、熱點主題、發(fā)展趨勢及研究局限。在文獻檢視的基礎上把握國內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發(fā)展取向及關鍵領域,可以發(fā)現(xiàn)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在收獲豐碩成果的同時,仍存在諸多有待深入闡釋的議題。具體而言,社會學制度主義相比其他流派受到較少關注,建構制度主義代表制度分析的新視角,制度變遷成為方興未艾的研究領域,制度理論的解釋力及適用性應進一步相得益彰。
【文章來源】:社會科學研究.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7 頁
【部分圖文】:
國內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文獻數量的年代分布
圖2呈現(xiàn)上述文獻被引頻次趨于增多,并在2007年至2019年處于全盛期。在2009年、2015年以及2018年文獻被引量雖然出現(xiàn)驟減跡象,但隨即回升則意味著早期介紹性文章依然備受重視。基于這一認識,還應注意到國內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可能也已發(fā)展至新階段,相關議題、關注領域以及論述邏輯與此前較為不同,但先前文章因其理論探析和學術觀點的權威性及有效性,仍然能在新階段繼續(xù)提供原材料、驅動力或風向標。依據近年趨勢情況可以合理推斷,這些文獻的被引頻次展現(xiàn)出的可觀形勢將會保持一段時間。引申而言,目前被引數量較少但極具創(chuàng)見與遠見的文章,也有可能在未來步入核心文獻序列并扮演重要角色。(三)研究力量
突變強度居于首位的“制度”一詞是2001年至2008年的研究熱點,其他關鍵詞按照突變強度大小排序分別是政治學(2004-2008)、行為主義(2001-2005)、社會學制度主義(2004-2008)、路徑依賴(2016-2017)和制度學派(1998-2003),分別代表相應時間區(qū)間內的研究熱點或理論前沿。2008年大致是國內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議題發(fā)生關鍵轉向的分界點,前后十余年的研究領域及其核心議題分殊較大。2008年以前的研究密切圍繞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理論傳統(tǒng),其中“制度”“政治學”“社會學制度主義”等關鍵詞的突變強度在2008年同時驟減后趨于穩(wěn)定,且在一段時間內不再被當作重點關注對象。從“政制創(chuàng)新” “政治制度”“話語”“路徑依賴”等關鍵詞的突變信息可以發(fā)現(xiàn),2008年以后關注觀念、話語及政策的學術成果顯著增多,以觀念分析和話語分析來解釋制度變遷或政策變遷的研究思路備受學界青睞,這也大致符合國外前沿探索的演進趨勢。當前學者以路徑依賴解釋制度變遷時往往傾向于從外部探尋制度變遷的影響因素,難免存在局限性。雖然學界已經開始探索由權力、觀念、制度等能動性和結構性因素所引致的內生性漸進變遷,并注意到制度變遷與制度維系的關聯(lián)性,但對路徑依賴與制度變遷研究議題的具體闡釋還需加以系統(tǒng)化拓展。四、整體審視與發(fā)展反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社會科學中的新制度主義政治學:一項學科史考察[J]. 馬雪松. 比較政治學研究. 2018(01)
[2]國外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述評[J]. 馬雪松.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2012(02)
[3]比較政治學與歷史制度主義的淵源[J]. 雷艷紅. 社會科學研究. 2006(01)
[4]政治科學與三個新制度主義[J]. 彼得·豪爾,羅斯瑪麗·泰勒,何俊智.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 2003(05)
[5]比較現(xiàn)代化·市民社會·新制度主義——關于20世紀80、90年代中國政治研究的三個理論視角[J]. 陳明明. 戰(zhàn)略與管理. 2001(04)
[6]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興起[J]. 朱德米.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03)
本文編號:3266767
【文章來源】:社會科學研究.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7 頁
【部分圖文】:
國內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文獻數量的年代分布
圖2呈現(xiàn)上述文獻被引頻次趨于增多,并在2007年至2019年處于全盛期。在2009年、2015年以及2018年文獻被引量雖然出現(xiàn)驟減跡象,但隨即回升則意味著早期介紹性文章依然備受重視。基于這一認識,還應注意到國內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可能也已發(fā)展至新階段,相關議題、關注領域以及論述邏輯與此前較為不同,但先前文章因其理論探析和學術觀點的權威性及有效性,仍然能在新階段繼續(xù)提供原材料、驅動力或風向標。依據近年趨勢情況可以合理推斷,這些文獻的被引頻次展現(xiàn)出的可觀形勢將會保持一段時間。引申而言,目前被引數量較少但極具創(chuàng)見與遠見的文章,也有可能在未來步入核心文獻序列并扮演重要角色。(三)研究力量
突變強度居于首位的“制度”一詞是2001年至2008年的研究熱點,其他關鍵詞按照突變強度大小排序分別是政治學(2004-2008)、行為主義(2001-2005)、社會學制度主義(2004-2008)、路徑依賴(2016-2017)和制度學派(1998-2003),分別代表相應時間區(qū)間內的研究熱點或理論前沿。2008年大致是國內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議題發(fā)生關鍵轉向的分界點,前后十余年的研究領域及其核心議題分殊較大。2008年以前的研究密切圍繞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理論傳統(tǒng),其中“制度”“政治學”“社會學制度主義”等關鍵詞的突變強度在2008年同時驟減后趨于穩(wěn)定,且在一段時間內不再被當作重點關注對象。從“政制創(chuàng)新” “政治制度”“話語”“路徑依賴”等關鍵詞的突變信息可以發(fā)現(xiàn),2008年以后關注觀念、話語及政策的學術成果顯著增多,以觀念分析和話語分析來解釋制度變遷或政策變遷的研究思路備受學界青睞,這也大致符合國外前沿探索的演進趨勢。當前學者以路徑依賴解釋制度變遷時往往傾向于從外部探尋制度變遷的影響因素,難免存在局限性。雖然學界已經開始探索由權力、觀念、制度等能動性和結構性因素所引致的內生性漸進變遷,并注意到制度變遷與制度維系的關聯(lián)性,但對路徑依賴與制度變遷研究議題的具體闡釋還需加以系統(tǒng)化拓展。四、整體審視與發(fā)展反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社會科學中的新制度主義政治學:一項學科史考察[J]. 馬雪松. 比較政治學研究. 2018(01)
[2]國外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述評[J]. 馬雪松.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2012(02)
[3]比較政治學與歷史制度主義的淵源[J]. 雷艷紅. 社會科學研究. 2006(01)
[4]政治科學與三個新制度主義[J]. 彼得·豪爾,羅斯瑪麗·泰勒,何俊智.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 2003(05)
[5]比較現(xiàn)代化·市民社會·新制度主義——關于20世紀80、90年代中國政治研究的三個理論視角[J]. 陳明明. 戰(zhàn)略與管理. 2001(04)
[6]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興起[J]. 朱德米.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03)
本文編號:326676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266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