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系學科中研究方法的應用分野——對2005—2009年《國際組織》雜志的數(shù)據分析
本文關鍵詞:國際關系學科中研究方法的應用分野——對2005—2009年《國際組織》雜志的數(shù)據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國際關系學科 研究方法 案例 統(tǒng)計 形式模型
【摘要】:在國際關系學界,每位學者都必須了解研究方法。為了解不同研究方法的應用分野,筆者對2005年至2009年《國際組織》雜志的文章進行了數(shù)據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統(tǒng)計方法在《國際組織》的應用比重最高,其中多數(shù)使用統(tǒng)計方法的文章都采用了推斷統(tǒng)計。此外,采用綜合方法的文章越來越多。最后,選取《國際組織》不同研究方法的論文為案例,文章分析了不同方法的優(yōu)缺點,發(fā)現(xiàn)不同方法各有短長,研究人員應根據具體的研究問題選擇適當?shù)姆椒ā?br/> 【作者單位】: 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系;
【關鍵詞】: 國際關系學科 研究方法 案例 統(tǒng)計 形式模型
【基金】:王雪蓮教育基金的支持
【分類號】:D80
【正文快照】: 誠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①在國際關系學界,研究方法是重要的工具,對于不同的研究問題,研究者采用合適的方法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關于各種研究方法在國際關系研究中的重要性,前幾年國內學界曾存有爭議,其分歧主要集中于是否需要實證方法。②經過五六年的學科發(fā)展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8條
1 李少軍;;論國際關系中的案例研究法[J];當代亞太;2008年03期
2 孫學峰;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研究:骨干力量與流派分野[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03期
3 何忠義;從國際關系期刊看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研究——基于近年來《世界經濟與政治》雜志的分析[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4年11期
4 李巍;;國際政治經濟學的演進邏輯[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9年10期
5 時殷弘;戰(zhàn)略史考察與大戰(zhàn)略理論[J];史學月刊;2005年06期
6 王存剛;;公眾對中國外交的參與及其影響——基于2003年的三個案例的研究[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7 秦亞青;國際關系的定量研究與事件分析方法——評《國家雙邊關系的定量衡量》[J];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01期
8 苗力田;思辨是最大的幸福──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新版譯序[J];哲學研究;1998年1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胡南;;國家軟實力的指標體系研究[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2 賀t$;;中法之爭期間郭嵩燾的外交思想——以《申報》輿論為參照[J];船山學刊;2006年04期
3 王斐;;亞里士多德的“沉思”的生活如何理解為人生最高境界[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11期
4 李影;莊璐;;一體化視閾下刑事法律實務訓練模式的構建——案例教學法在公安院校法律教學中的展開[J];遼東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3期
5 劉豐;;定量分析與中國的國際關系研究——兼評《中外關系鑒覽1950-2005——中國與大國關系定量衡量》[J];當代亞太;2010年05期
6 楊華文;;漢斯·摩根索裁軍思想探析[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7 崔守軍;相互依賴與國際合作的相關性考察[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8 任東來;國際問題研究論文的內在要求和外在形式[J];國際觀察;2004年02期
9 張秋霞;中國國際關系研究方法現(xiàn)存問題與思考[J];國際觀察;2005年04期
10 時殷弘;;國家大戰(zhàn)略理論論綱[J];國際觀察;2007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3條
1 張利華;;獨樹一幟的學術風格[A];高放教授八十華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齊皓;;國際關系研究的知識累積階段——從理論革命到實證研究[A];評價國際關系理論:各界與進步——2007年博士論壇[C];2007年
3 楊原;;大國崛起進程中的合法化策略與制衡規(guī)避[A];國際關系研究:新領域與新理論——2010年博士論壇[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劉美武;重疊機制視域下的非洲國際減貧機制[D];復旦大學;2011年
2 盧兵彥;中國和平崛起:概念、歷史、環(huán)境、路徑[D];暨南大學;2009年
3 張耀;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能源合作與中國能源安全[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羅向陽;當代華人社團跨境活動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5 祖彥;21世紀初中國東北亞國家安全利益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譚笑;“遏制”戰(zhàn)略再審視:從卡特到布什—冷戰(zhàn)時期美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研究(1977.1-1991.12)[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7 郭秋梅;全球治理視角下的國際遷移組織(IOM)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8 劉炳香;國際關系視野中的諾貝爾和平獎[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9 袁賽男;哲學視域下的國家形象建設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10 胡文秀;論冷戰(zhàn)后國內武裝沖突和平解決的影響因素[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田斌;儒家文化與中國國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張建宏;代理理論視角下的國際刑事法院授權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鐘若凝;美國職業(yè)籃球聯(lián)盟(NBA)在中國的活動及其影響[D];暨南大學;2010年
4 梁明偉;試論中國式“不結盟”[D];燕山大學;2010年
5 汪煒;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國際防艾合作:挑戰(zhàn)與對策[D];暨南大學;2011年
6 文宇;米爾斯海默的進攻性現(xiàn)實主義理論述評[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7 郝俊峰;中國軟實力建設的有效途徑[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李紅娟;俄羅斯投資環(huán)境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9 樊芳;巴基斯坦宗教極端勢力及對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的影響[D];新疆大學;2010年
10 閆毅飛;新時期中國對非洲經濟外交探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孫學峰;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現(xiàn)狀分析[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2 蔣昌建;沈逸;;大眾傳媒與中國外交政策的制定[J];國際觀察;2007年01期
3 李巍;;體系·社會·國家——美國對外經濟政策的三種研究路徑[J];國際觀察;2008年01期
4 李巍;王勇;;國際關系研究層次的回落[J];國際政治科學;2006年03期
5 王緝思;;中美外交決策的國內環(huán)境比較[J];國際政治研究;2006年01期
6 王正毅;;超越“吉爾平式”的國際政治經濟學——1990年代以來IPE及其在中國的發(fā)展[J];國際政治研究;2006年02期
7 時殷弘;20世紀西方大眾政治對國家對外政策和外交的影響[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8 段成榮;;中國人口受教育狀況分析[J];人口研究;2006年01期
9 孫叔林 ,馬立誠 ,時殷弘 ,魯世巍;中日交往要有新思維[J];時事報告;2003年07期
10 程毅;對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關系學體系的意見[J];世界經濟與政治;1987年09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本報駐京記者 孫亞菲;對日需不需要“新思維”?[N];南方周末;2003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侯婧;左停;徐秀麗;胡新萍;;農村社會研究中案例研究的路徑與視角——以農民組織研究為例[J];青海社會科學;2010年04期
2 章鐘基 ,邱曉華 ,閻卡林;我國經濟發(fā)展的最好時期[J];w,
本文編號:97032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guanxi/970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