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援助朝鮮開化運動及其對中朝宗藩關系的影響(1879-1884)
發(fā)布時間:2022-12-10 16:20
經(jīng)歷了 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邊疆危機,清廷開國以來的屬國相繼為西方列強所控制。有鑒于前車之覆,清廷決定通過指導并幫助與自己關系最為密切的屬國朝鮮業(yè)已自主進行的開化運動,來維系處于危險之中的中朝宗藩關系。一方面,指導幫助朝鮮對外開國,即通過協(xié)助朝鮮與對朝鮮無領土野心的美、英、德、法等歐美國家,建立近代通商與外交關系,旨在在朝鮮半島營造均勢環(huán)境,借助上述國家的勢力來抵制日、俄兩國對朝鮮的覬覦。另一方面,對內(nèi)則仿照中國自身正在開展的洋務運動的模式,指導幫助朝鮮興利除弊,幫助朝鮮開啟軍事與經(jīng)濟方面的近代化進程,以期促使朝鮮自立自強,免于為他國所吞并,可以有力地發(fā)揮清廷東海屏蔽的作用。但在具體實踐當中,清廷對朝鮮的一系列幫扶措施,不僅沒有起到使朝鮮日臻富強,中朝宗藩關系日益穩(wěn)固的作用,反而使朝鮮對清廷的不滿日漸增多,越來越希望擺脫中朝宗藩關系,實現(xiàn)民族獨立。
【文章頁數(shù)】:16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言
一、選題緣起及意義
二、問題意識與研究思路
(一) 本文的問題意識
(二) 本文的研究思路
三、學術(shù)前史
(一) 對于關鍵歷史人物的研究
(二) 對于具體歷史事件與中朝雙方對彼此態(tài)度變化情況的研究
(三) 斷代史性質(zhì)的專著
四、重點、難點與創(chuàng)新點
第一章 外交指導——清廷對朝美立約的前期舉措
第一節(jié) 琉球之廢與丁日昌上奏
第二節(jié) 李鴻章與李裕元的通信
第三節(jié) 修武備與議通商并舉
(一) 卞元圭來華
(二) 中朝雙方在東京的商議
(三) 李容肅來華
第四節(jié) 李鴻章與薛斐爾的前期接觸
小結(jié)
第二章 外交幫助——1882年《朝美條約》的順利達成
第一節(jié) 金允植來華
第二節(jié) 立約進程的意外加快
(一) 1882年2月7日金允植與李鴻章的筆談
(二) 金允植與李鴻章之間達成共識
(三) 中美之間的直接談判
第三節(jié) 馬建忠赴朝
(一) 朝鮮與美國立約
(二) 朝鮮與英國立約
(三) 朝鮮與德國立約
小結(jié)
第三章 內(nèi)政幫助——清廷與壬午之變
第一節(jié) 壬午之變的爆發(fā)與平定
(一) 對外開國與壬午之變的爆發(fā)
(二) 清廷對壬午之變的認識與處理
第二節(jié) 朝鮮開化事業(yè)的新發(fā)展
(一) 《中朝商民水陸通商貿(mào)易章程》的前期籌劃
(二) 壬午之變后清廷對朝鮮的經(jīng)濟援助
(三) 壬午之變后清廷對朝鮮的軍事援助
(四) 步入快車道的朝鮮各項新政
第四章 內(nèi)外幫助的延伸——派員赴朝
第一節(jié) 派員赴朝的背景
(一) 朝鮮的需要
(二) 清廷的考慮
第二節(jié) 穆麟德與朝鮮
(一) 穆麟德赴朝
(二) 穆麟德在朝鮮的貢獻
第三節(jié) 陳樹棠在朝鮮的工作
第五章 適得其反的實踐效果
第一節(jié) 屬邦照會:朝鮮寓獨立自主于宗藩關系之中
(一) 朝鮮對照會的接受
(二) 朝鮮對照會的解讀
(三) 對屬邦照會的檢討
第二節(jié) 交聘列國:朝鮮尋求獨立的終南捷徑
(一) 朝鮮近代外交知識的豐富
(二) 朝鮮借外交與清廷抗禮
第三節(jié) 走樣、變質(zhì)與無實:朝鮮視清廷的幫助為干涉
(一) 壬午之變前后清廷避免干預朝鮮內(nèi)政
(二) 清廷對朝鮮的關心與尊重
(三) 通商所造成的矛盾
(四) 慶軍駐朝所造成的矛盾
(五) 難收實效的內(nèi)政援助
第四節(jié) 向隅與紛爭:馬建常、陳樹棠和朝鮮政府的關系
(一) 馬建常在朝鮮的際遇
(二) 陳樹棠與朝鮮政府的矛盾
第五節(jié) 對清廷援助朝鮮開化運動的檢討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韓國藏張樹聲、丁汝昌、吳兆有致朝鮮王朝官員書信三件箋證[J]. 權(quán)赫秀. 安徽史學. 2003(05)
[2]穆麟德與朝鮮近代海關的建立[J]. 張建華. 韓國學論文集. 2000(00)
[3]韓國人眼中的近代上!1881年韓國使臣魚允中的記錄為中心[J]. 權(quán)赫秀. 韓國研究論叢. 2002(00)
[4]馬相伯在朝鮮的顧問活動(1882年11月—1884年4月)[J]. 權(quán)赫秀. 近代史研究. 2003(03)
[5]陳樹棠在朝鮮的商務領事活動與近代中朝關系(1883年10月—1885年10月)[J]. 權(quán)赫秀. 社會科學研究. 2006(01)
[6]唐紹儀在近代朝鮮十六年活動考述[J]. 權(quán)赫秀. 韓國研究論叢. 2009(02)
[7]晚清外交的另一種困境:以1887年朝鮮遣使事件為中心的研究[J]. 陳紅民. 歷史研究. 2008(02)
[8]曾紀澤有關朝鮮問題的外交活動與政策主張[J]. 權(quán)赫秀.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03)
[9]略論第一次俄朝密約事件[J]. 潘曉偉. 韓國研究論叢. 2012(01)
[10]近代轉(zhuǎn)型視野下的中朝關系——李鴻章與李裕元書信聯(lián)系研究[J]. 王曉影,權(quán)赫秀. 史林. 2013(03)
本文編號:3717091
【文章頁數(shù)】:16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言
一、選題緣起及意義
二、問題意識與研究思路
(一) 本文的問題意識
(二) 本文的研究思路
三、學術(shù)前史
(一) 對于關鍵歷史人物的研究
(二) 對于具體歷史事件與中朝雙方對彼此態(tài)度變化情況的研究
(三) 斷代史性質(zhì)的專著
四、重點、難點與創(chuàng)新點
第一章 外交指導——清廷對朝美立約的前期舉措
第一節(jié) 琉球之廢與丁日昌上奏
第二節(jié) 李鴻章與李裕元的通信
第三節(jié) 修武備與議通商并舉
(一) 卞元圭來華
(二) 中朝雙方在東京的商議
(三) 李容肅來華
第四節(jié) 李鴻章與薛斐爾的前期接觸
小結(jié)
第二章 外交幫助——1882年《朝美條約》的順利達成
第一節(jié) 金允植來華
第二節(jié) 立約進程的意外加快
(一) 1882年2月7日金允植與李鴻章的筆談
(二) 金允植與李鴻章之間達成共識
(三) 中美之間的直接談判
第三節(jié) 馬建忠赴朝
(一) 朝鮮與美國立約
(二) 朝鮮與英國立約
(三) 朝鮮與德國立約
小結(jié)
第三章 內(nèi)政幫助——清廷與壬午之變
第一節(jié) 壬午之變的爆發(fā)與平定
(一) 對外開國與壬午之變的爆發(fā)
(二) 清廷對壬午之變的認識與處理
第二節(jié) 朝鮮開化事業(yè)的新發(fā)展
(一) 《中朝商民水陸通商貿(mào)易章程》的前期籌劃
(二) 壬午之變后清廷對朝鮮的經(jīng)濟援助
(三) 壬午之變后清廷對朝鮮的軍事援助
(四) 步入快車道的朝鮮各項新政
第四章 內(nèi)外幫助的延伸——派員赴朝
第一節(jié) 派員赴朝的背景
(一) 朝鮮的需要
(二) 清廷的考慮
第二節(jié) 穆麟德與朝鮮
(一) 穆麟德赴朝
(二) 穆麟德在朝鮮的貢獻
第三節(jié) 陳樹棠在朝鮮的工作
第五章 適得其反的實踐效果
第一節(jié) 屬邦照會:朝鮮寓獨立自主于宗藩關系之中
(一) 朝鮮對照會的接受
(二) 朝鮮對照會的解讀
(三) 對屬邦照會的檢討
第二節(jié) 交聘列國:朝鮮尋求獨立的終南捷徑
(一) 朝鮮近代外交知識的豐富
(二) 朝鮮借外交與清廷抗禮
第三節(jié) 走樣、變質(zhì)與無實:朝鮮視清廷的幫助為干涉
(一) 壬午之變前后清廷避免干預朝鮮內(nèi)政
(二) 清廷對朝鮮的關心與尊重
(三) 通商所造成的矛盾
(四) 慶軍駐朝所造成的矛盾
(五) 難收實效的內(nèi)政援助
第四節(jié) 向隅與紛爭:馬建常、陳樹棠和朝鮮政府的關系
(一) 馬建常在朝鮮的際遇
(二) 陳樹棠與朝鮮政府的矛盾
第五節(jié) 對清廷援助朝鮮開化運動的檢討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韓國藏張樹聲、丁汝昌、吳兆有致朝鮮王朝官員書信三件箋證[J]. 權(quán)赫秀. 安徽史學. 2003(05)
[2]穆麟德與朝鮮近代海關的建立[J]. 張建華. 韓國學論文集. 2000(00)
[3]韓國人眼中的近代上!1881年韓國使臣魚允中的記錄為中心[J]. 權(quán)赫秀. 韓國研究論叢. 2002(00)
[4]馬相伯在朝鮮的顧問活動(1882年11月—1884年4月)[J]. 權(quán)赫秀. 近代史研究. 2003(03)
[5]陳樹棠在朝鮮的商務領事活動與近代中朝關系(1883年10月—1885年10月)[J]. 權(quán)赫秀. 社會科學研究. 2006(01)
[6]唐紹儀在近代朝鮮十六年活動考述[J]. 權(quán)赫秀. 韓國研究論叢. 2009(02)
[7]晚清外交的另一種困境:以1887年朝鮮遣使事件為中心的研究[J]. 陳紅民. 歷史研究. 2008(02)
[8]曾紀澤有關朝鮮問題的外交活動與政策主張[J]. 權(quán)赫秀.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03)
[9]略論第一次俄朝密約事件[J]. 潘曉偉. 韓國研究論叢. 2012(01)
[10]近代轉(zhuǎn)型視野下的中朝關系——李鴻章與李裕元書信聯(lián)系研究[J]. 王曉影,權(quán)赫秀. 史林. 2013(03)
本文編號:371709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guanxi/371709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