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
本文關鍵詞:建構主義視角下的中日關系:現(xiàn)狀與對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2007年
中國對軟實力的探索:作為公共產(chǎn)品的國際體系觀
楊潔勉
【摘要】:正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正在探索以其日益增長的硬實力和逐漸顯露的軟實力對國家和人類利益的服務之道,而中國完善自身的國際體系觀正是這種努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當前,中國正在確定在國際體系轉型中的地位,整合自己的硬實力和軟實力, 通過向世界提供具有前瞻性和務實性的相關公共產(chǎn)品推動國際體系向順應歷史潮流的方向前進。
【作者單位】: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
【分類號】:D820
【正文快照】:
進人新世紀以來,中國正在探索以其日益增長的硬實力和逐漸顯露的軟實力對國 家和人類利益的服務之道,而中國完善自身的國際體系觀正是這種努力的重要組成部 分之一。當前,中國正在確定在國際體系轉型中的地位,,整合自己的硬實力和軟實力, 通過向世界提供具有前瞻性和務實
下載全文更多同類文獻
PDF全文下載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僅支持PDF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朱西周;;胡錦濤“和諧世界”思想:中國新的世界發(fā)展觀[J];理論導刊;2006年04期
2 秦亞青;國家身份、戰(zhàn)略文化和安全利益——關于中國與國際社會關系的三個假設[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3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金榮;;試析后冷戰(zhàn)時期中國加強東亞地區(qū)合作的動因[J];當代亞太;2006年04期
2 胡文濤;從與東盟建立自由貿(mào)易區(qū)透視中國的新安全觀[J];東南亞縱橫;2003年07期
3 趙銀亮;中日關系范式的建構主義分析——一項關于日本身份政治的議程研究[J];國際觀察;2003年04期
4 張清敏;;冷戰(zhàn)后中國參與多邊外交的特點分析[J];國際論壇;2006年02期
5 高飛;夏莉萍;;學習、認知與中國安全觀念的創(chuàng)新——上海合作組織與中俄雙邊關系案例研究[J];國際論壇;2006年04期
6 朱立群;;觀念轉變、領導能力與中國外交的變化[J];國際政治研究;2007年01期
7 李格琴;;西方國際安全研究的社會學視角——歐洲學派與美國學派比較探析[J];國外社會科學;2007年04期
8 王濤;王海林;;國際文化傳播與“和諧”外交[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9 布蘭德利·沃麥克,李巍;美國實力的現(xiàn)實與局限[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01期
10 儲新宇;;中國的地位身份分析——兼論中國國家利益訴求范圍[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余建軍;;身份、規(guī)范與利益——理解中國國際制度行為轉變的觀念途徑[A];中國的前沿 文化復興與秩序重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云燕;社會建構主義與東亞區(qū)域經(jīng)濟合作[D];復旦大學;2004年
2 王曙光;中國地區(qū)主義戰(zhàn)略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3 趙磊;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聯(lián)合國的外交政策[D];外交學院;2006年
4 左高山;政治暴力批判[D];清華大學;2005年
5 儲新宇;區(qū)域秩序的建構與中國的策略選擇[D];中共中央黨校;2006年
6 夏建平;認同與國際合作[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7 劉渝梅;東亞地區(qū)合作與中國的軟力量[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李曉燕;戰(zhàn)略文化與主導文化的一致性研究[D];外交學院;2007年
9 焦世新;利益的權衡:美國在中國加入國際機制中的作用[D];復旦大學;2007年
10 周樹春;全球治理和目標建構的新范式[D];中共中央黨校;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代帆;華僑華人認同與中國——一種建構主義分析[D];暨南大學;2003年
2 劉麗群;“9·11”后美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研究[D];外交學院;2004年
3 覃輝銀;關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多邊外交的思考[D];武漢大學;2004年
4 李磊;論二戰(zhàn)后泰國國家利益和安全觀念的變遷[D];云南師范大學;2004年
5 王如林;中國與核不擴散機制:參與和建構[D];中國人民大學;2005年
6 楊寧寧;冷戰(zhàn)后法國安全戰(zhàn)略理論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5年
7 鮑俊林;建構主義解析中日安全困境及其意義[D];延邊大學;2005年
8 孫紅;區(qū)域安全復合體理論探微[D];外交學院;2006年
9 蘇明磊;建構主義視角下的中日關系:現(xiàn)狀與對策[D];天津師范大學;2006年
10 石賢澤;國際關系理論視野下的中國和平崛起[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慎明;;如何推進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J];人民論壇;2011年21期
2 張國祚;;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戰(zhàn)略思考[J];傳承;2011年13期
3 吳剛;;2010版《美軍聯(lián)合心理戰(zhàn)條令》出臺背景分析[J];軍隊政工理論研究;2011年03期
4 丁果;;拜登訪華的軟實力牌[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29期
5 ;編后[J];美國研究;2011年02期
6 鐘新;;新公共外交:軟實力視野下的全民外交[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1年08期
7 黃健;;打造文化精品 提升杭州“軟實力”[J];杭州(周刊);2011年06期
8 張彥;賴映虹;;試論軟實力和經(jīng)濟合作的關系[J];經(jīng)營管理者;2011年12期
9 肖金波;曲昊月;;民辦高校打造軟實力策略探索[J];陜西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10 鄭翰君;;國家形象:軟實力的源泉——基于中國國家形象片的解讀[J];人民論壇;2011年2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焦世新;;新中國60年軟實力功能的戰(zhàn)略變遷[A];新中國對外關系60年 理論與實踐: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9年
2 李德昌;;文化軟實力的形成機制及提升文化軟實力對策研究——勢科學視閾中的文化軟實力研究[A];陜西省社會科學界第三屆(2009)學術年會——道路·創(chuàng)新·發(fā)展——“陜西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論壇交流論文選編[C];2009年
3 蔣堯堯;;充分利用媒介資源,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我市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的對策建議[A];第八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舒盛芳;;體育軟實力及其構成要素和價值預判[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5 李德昌;;文化軟實力的形成機制及提升文化軟實力對策研究——勢科學視閾中的文化軟實力研究[A];道路·創(chuàng)新·發(fā)展——陜西省社會科學界第三屆(2009)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C];2009年
6 袁新華;;創(chuàng)新文化,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A];新中國對外關系60年 理論與實踐: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9年
7 鄭群;;和諧文化:形塑中國“軟實力”[A];孔學研究(第十四輯)——云南省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四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曲洪亮;;文化軟實力與精神文明建設[A];海峽兩岸道德發(fā)展論[C];2008年
9 陸靜波;;城鄉(xiāng)一體化建設中構建太倉文化軟實力的幾個問題[A];提高領導科學發(fā)展能力暨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10 陳顯泗;;論中國在東南亞的軟實力[A];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50周年慶暨“當代東南亞政治與外交”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莫非;[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5年
2 尚一波;[N];鄂爾多斯日報;2005年
3 尚一波;[N];鄂爾多斯日報;2005年
4 水為之;[N];解放日報;2004年
5 沈小平;[N];人民日報;2005年
6 林利民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N];中國國防報;2009年
7 張劍荊;[N];學習時報;2009年
8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zhàn)略所所長助理 牛海彬;[N];文匯報;2010年
9 何亞非;[N];人民日報;2010年
10 蕭一穎 自由撰稿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靜;國家軟實力構建視野中的中國競技運動軟實力發(fā)展[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2 劉文波;當代國際體系轉型與中國崛起互動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3 熊昌娥;醫(yī)院軟實力評價模型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4 張全義;全球集體認同的生成與模式轉換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5 孔慶茵;論國際體系與世界新秩序[D];吉林大學;2005年
6 Max Rebol;不干涉與務實合作:試析中國在非洲的軟實力[D];復旦大學;2011年
7 夏立平;全球化時代國際體系的演變與轉型[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李曉靈;新時期以來中國電影國際競爭力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9 周秋君;中國與歐盟:一種集體身份動態(tài)系統(tǒng)的建構主義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邱凌;軟實力背景下的中國國際傳播戰(zhàn)略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景德;文化軟實力建設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D];河南大學;2011年
2 邢永亮;文化軟實力—中國軟實力建設的路徑選擇[D];中共四川省委黨校;2011年
3 孫蕾蕾;中國與東盟地區(qū)合作中的軟實力運用分析[D];外交學院;2010年
4 江婕;中國大學軟實力提升途徑研究[D];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5 王興華;文化哲學視域中的軟實力解讀[D];大慶石油學院;2010年
6 李倩;企業(yè)軟實力及其形成的關鍵因素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錦;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研究[D];中共山東省委黨校;2010年
8 梁鵬舉;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哲學思考[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9 倪志豐;中國文化軟實力對中國外交的影響[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徐鴻飛;軍事軟實力析論[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建構主義視角下的中日關系:現(xiàn)狀與對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0213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guanxi/202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