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俄羅斯政治權(quán)力體系架構(gòu)的特點及其挑戰(zhàn)
本文選題:俄羅斯 + 政治權(quán)力體系 ; 參考:《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17年06期
【摘要】:俄羅斯政治權(quán)力體系架構(gòu)最突出的特點是強總統(tǒng)制下不均衡的權(quán)力分布格局?偨y(tǒng)的超高權(quán)威是由缺乏有效政治聚合的民眾直接賦予的,本應作為權(quán)力中樞的代議機制因缺乏充分的發(fā)育而無力發(fā)揮權(quán)力制衡的作用,因此權(quán)力被高度集中到總統(tǒng)手中。而集權(quán)則提供進一步削弱政治牽制力量的條件,無論是從橫向的議會政黨體制來講,還是縱向的聯(lián)邦體制而言都是如此。由此,權(quán)力極化的總統(tǒng)需要的僅僅是取悅分散的民眾即可,而無須著力構(gòu)建均衡高效的權(quán)力運行機制,這不僅在政治倫理層面會極大損害良性的政治參與,同時在國家治理層面也會出現(xiàn)難以克服的困境:在必須維系民眾支持的既有前提下,一方面無法打破舊有利益鏈條的束縛以促進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另一方面,作為一種快捷且高效的手段,利用民族主義甚至是民粹主義情緒勢必會成為當權(quán)者的優(yōu)先選項。
[Abstract]: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 of Russia's political power system is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power under the strong presidential system. The super-high authority of the president is directly endowed by the people who lack effective political aggregation. The representative mechanism, which should be the center of power, is unable to play the role of power balance because of the lack of full development, so the power is highly concentrated in the hands of the president. Centralization provides conditions for further weakening political restraints, both in horizontal parliamentary party systems and vertical federal systems. As a result, a polarised president needs nothing more than to please a dispersed population without having to focus on building a balanced and efficient mechanism for the functioning of power, which not only greatly undermines goo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t the level of political ethic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will be insurmountable difficulties at the level of national governance: on the one hand, it is impossible to break the shackles of the old chain of interests in order to promot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existing premise of maintaining popular support; on the other hand, As a quick and efficient means, the use of nationalist and even populist sentiment is bound to be a priority for those in power.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
【分類號】:D751.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龐大鵬;論俄羅斯政治的研究路徑[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3年04期
2 龐大鵬;論俄羅斯政治轉(zhuǎn)軌的基本特征[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4年03期
3 黃真?zhèn)?袁勝育;俄羅斯政治轉(zhuǎn)型的現(xiàn)狀與前景——對西方國家相關(guān)研究的評介[J];俄羅斯研究;2004年04期
4 索雨生;;“2007年俄羅斯政治、經(jīng)濟、外交形勢及展望”研討會在京召開[J];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8年01期
5 張昊琦;;“歷史記憶”與俄羅斯政治文化——讀И.И.格列勃娃《俄羅斯政治文化:過去映像與現(xiàn)實性》[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8年04期
6 馮玉軍;;史論結(jié)合 見微知著——《俄羅斯政治與外交》序[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9年03期
7 邱芝;;俄羅斯政治發(fā)展的現(xiàn)實困境與路徑選擇[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8 王金存;俄羅斯政治、經(jīng)濟形勢的發(fā)展與新總理的政策取向[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1993年04期
9 潘德禮;1994年俄羅斯政治形勢回顧與前景分析[J];東歐中亞研究;1995年01期
10 唐士其;《俄羅斯政治經(jīng)濟與外交》[J];國際政治研究;1996年04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 薛福岐;俄羅斯政治發(fā)展呈“中間狀態(tài)”[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2 左鳳榮;穩(wěn)中求進的2012年俄羅斯政治與經(jīng)濟[N];學習時報;2013年
3 蔡國江;從動蕩到復興:全景透視俄羅斯政治15年[N];中華讀書報;2006年
4 記者 汪嘉波;斯諾登準備7月末移居巴西[N];光明日報;2014年
5 曾任普京的俄羅斯本土政治顧問 阿列克謝·切斯諾科夫 江然婷 譯;一丁點運氣:俄羅斯政治體系的發(fā)展[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12年
6 馬建光 許凱;烏克蘭將走向何方[N];科技日報;2014年
7 本報記者 汪嘉波;煽動騷亂,美媒迷上假新聞[N];光明日報;2011年
8 馮坤;2013俄重大法治事件盤點[N];法制日報;2014年
9 張婧;索契冬奧會展現(xiàn)一個新俄羅斯[N];中國經(jīng)濟導報;2014年
10 華東師范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主任 馮紹雷;基輔之亂②:烏克蘭局勢并非零和游戲[N];東方早報;201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龐大鵬;俄羅斯政治轉(zhuǎn)軌分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劉洋;俄羅斯民主化研究(1992年以來)[D];吉林大學;2009年
3 陶林;轉(zhuǎn)型時期俄羅斯利益集團政治參與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董良;俄羅斯政治轉(zhuǎn)型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2 洪佳;“委任民主”下的俄羅斯政治轉(zhuǎn)型[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3 翟(?)偉;俄羅斯政治轉(zhuǎn)型與非政府組織互動研究[D];山西大學;2013年
4 賈紹俊;俄羅斯政治發(fā)展進程中的政治文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5 李占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俄羅斯政治制度演變初探[D];吉林大學;2008年
6 宮世霞;俄羅斯政治轉(zhuǎn)型模式的形成及其動因分析[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7 路高明;俄羅斯政治轉(zhuǎn)型中領(lǐng)導人因素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5年
8 王雷;淺析俄羅斯政治體制及其發(fā)展趨勢[D];暨南大學;2006年
9 王岳;俄羅斯應對外國非政府組織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9年
10 趙心怡;民主化視角下的俄羅斯“政權(quán)黨”現(xiàn)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96376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guanxi/1963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