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隱形犯罪的偵防對策
發(fā)布時間:2017-07-15 07:13
本文關鍵詞:論隱形犯罪的偵防對策
更多相關文章: 隱形犯罪 無被害人 主動偵查 犯罪炓數(shù) 常態(tài)化
【摘要】:在犯罪學研究中,,有兩個與偵查學研究十分緊密的概念。一是犯罪炓數(shù),另一個是無被害人犯罪。犯罪炓數(shù)至少包括了那些實際發(fā)生而未被偵查機關發(fā)現(xiàn)從而未被追訴的犯罪數(shù);無被害人犯罪雖然興起于道德除罪化的研究,但其缺乏被害人或證人告知的特點亦為偵查學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從偵查學的角度對這兩個概念進行認真的思考后,Mark H·Moore(美國)教授提出了隱形犯罪(invisible crime)的概念。本文是以Mark H·Moore教授關于隱形犯罪的概念為出發(fā)點,從偵查學的角度進行的研究與思考。 全文共包含四個部分,大約三萬三千字。 第一部分主要探討隱形犯罪的概念。該部分從Mark H·Moore教授關于隱形犯罪的概念入手,分析其定義,在結合我國的刑法體系以及考慮到便于研究的基礎上,對隱形犯罪的內(nèi)涵與外延進行了初步的界定。通過與犯罪炓數(shù)以及無被害人犯罪兩個概念的比較研究,明確了他們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進一步明晰了隱形犯罪的概念。最后一并分析了隱形犯罪概念的提出對刑事法學、刑事一體化研究的意義與價值。 第二部分研究隱形犯罪的特點及原因。通過對隱形犯罪內(nèi)涵和外延的分析,結合在犯罪實踐中的表現(xiàn),得出其具有無明顯的被害人、犯罪的知悉面窄、犯罪現(xiàn)場的特殊性、犯罪炓數(shù)可能較大以及犯罪證據(jù)的特殊性的特點。通過對隱形犯罪罪因分析,從抽象到具體的層次展開,分別為:監(jiān)督失控是隱形犯罪的根本原因;對隱形犯罪的錯誤認知是導致隱形犯罪的直接原因;我國社會環(huán)境中的不利因素是隱形犯罪的現(xiàn)實原因。 第三部分研究隱形犯罪的偵查對策。針對隱形犯罪知悉難的特點,為促成隱形犯罪偵查中“焦點”的獲得,構建現(xiàn)代情報警務顯得十分必要。面對隱形犯罪證據(jù)的隱秘和現(xiàn)場的特殊性,需要變被動偵查模式為主動偵查模式。而在主動偵查的模式下,秘密偵查措施的運用變得廣泛,偵查的基本原則在隱形犯罪偵查中有了特殊的表現(xiàn)。在偵查與取證的措施上,不再固守傳統(tǒng)的方法,而應充分利用科學給偵查帶來的新技術、新手段及新思路。 第四部分研究隱形犯罪的防范對策。通過對隱形犯罪罪因的分析,隱形犯罪的防范對策應該是一個有層次的綜合體。首先,應該采取多種社會措施,保證個體社會化的順利進行;其次,提高對隱形犯罪的認識,完善監(jiān)督體系;最后,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減少誘發(fā)隱形犯罪的社會條件。
【關鍵詞】:隱形犯罪 無被害人 主動偵查 犯罪炓數(shù) 常態(tài)化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政法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D918
【目錄】:
- 內(nèi)容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0
- 一、 隱形犯罪的概念10-20
- (一) 隱形犯罪概念的確立10-16
- (二) 隱形犯罪與相關概念比較16-18
- (三) 隱形犯罪概念界定的意義18-20
- 二、 隱形犯罪的特點及原因20-28
- (一) 隱形犯罪的特點20-23
- (二) 隱形犯罪存在的原因23-28
- 三、 隱形犯罪的偵查對策28-41
- (一) 構建現(xiàn)代情報警務模式,有效控制隱形犯罪28-30
- (二) 完善偵查啟動模式,主動發(fā)現(xiàn)隱形犯罪30-32
- (三) 偵查基本原則在隱形犯罪偵查中的運用與體現(xiàn)32-35
- (四) 秘密偵查措施在隱形犯罪中的廣泛運用35-38
- (五) 隱形犯罪的偵查與取證策略38-41
- 四、 隱形犯罪的防范對策41-46
- (一) 采取多種措施,保證個體社會化過程的順利進行41-42
- (二) 提高對隱形犯罪的認識,完善監(jiān)督體系42-43
- (三) 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減少影響隱形犯罪的社會條件43-46
- 參考文獻46-48
- 致謝48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長永;張吉喜;;公正審判權的適用范圍與我國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J];當代法學;2009年05期
2 肖怡;;“無被害人犯罪”概念的重新界定[J];中國司法;2009年02期
3 程雷;;秘密偵查興起背景探究[J];法學家;2008年05期
4 吳開清;國外關于情報信息主導警務工作的研究概況[J];公安研究;2005年07期
5 艾明;秘密偵查概念辨析[J];貴州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6 孫長永;楊柳;;論刑事立案前的初查[J];河北法學;2006年01期
7 何冊輝;;論偵查的起點[J];遼寧警專學報;2010年05期
8 龍宗智;;初查所獲證據(jù)的采信原則——以瀆職侵權犯罪案件初查為中心[J];人民檢察;2009年13期
9 吳丹紅;;職務犯罪的“零容忍”[J];人民檢察;2009年19期
10 韓德明;;回應抑或主動:偵查程序啟動的模式選擇[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本文編號:54287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gongan/542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