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公安論文 >

群體性事件社會心理條件的質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07-17 21:40
【摘要】:本文采用扎根理論的質化研究方法,通過對27名在公安一線工作的治安警察的訪談,獲得關于群體性事件的第一手資料。在對訪談獲得的約10萬字的文字資料進行編碼和譯碼分析之后,從事件發(fā)生地域、人員、行為方式特征、引發(fā)源頭事件、媒體策略、研究者心得、群體規(guī)范、共有社會心理條件等方面闡述了群體性事件的特征,進一步建構了群體性事件的模型并進行了效度檢驗。 通過編碼和譯碼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群體事件是社會成員以對抗方式處理社會矛盾的一種群體行為,事件的發(fā)生趨勢為:數(shù)量增多、參與人員復雜化、規(guī)模頻率激烈程度上升、誘因復雜且涉及面廣、社會影響大等。 2.群體事件常見的觸發(fā)因素包括:偶然事件、持久存在的權益相關事件、謠言與傳聞、相關部門的無作為/不當行為/失效行為。在對群體事件進行預測時,可以重點關注以下指標:現(xiàn)實中和網絡上的謠言與傳聞、上訪反映較多的問題以及正在主動排查中的群眾關注議題。這些指標中,程序公平、信息透明是應對謠言和傳聞的有效手段,上訪信息則可以在上訪部門記錄直接反應出來,群眾關注議題也能在調查中凸顯。 3.在群體事件的互動過程中,“鬧大”和“維穩(wěn)”的矛盾處理不當,可能促使事件爆發(fā)升級。因此,更高層級的領導帶頭行動、直面訴求問題、突顯誠意三者共同作用有利于事件的平息。此外,在對群體事件的處置過程中,慎用警力、分化同質群體、直面訴求問題、突顯誠意均有利于群體情緒的緩和以及事件的平息。 4.群體事件的社會心理條件主要包括:群體成員在社會認知方面對自身處境與境遇的不公平感、對社會相關責任部門的不信任感和對問題解決的無助感。同時伴隨著悲痛、憤怒、挫折感、被剝奪感等一系列負性情緒情感體驗。
文內圖片:群體相對剝奪測量模型
圖片說明: up-based sadness)是弱勢地位與組織忠誠(organizational loyalty)的調情緒認知評價理論模型(cognitive appraisa lmodels of emotion)和相系基礎上,提出了四個可以預測群體情緒的因素:①剝奪產生過程的有人對此負責;③群體效能;④處境是否會改善或惡化。研究還表明性不是情緒的直接預見因素,但是它會使成員感知到其群體的弱勢種感知則是那些將待遇過程更多地視為不合理的成員的憤怒和恐懼直接導致對恐懼和憤怒的認知;感到內團體出于不公正的不利位置還會惡化,就會產生悲哀、恐懼的情緒,這些情緒會使其加入到行為撤出或避免參加。
文內圖片:扎根理論研究方法流程圖
圖片說明: 2.5.1 扎根理論概述扎根理論是美國Glaser Barney和 Anselm Strauss兩位社會學家于1967年提出的,用歸納的方法對現(xiàn)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結果,即經由系統(tǒng)化的資料搜集與分析,而發(fā)掘、發(fā)展,并已暫時地驗證過的理論。小心地由各資料歸納出的理論,能夠忠實地反映某項真實領域的日常生活,貼切地說明這一領域,能對所研究的現(xiàn)象有關的行動提供控制,,有可能成為其社會行動綱領【40】。故而扎根理論在質化研究中有自己獨特之處,體現(xiàn)在(1)提出資料收集、分析的基本過程與步驟,通過詳細步驟指導研究;(2)分析了一個實體的領域與問題;(3)注重理解人類行為的意義;(4)提供了一個具有彈性的、持久的、其他研究者可以對此提煉和更新的分析過程;(5)與其他質化研究相比,有更大的潛在的普遍性【41】。2.5.2 扎根理論程序扎根理論的技術路線【42】圖 2 如下:
【學位授予單位】:蘇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D631.4

【引證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白如金;群體性事件的網絡輿論形成機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3年

2 張瑤;我國地方政府處置群體性事件問題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51565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gongan/251565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47db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