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犯罪被害人問題的實證研究
[Abstract]:Violent crime is a kind of crime characterized by personal injury or psychological compulsion. In the violent crime, the victim's choice of the victim is not only controlled by his harm purpose, but also influenced by the victim's own condition and the special victimized situ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purpose of the violent crime offender and the victim's own conditio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victim's choice of the victim object,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ctim, the social role and the social activity characteristic. The degree of fault of the victim has certain correlation. As for the appearance of the victimized situation, it is more related to whether the offender can obtain the proceeds of crime and whether he can escape punishment.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e objective situation of the victim has the inductive effect on the perpetrator. Therefore,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violent crime from the victim, we must set up the viewpoi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erpetrator and the victim, and focus on reducing the possibility of the vulnerable factor appearing in the actor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erpetrator and the victim.
【作者單位】: 天津商業(yè)大學法學院
【分類號】:D917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李錫海;;暴力文化與暴力犯罪[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軍,左新榮;論體育的社會功能[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年08期
2 謝昌榮,任建東;論道德規(guī)范的生成形式[J];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3 李聞戈;工讀學生與普通學生攻擊性行為外顯和內(nèi)隱社會認知特點的比較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4 張文紅;未知死,焉知生——新時期小說死亡界生形態(tài)論[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5 陳小萍;論被害預(yù)防的不足及對策[J];貴州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6 鄭惠生;論審美時尚的正面價值[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05期
7 張懿紅;簡評當代小說中的暴力描寫[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8 萬書元;當代西方建筑美學新思維(下)[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shù)版);2004年01期
9 段治乾;制度倫理與個體道德[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4期
10 岑延遠,鄭雪;競爭性人格的心理機制分析[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馮夏婷;關(guān)于3-7歲攻擊性兒童的社會認知發(fā)展狀況的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2 唐永軍;中國白領(lǐng)犯罪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3 陳質(zhì)穎;馬克思《資本論》中的人性思想述評[D];湖南師范大學;1998年
4 王絢;傳統(tǒng)堡寨聚落研究[D];天津大學;2004年
5 左高山;政治暴力批判[D];清華大學;2005年
6 李哲;生態(tài)城市美學的理論建構(gòu)與應(yīng)用性前景研究[D];天津大學;2005年
7 杜澎;環(huán)境刑法的基本原理[D];西南政法大學;2006年
8 黃莉;中華體育精神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6年
9 羅湘林;村落體育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5年
10 孫葆麗;奧林匹克運動人文價值的歷史流變[D];北京體育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益文;3~4歲兒童攻擊行為的多方法測評及其與“心理理論”的關(guān)系[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2 楊震;建筑創(chuàng)作中的生態(tài)構(gòu)思[D];重慶大學;2003年
3 饒異;生物有機體互惠利他行為的博弈論分析及其社會蘊意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4 劉志國;課外體育競賽中侵犯行為和社會適應(yīng)、道德定向關(guān)系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張娟;關(guān)系與利他[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6 劉志國;經(jīng)濟人與道德人之融合[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屈迎昕;青少年犯罪的文化思考[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8 向紅;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成因及對策探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9 蔣仕梅;刑事被害人二次被害及其保護[D];安徽大學;2005年
10 徐建平;企業(yè)網(wǎng)絡(luò)研究:社會生物學視角[D];武漢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湯嘯天;談犯罪被害人的基本特征[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1999年01期
2 ;犯罪被害人學[J];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9年01期
3 張建榮;;應(yīng)當為被害人提供哪些幫助——犯罪被害人學特征的實證研究[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S2期
4 張建榮;;芻議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J];求實;2006年S1期
5 王勇哲;我國暴力犯罪活動的趨勢和對策[J];山東公安?茖W校學報;2001年02期
6 趙國玲;王海濤;;著作權(quán)犯罪被害人研究[J];河北法學;2007年11期
7 宋欣,周欣,洪云,付立民,謝天壬,賴萬中,陳學鋒,鄒娜,胡銘,朱顯有,馬龍虎,古源;北京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生物學及其他相關(guān)因素的研究[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3年04期
8 孟粉 ,任國庫;對家庭內(nèi)部暴力犯罪的調(diào)查[J];法律與生活;2005年01期
9 郭光全,黃維綱,林海程,麥慈任;251例暴力犯罪案責任能力的多因素分析[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2001年02期
10 管曉靜;;山西省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調(diào)查研究[J];山西警官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建學;;暴力犯罪行為的特點、控制和矯治[A];行為法學在中國的崛起[C];1993年
2 劉永林;;6例自殺式犯罪檢驗分析[A];中國法醫(yī)學最新科研與實踐(二)——全國第七次法醫(yī)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精選[C];2004年
3 杜雄柏;王廣聰;;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生成機制——基于湖南省X市32個尋釁滋事案例的實證研究[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八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9年
4 王彬;李寶花;胡峻梅;胡澤卿;林勇;;精神障礙患者涉嫌暴力犯罪的特征分析[A];中國法醫(yī)學會第三屆全國司法精神病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6年
5 宋欣;周欣;洪云;付立民;謝天壬;賴萬中;陳學鋒;鄒娜;胡銘;朱顯有;馬龍虎;古源;秦新華;;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生物學及其他危險因素的調(diào)查分析[A];中國優(yōu)生優(yōu)育協(xié)會第三屆學術(shù)研討會專輯[C];2003年
6 李s,
本文編號:216155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gongan/2161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