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尸性蒼蠅mtDNA中COⅠ和COⅡ基因序列檢測及法醫(yī)學應用
本文選題:嗜尸性蒼蠅 切入點:種屬鑒定 出處:《四川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5年03期
【摘要】:目的 利用線粒體DNA(m t DNA)上細胞色素氧化酶輔酶 和 (CO 、CO )中2 78bp和6 35 bp基因序列對嗜尸性蒼蠅及其幼蟲、卵進行種屬鑒定。方法 隨機采集放置在呼和浩特地區(qū)室外草地兔尸體和甘肅敦煌戈壁灘豬尸體上的嗜尸性蒼蠅、幼蟲、蒼蠅腹中的卵,提取蒼蠅m t DNA進行PCR擴增;并進行擴增結果檢測;PCR膠回收純化、測序并進行序列分析和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結果 上述嗜尸性蒼蠅mt DNA上CO 和(或) CO 基因序列在雙翅目嗜尸性蒼蠅的種內基因差異均數(shù)小于1% ,種間差異均數(shù)大于3% ,成蟲與幼蟲、卵之間幾乎沒有明顯差異,表明在嗜尸性蒼蠅種內和種間序列差異均數(shù)百分比范圍內無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2 78bp and 635 BP gene sequences of cytochrome oxidase coenzyme and co co on mitochondrial DNA(m t DNA on cytosolic flies and their larvae. Methods the eggs were collected randomly from the carcasses of rabbits in the outdoor grassland in Hohhot area and the carcasses of the Gobi Pigs in Dunhuang Gobi Desert, Gansu Province. The mt DNA of flies were extracted and amplified by PCR. The PCR gel was recovered and purified. Sequence analysis and phylogenetic tree construction were carried out. Results the difference of CO and / or CO gene sequences in BT DNA was less than 1% in Diptera, and the average difference between species was more than 3%. There was almos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adult and larva eggs, indicating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verage percentage of the sequence difference between species and species.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華西基礎醫(yī)學與法醫(yī)學院法醫(yī)病理學教研室 四川大學華西基礎醫(yī)學與法醫(yī)學院生物醫(yī)學工程研究室 四川大學華西基礎醫(yī)學與法醫(yī)學院法醫(yī)病理學教研室 四川大學華西基礎醫(yī)學與法醫(yī)學院法醫(yī)物證學教研室 四川大學華西基礎醫(yī)學與法醫(yī)學院法醫(yī)物證學教研室 四川大學華西基礎醫(yī)學與法醫(yī)學院法醫(yī)病理學教研室 四川大學華西基礎醫(yī)學與法醫(yī)學院法醫(yī)病理學教研室 四川大學華西基礎醫(yī)學與法醫(yī)學院法醫(yī)病理學教研室 四川大學華西基礎醫(yī)學與法醫(yī)學院法醫(yī)物證學教研室 四川大學華西基礎醫(yī)學與法醫(yī)學院法醫(yī)病理學教研室
【基金】:四川省科技廳應用基礎項目 (0 4JY0 2 9-0 86-3 )資助
【分類號】:D91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人駿;劉金花;;四十九種活血及止血中草藥制劑對凝血及纖溶作用的初步觀察[J];江西中醫(yī)藥;1980年01期
2 孫昌秀;;中藥千金丸對離體囊蟲的宏觀作用[J];內蒙古醫(yī)學雜志;1981年03期
3 孫昌秀;包德畢力格;;內蒙地區(qū)蠕形螨皮膚感染首例報告[J];內蒙古醫(yī)學院學報;1981年01期
4 朱小曼;郭云榮;肖建中;陳鷹;;54種動物毛的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J];法醫(yī)學雜志;1986年03期
5 接志政;;動植物表皮組織細胞在法醫(yī)鑒定中的應用[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1987年02期
6 陳海燕;;運用不連續(xù)性對流免疫電泳試驗進行血痕的種屬鑒定[J];法醫(yī)學雜志;1988年02期
7 陳建;劉桌;盧月香;姚潞;徐俊杰;;人類ABH抗原種屬特異性研究[J];法醫(yī)學雜志;1989年01期
8 葉健;同位素標記核酸探針技術在法醫(yī)學中的應用[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1990年04期
9 蔡銳波;郭景元;;用熒光抗體法作血痕的種屬鑒定[J];法醫(yī)學雜志;1990年01期
10 郭俊明,羅超權,楊英浩,伍新堯,劉煦文,羅健揚;用PCR技術同時檢測微量血痕的種屬來源及其DNA多態(tài)性[J];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1992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呂源岡;高效群;張榮興;徐紹嫣;朱德厚;;動物細胞株系的質量控制 三、動物細胞株系種間污染的同功酶檢測[A];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第五次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1992年
2 蔡銳波;;關于道路交通事故的法醫(yī)物證檢驗[A];第五次全國法醫(yī)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1996年
3 辛軍平;陳國弟;張林;;用DNA分析的方法進行法醫(yī)學檢材的種屬鑒定的研究[A];全國第六次法醫(yī)學術交流會論文摘要集[C];2000年
4 邵武;姜先華;;SON基因3'非編碼區(qū)擴增片段SSCP檢測技術在法醫(yī)學種屬鑒定中的應用[A];全國第六次法醫(yī)學術交流會論文摘要集[C];2000年
5 張繼宗;明樂義;李明;;燒骨殘片的種屬鑒定1例[A];全國第六次法醫(yī)學術交流會論文摘要集[C];2000年
6 任甫;席煥久;張繼宗;;對人及部分哺乳動物的骨骼進行種屬鑒定的組織學研究[A];解剖學雜志——中國解剖學會2002年年會文摘匯編[C];2002年
7 谷習文;余育和;沈韞芬;;幾種波豆類鞭毛蟲的再描述[A];中國動物學會原生動物學分會第十二次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8 湯明亮;;用復合分子標記對黃顙魚進行種質鑒定[A];中國海洋湖沼學會魚類學分會、中國動物學會魚類學分會2004年學術研討會摘要匯編[C];2004年
9 鄭晶;陸惠玲;王鼎釗;杜軍軍;莫傳瑩;;叢狀骨和骨單位帶的種屬特征及法醫(yī)學應用價值[A];廣東省法醫(yī)學會成立兩周年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1)[C];2004年
10 冷淑珍;鄭騰;;異尖線蟲分子生物學分類方法概述[A];第二屆全國人畜共患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記者 黎蘅 通訊員 徐學虎、袁毅恒;不出娘胎就能親子鑒定[N];廣州日報;2004年
2 王雪飛;豬鏈球菌感染可快速偵檢[N];健康報;2005年
3 吳一福;參苓白術散可調節(jié)腸道真菌構成[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郭華榮;海水魚細胞系FG、SPH和RSBF的特性分析及其在典型海洋污染物毒性檢測上的應用[D];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2001年
2 潘軍;深海適冷菌Pseudoalteromonas sp.SM9913分泌的適冷蛋白酶MCP-01的基因克隆和自溶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3 應斌武;法醫(yī)昆蟲種屬鑒定的分子生物學方法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袁巍;鹿類動物物種特異性遺傳標記的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2年
2 賈凌志;雙酚A高效降解菌的篩選及其降解機理的初步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4年
3 朱明陽;產細菌纖維素菌株選育及細菌纖維素性質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4年
4 于新寧;小葉羅漢松、竹柏根瘤內生細菌的分離和鑒定[D];廣西大學;2005年
5 曲芳;真菌SM0406的種屬鑒定及其木聚糖酶的分離純化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6 王闖;DNA分析在法醫(yī)學種屬鑒定中的應用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7 白鵬;應用昆蟲分子系統(tǒng)學對法醫(yī)嗜尸性蠅類種屬鑒定的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8 方月琴;線粒體基因復合擴增進行種屬鑒定的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9 田力;線粒體DNA 16srRNA和ND4基因熒光標記復合擴增在法醫(yī)學種屬鑒定中的應用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66553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gongan/1665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