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公安論文 >

近現(xiàn)代西方女性犯罪研究發(fā)展綜述

發(fā)布時間:2018-03-10 10:13

  本文選題:西方 切入點:女性犯罪研究 出處:《公安大學學報》2000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19世紀中期至 2 0世紀初是犯罪實證主義學派階段 ,這一時期的西方女性犯罪研究以龍勃羅梭和菲利為代表 ,認為女性犯罪是生物性因素作用的結(jié)果 ,女性罪犯是一種“假男人” ,是“天生的犯罪人”。這種觀點缺乏科學性并具有很大局限性。 2 0世紀初至 2 0世紀中期的西方女性犯罪研究學者中最具代表性的是O·波拉克和W·I·托馬斯。他們的學說在很大程度上與龍勃羅梭和菲利的“生物決定論”觀點一脈相承 ,但在某些方面比其更勝一籌。 2 0世紀 80年代以來 ,女性犯罪研究可分為 :現(xiàn)代生物學派 ;現(xiàn)代社會學派 ;女權主義者的批判思想等。西方女性犯罪研究在近現(xiàn)代的發(fā)展給犯罪學研究注入了新鮮血液 ,對犯罪學研究和發(fā)展起到重要的影響
[Abstract]:The period from the middle of 19th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is the stage of crime positivism school. In this period, the study of female crime in the West, represented by Rombroso and Philip, holds that female crime is the result of biological factors. Female criminals are "fake men", Is a "natural criminal". This view is unscientific and has great limitation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f the Western female criminologist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o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 were Oporak and Wi Thomas. To a large extent, their theori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biological determinism" of Rembroso and Phyllis. Since 80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study of female crime can be divided into modern biological school, modern social school and modern society school.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female crime research in modern times has injected new blood into criminology research, which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riminology.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研究生
【分類號】:D917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鄧麗霞,王虎林;淺析中西方產(chǎn)權概念及其異同[J];湖南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2 姜列青;調(diào)解社會和勞動關系的重要機制——國外三方協(xié)商機制的理論和實踐活動[J];天津市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3 黃仕紅,宋小娥;中西法律信仰差異探源[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4 王虹;西方政黨中間化發(fā)展特點透視[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5 李晨華;;從西方人事行政改革趨勢看我國公務員制度的中國特色[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6年03期

6 柴寶勇;;政黨認同研究在西方:綜述與評價[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7年05期

7 胡傳勝;;西方民主的觀念基礎[J];江蘇社會科學;2007年06期

8 龐中英;;慎用“西方”這個概念[J];領導文萃;2009年05期

9 應雪婷;;中國與西方早期哲人的婦女觀比對淺析[J];學理論;2010年01期

10 王秀華;;個人主義:從西方到中國——以毛澤東所反對的個人主義為例[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許蘇;;西方早期職業(yè)教師發(fā)展特征分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0)——外國教師教育史、職業(yè)與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余自明;;轉(zhuǎn)變觀念將中藥推向西方醫(yī)藥市場[A];全國首屆侗醫(yī)藥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4年

3 楊梅;;西方幼兒游戲思想初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畢晉鋒;;試述波普的科學哲學觀[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5 楊昆福;;英漢禁忌語比較[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6 沈玉芳;;當代西方區(qū)域規(guī)劃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對我國的思考[A];全國經(jīng)濟地理研究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暨中國區(qū)域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王劍新;;中西花卉旅游景區(qū)設計之比較[A];2008中國花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8 李長吉;常亞慧;;試論西方教學價值觀念的主要特點[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9 王偉;;和諧城市與中國城市規(guī)劃的功能取向——基于西方城市規(guī)劃理論演變的梳理與啟示[A];和諧城市規(guī)劃——2007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尹德洪;;早期的法和經(jīng)濟學思想研究[A];2005年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首席記者 鄭若麟;西方開始反思“冷戰(zhàn)紅利”[N];文匯報;2009年

2 本報記者 張永恒;讀者激辯“如何看待西方”[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

3 張鳳陽;“民主”與現(xiàn)代西方政制的命名[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4 法國國際廣播電臺網(wǎng)站;西方懼怕中國?[N];世界報;2011年

5 李形 陳紅兵 丹麥奧爾堡大學社會科學院;東北大學文法學院;從四個“中國意象”探析西方“中國綜合癥”根源[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6 卜永光;西方觀察中國的新視角[N];中國保險報;2010年

7 鄭茜;一樁東方山水被西方話語所遮蔽的事件[N];中國民族報;2010年

8 美國的中國學專家 羅伯特·勞倫斯·庫恩;西方要試著了解中國[N];人民日報;2010年

9 杰里米·卡恩 美國《新聞周刊》 本報特約編譯 海燕;虔誠軍:下一個基地組織?[N];世界報;2010年

10 演講人 王岳川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文化軟實力與文化安全[N];光明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品秀;現(xiàn)代西方審美意識與室內(nèi)設計風格研究[D];同濟大學;2007年

2 陳月浩;西方當代藝術對室內(nèi)設計創(chuàng)作的影響的若干研究[D];同濟大學;2008年

3 張瑾;小泉八云的日本情結(jié)與文學實踐[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胡德香;中西比較語境下的文化翻譯批評理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妥超群;漢藏交界地帶的徘徊者[D];蘭州大學;2012年

6 田龍過;后現(xiàn)代文學提問方式和問題域的轉(zhuǎn)換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7 王琪;西方現(xiàn)代體育科學發(fā)展史論[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8 王影君;中國小說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1897-1927[D];遼寧大學;2011年

9 彭亮;中西方家具設計教育模式的比較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7年

10 王帆;中西繪畫空間范式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強;清前期女性犯罪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2 杜歐丹;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西方“青年過渡”研究的回顧與反思[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劉洋;錯位與整合[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4 張治秀;論西方德治思想及其啟示[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5 張震萍;五四時期西方書信體小說的傳入與中國書信體小說的興起和衰落[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6 侯阿妮;西方語境下女權主義關于身體的理論闡釋[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7 陳雪剛;淺析西方公民觀念的起源[D];吉林大學;2005年

8 汪瑜佩;上海工業(yè)遺產(chǎn)的再利用[D];復旦大學;2009年

9 王學;萊蒙托夫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俄羅斯民族主義[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10 鄭亞莉;西方主體性道德教育及其價值[D];蘇州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59288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gongan/159288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15ee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