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門事件”看網絡中的媒介倫理失范現(xiàn)象
本文關鍵詞:從“門事件”看網絡中的媒介倫理失范現(xiàn)象,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湖南工業(yè)大學》 2012年
從“門事件”看網絡中的媒介倫理失范現(xiàn)象
鄧星
【摘要】:2008年初至今,由“艷照門”發(fā)端而引起的一系列網絡“門事件”層出不窮,對社會、對個人造成了各種不同層面的影響,并由此引發(fā)了新一輪的媒介倫理的道德思考。 本文從網絡“門事件”的基本情況的入手,把“門事件”按照性質大體劃分為四類:情色類、腐敗類、公共事件類和低級庸俗類,并擇取每一類事件的典型案例從倫理角度進行了剖析。導致媒介倫理的失范,其根本因素和核心內容就是利益的關系。我國的社會轉型發(fā)展推動了新聞傳媒業(yè)的改革,由政府部門的政治宣傳工具忽然轉變成為自負盈虧的產業(yè)化企業(yè),極大地損害了原有的經濟利益。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面對各種利益的誘惑,各種媒介極有可能產生功利主義的倫理觀,從而引起倫理的失范。另一方面,信息受眾的在媒體新環(huán)境的沖擊下,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心理需求,媒體為了滿足受眾的要求,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也同樣會引起倫理的失范。本文將“媒介倫理規(guī)范體系”分為:政府管理子體系、法制管理子體系、網絡媒介自身建設子體系、社會管理子體系、新聞單位內部管理子體系、其他管理子體系這六個子體系。筆者認為,搞好這六個方面的管理,可以有效防治網絡倫理的失范。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G206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雷松;;傳媒工作者的倫理困境[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2 葛榮晉;;儒家“德性”智慧與企業(yè)家“道德形象”[J];東方論壇;2008年05期
3 馬輝;馬麗;;論大眾傳媒倫理道德的尺度[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4 胡文;企業(yè)家的價值觀與價值矛盾心理[J];江西社會科學;1994年06期
5 張玲,王舜;網絡技術與倫理道德[J];科學管理研究;2003年06期
6 沈蔚;;新媒介技術之倫理張力——以網絡傳播等為例[J];理論月刊;2010年06期
7 馬云志;企業(yè)家道德素質論[J];蘭州學刊;1996年06期
8 任建東;孟彩珍;;網絡新聞的失范及其傳播過程的倫理規(guī)范[J];唐都學刊;2009年02期
9 馮楠;;試論媒介倫理的本質[J];現(xiàn)代交際;2010年10期
10 朱春霞,許永;論市場經濟背景下的傳媒自律[J];新聞知識;2003年07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牛松;;論西方企業(yè)社會責任的發(fā)展路徑及經驗[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2 肖莎;;媒介人的職業(yè)精神、職業(yè)道德與媒介的社會責任的關系[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04期
3 徐繼華;王彬彬;董愛民;;《新京報》進入北京報業(yè)市場的博弈解析[J];中國傳媒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3期
4 石巖;張艷波;;大學生“IAD”心理動因及對策初探[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年01期
5 劉映海;丹豫晉;;鍛煉心理學視角下網絡成癮心理歸因及干預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年08期
6 孫利軍;;網絡內容整合:意義與原則[J];中國編輯;2008年01期
7 陳明欣;信息化的負面效應與媒介社會責任的強化[J];編輯之友;2004年03期
8 孫平;;協(xié)同:中小型報刊社生存與發(fā)展之道[J];編輯之友;2007年05期
9 包國強;;市場經濟條件下傳媒企業(yè)核心競爭力的提升[J];編輯之友;2008年02期
10 何鎮(zhèn)飚;;報刊出版業(yè)改革開放30年媒介經營管理十大事件回顧與評述[J];編輯之友;2008年06期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明欣;信息化的負面效應與媒介社會責任的強化[J];編輯之友;2004年03期
2 黃發(fā)林;;試論生命倫理學的自主性原則[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3 吳高福,羅以澄,,張金海,李卓鈞;關于培養(yǎng)21世紀新聞人才問題的調查報告[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96年01期
4 熊澄宇;;整合傳媒:新媒體進行時[J];國際新聞界;2006年07期
5 鮑勃·考德威爾;傳媒的良知與責任[J];國際新聞界;1997年03期
6 張詠華;面向新世紀的新聞倫理道德教育——美國兩所大學新聞倫理學教學新嘗試之啟示[J];國際新聞界;1999年01期
7 譚偉;網絡輿論與大學生“三觀”的形成[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2年S1期
8 張殿元;世界傳媒倫理道德問題的歷史審視[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05期
9 徐傳輝;熱點引導與新聞炒作[J];新聞界;1999年05期
10 陳力丹;劉寧潔;;一樁典型的“傳媒假事件”——論“楊麗娟追星事件”報道中傳媒的道德責任[J];新聞界;2007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偉;;媒介倫理學在娛樂節(jié)目中的應用[J];新聞傳播;2008年12期
2 ;“全球視角下的媒介倫理與責任”研討會召開[J];國際新聞界;2009年12期
3 邱芳烈;媒介管理的道德倫理[J];浙江學刊;2003年05期
4 ;“媒介倫理與法治”高端論壇在清華大學舉辦[J];國際新聞界;2010年09期
5 陳曉薇;;從媒介倫理看和諧社會的構建[J];經紀人學報;2006年01期
6 張捷誠;韓旭;;從新聞傳播學談媒介倫理認識[J];劇作家;2009年04期
7 吳麗;;結合媒介倫理談傳播活動中的低俗化趨勢[J];學周刊;2011年03期
8 郭宗王;;試論傳媒與道德的本質關系[J];現(xiàn)代交際;2011年01期
9 翟宇;;對媒介倫理的原則與選擇探析——以南京教授換妻報道為例[J];學理論;2010年31期
10 朱玲一;;媒介全球化與當前中國媒介倫理[J];人民論壇;2011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新華;;從電視心理訪談類節(jié)目的熱播談媒介的社會責任[A];新聞傳媒與社會發(fā)展論壇·2007——中國新聞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與趨勢論文集[C];2007年
2 劉必華;;從政治話語到專業(yè)規(guī)范的建立——媒介倫理建設的路徑轉變[A];中國傳媒大學第一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7年
3 馬利;;加強黨對新媒體的建設、運用和管理[A];改革創(chuàng)新鑄輝煌——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黨的建設和組織工作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吳春容;;科技期刊互聯(lián)網發(fā)展思考[A];第十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四)[C];2008年
5 黃升民;陳素白;;社會意識的表皮與深層——中國受眾廣告態(tài)度意識考察[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傳播、媒介與創(chuàng)意產業(yè)-對后工業(yè)文明的思考”新聞傳播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6 童菲;;信息·均衡:“議程設置”與“沉默螺旋”的博弈解讀[A];科技傳播與社會發(fā)展——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第七次學術年會暨第五屆全國科技傳播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7 占莉芳;武文穎;;虛擬的悖反——關于互聯(lián)網時代新聞傳播反饋機制有效性的思考[A];科技傳播與社會發(fā)展——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第七次學術年會暨第五屆全國科技傳播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8 吳庚振;郭芳;;“超女現(xiàn)象”的受眾心理分析[A];第五屆全國新聞與傳播心理研討會暨中國心理學會新聞與傳播心理專業(yè)委員會第二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9 方曉紅;;經濟信息在蘇南農村的傳播現(xiàn)狀調查研究[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上冊)[C];2002年
10 趙自然;;小議“過度效應”[A];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中國傳媒大學 龍耘;[N];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黃燕;[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3 王量迪;[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0年
4 楊靜;[N];中國建材報;2004年
5 弓瑞民;[N];黃河報;2005年
6 北京廣播學院院長助理、新聞傳播學院院長/丁俊杰教授;[N];經濟觀察報;2004年
7 齊澤萍;[N];山西經濟日報;2004年
8 朱學東(新生代傳媒顧問公司總經理);[N];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
9 張志新 向新光;[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3年
10 陳力丹 李予慧;[N];學習時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虹;中國動畫傳播狀況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2 張春林;當代中國傳媒的受眾策略研究——從社會轉型中受眾身份衍變的角度[D];四川大學;2004年
3 陳兵;文化與商業(yè)困境中的電視品牌建構[D];浙江大學;2005年
4 周葆華;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歷史考察[D];復旦大學;2005年
5 李姝;面向信息時代波普建筑信息傳播的研究[D];天津大學;2005年
6 欒慧;中國現(xiàn)代新詩接受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7 孫德宏;新聞的審美傳播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向淑君;敞開與遮蔽[D];武漢大學;2009年
9 鄭西帆;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傳播學發(fā)展軌跡[D];復旦大學;2004年
10 林毅;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形象傳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鄧文艷;敏感事件報道中的媒介倫理問題探析[D];暨南大學;2011年
2 張嫻;新聞圖片在傳播過程中的媒介倫理初探[D];中南大學;2011年
3 朱玲一;轉型期中國媒介倫理問題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1年
4 陳秋雷;社會轉型時期的“有償新聞”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5 潘嫻;網絡暴力現(xiàn)象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6 張宇;網絡干預的現(xiàn)狀、問題與發(fā)展研究[D];南昌大學;2011年
7 陳彤;網絡“自潔”功能研究[D];遼寧大學;2013年
8 葉耿標;基于自媒體平臺的傳播倫理研究[D];廣西大學;2013年
9 于燕枝;手機電視媒體發(fā)展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10 丁雪圣;論網絡民意及其調控策略[D];北京郵電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從“門事件”看網絡中的媒介倫理失范現(xiàn)象,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9934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99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