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視域中道德人培育探析
本文關鍵詞:理解視域中道德人培育探析
【摘要】:道德人是明確自己的道德需要而又具有道德自覺的人,表現(xiàn)為人對既涉及個人自身的善,又關乎他人的善的推崇、恪守與踐履,以追求個人的精神自由與內心的自我和諧。作為人的存在方式,理解與人的精神世界相通、相融,展現(xiàn)人存在的意義。理解視域中道德人培育有其內在的要求,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培育道德人遭遇困境與瓶頸,主要表現(xiàn)在主體性喪失割裂道德與人的對話關系、知識式學習消解道德之于人的倫理價值、情感與理性認知的分離阻礙道德的意義生成。
【作者單位】: 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關鍵詞】: 理解 道德人 培育
【基金】: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資助,HUST:編號2012WQN0035
【分類號】:B82-0
【正文快照】: 道德人是明確自己的道德需要而又具有道德自覺的人,表現(xiàn)為人對既涉及個人自身的善,又關乎他人的善的推崇、恪守與踐履,譬如尊重生命、維護正義、律己利他等等,以達致個人的精神自由和內心的自我和諧,F(xiàn)代社會個體對道德規(guī)范的遵從不再是被動的、盲目的,而是具有獨立性的人基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龍靜云;;試論道德內化的主客觀條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年06期
2 李昕桐;;新現(xiàn)象學的情感倫理[J];道德與文明;2014年04期
3 黎良華;;有美德的行動與有美德者的快樂[J];道德與文明;2015年01期
4 彭啟福;;“視域融合度”:伽達默爾的“視域融合論”批判[J];學術月刊;2007年08期
5 樊浩;;中國社會價值共識的意識形態(tài)期待[J];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07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方以啟;;關于詮釋學理論中若干基本問題的探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2 陳銀珠;;刑法解釋的立場選擇:客觀解釋論之提倡[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1年01期
3 王浩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生性動力機制的概念詮釋[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4 張公善;海德格爾美學的歷史地位及當代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5 張志偉;說不盡的康德哲學——兼論哲學史研究的幾個方法論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6 張能為;;伽達默爾的解釋學與形而上學[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7 李凱;顏炳罡;;莊子詮釋方法探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8 彭啟福;伽達默爾的哲學詮釋學與我國教育理念的轉變[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9 吳捷;;學生“可能生活”與教學過程融合論[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10 彭啟福;;理解與實踐——對理論與實踐關系的一種詮釋學反思[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余輝勝;;從司法職權運行機制失范看司法改革[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2 劉仁貴;;再論倫理與道德的關系[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3 周濤;;德性的荒野及其拯救[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4 梁迎春;;論魯迅雜文中的理解訴求[A];魯迅與“左聯(lián)”——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葛大偉;;公民意識與改革破題——論青少年公民意識養(yǎng)成機制的構建[A];“傳承人文奧運精神,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科學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6 孫國棟;吳家華;;西方公平理論對和諧社會建設的借鑒作用[A];安徽省社會科學界第三屆學術年會哲學學會專場——“科學發(fā)展觀與安徽崛起”論壇論文集[C];2008年
7 王淑花;;伽達默爾的詮釋學與古典著作解讀的批判[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四輯)[C];2009年
8 吳安春;;西方“德性論”哲學視野中的創(chuàng)造觀及其教育價值——兼論西方“德性論”哲學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嬗變[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9 姚進忠;;詮釋視野下的個案工作[A];福建省社會學2007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陳德敏;杜輝;;關于《物權法》中水資源權屬制度合理性的評介[A];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與水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2008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道宇;課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謝云才;文本意義的詮釋與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王娟;理論旅行:吸收與變異[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原雪;二語/外語語境下的批判性閱讀理論構建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張映芹;制度理性與福利公正[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論[D];南開大學;2010年
8 吳津;敘事方式對于人格發(fā)展的作用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劉娜;哲學語用學視域中的教育實踐[D];南開大學;2010年
10 潘新麗;中國傳統(tǒng)醫(yī)德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于海霞;主體間性視域下高校德育主體間矛盾的消解[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丹璐;中學德育活動課程實施的現(xiàn)狀及對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蘇紅;論繪畫中的“兒童畫”情結[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4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闡釋”與“史料”[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吳玄;馬基雅維利與威尼斯城市共和國憲政[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肖艷;文學翻譯中的誤譯問題[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金生偉;競技籃球運動表演藝術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孫繼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現(xiàn)代人格教育[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高學明;預備數(shù)學教師與在職數(shù)學教師關于概率學科知識比較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周孟杰;實現(xiàn)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的有效途徑[D];湘潭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黃勇;解釋學的兩種類型:為己之學與為人之學[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2 龐學銓;新現(xiàn)象學的情感理論[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5期
3 龐學銓;馮芳;;新現(xiàn)象學對海德格爾“在世存在”思想的揚棄[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4 樊浩;倫理精神的生態(tài)對話與生態(tài)發(fā)展——中國倫理應對“全球化”的價值理念[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1年06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瑩,南新;中國作家的道德底線[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2 劉衛(wèi)琴;;淺析“次道德”現(xiàn)象[J];甘肅理論學刊;2006年02期
3 胡宜安;;論弱勢群體的道德底線[J];倫理學研究;2006年03期
4 李正海;;不要輕易突破自己的道德底線[J];科技創(chuàng)業(yè);2006年07期
5 鄧海建;;道德究竟離我們有多遠[J];金融博覽;2007年01期
6 張緒倉;;利己不損人——“經(jīng)濟人”的道德底線[J];理論參考;2011年05期
7 梁普;;基于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的道德反思[J];改革與開放;2011年16期
8 張燈;;淺論社會道德問題與道德實力的重建[J];濟源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04期
9 趙昆;;論網(wǎng)絡行為的道德底線[J];道德與文明;2014年03期
10 思小農(nóng);;道德量化法[J];東西南北;2005年0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吳金煥;;中國社會道德問題與對策[A];科學發(fā)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八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C];2012年
2 韋英生;;道德的本質和價值目標——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一些思考[A];2012年廣西老社會科學工作者協(xié)會“建設民族文化強區(qū)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續(xù))[C];2012年
3 姚祖興;;共產(chǎn)黨員應具備德性、黨性、先進性[A];“保持共產(chǎn)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與黨的建設”論文匯編——2006年全國工商行政管理學會工作會議材料[C];2006年
4 方新民;;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需要的道德機制建設論要[A];中國倫理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第12屆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4年
5 方建華;;筑永和樂園 促學校發(fā)展[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4)[C];201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佳;道德建設是和諧社會的精神基石[N];中國婦女報;2005年
2 袁曉明;不要只談“道德底線”[N];保定日報;2006年
3 早報評論專欄作者 陳蓉霞;怎樣才能守住道德底線[N];東方早報;2007年
4 本報評論員;讓道德的力量在平?jīng)鰝鬟f[N];平?jīng)鋈請?2009年
5 丁寅;道德不是拯救困境的救命稻草[N];檢察日報;2011年
6 李劭強;“次道德”其實就是潛規(guī)則[N];新華每日電訊;2011年
7 陳天宇;“提倡高尚道德”與“保住道德底線”[N];福建日報;2011年
8 康乾;恪守“道德底線”才有食品安全[N];石家莊日報;2011年
9 南方日報記者 趙楊;公民道德日 拷問道德時[N];南方日報;2011年
10 南方日報評論員;道德市場化不是社會的深淵[N];南方日報;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錢國君;當代中國公民道德共識及其建構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13年
2 孫慶君;五四新文學代表作家的道德與審美書寫[D];東北師范大學;2015年
3 尹金鳳;大眾媒介偶像塑造的倫理問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4 邵南征;社會道德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5 王超;缺德的消解與超越之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6 孫慧玲;中國古代貞節(jié)觀新考辨[D];黑龍江大學;2011年
7 余京華;馬克思唯物史觀的道德維度及其當代觀照[D];安徽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田靜;公民道德的制度規(guī)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5年
2 彭巧云;論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道德建設的制度保障[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3 韋文榮;高科技與倫理道德協(xié)調發(fā)展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4 石冰;公眾道德焦慮及其緩解策略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5 孫惠英;道德根源論的歷史考察[D];蘇州大學;2009年
6 袁小明;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道德建設研究[D];東北大學;2006年
7 李苗;和諧道德及其當代建構[D];大連醫(yī)科大學;2007年
8 劉雅超;論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建設[D];沈陽師范大學;2012年
9 劉巍;“斯密問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下的道德建設[D];遼寧師范大學;2012年
10 許曉飛;“旁觀者”現(xiàn)象的道德闡釋[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98988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989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