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道德倫理論文 >

阿奎那友誼理論的新解讀——以仁愛為根基的友誼模式

發(fā)布時間:2020-03-29 01:53
【摘要】:"友誼"作為托馬斯·阿奎那德性倫理學的重要概念受到各國學者的關(guān)注。阿奎那既賦予友誼以神學仁愛(agape)的特質(zhì),也賦予友誼以哲學友愛(philia)的特質(zhì),現(xiàn)有的研究或是忽視其中某一類特質(zhì),或是無力處理兩者的關(guān)系,因而只能在兩個異質(zhì)的解讀路徑"哲學友誼觀"與基督教的"仁愛"之間徘徊,無力展示阿奎納友誼理論的革命性。筆者認為阿奎那的友誼理論既超越了哲學philia的傳統(tǒng),也超越了神學agape的傳統(tǒng),它揭示了友誼成其為友誼的關(guān)鍵——仁愛,也讓仁愛具有超越神學的哲學內(nèi)涵。在剖析"仁愛"內(nèi)涵的基礎(chǔ)上,本文主張以仁愛為根基詮釋阿奎那的"友誼",這是一種全新的友誼模式,它在根本上不同于以往的友誼觀念。通過探討新的友誼模式與世俗友誼的主要特質(zhì)之間的關(guān)系,本文嘗試解決阻礙仁愛成為友誼根基的難題,以此確立阿奎那"友誼"理論的獨特意涵。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娟;;麥金太爾美德倫理思想的文化傳統(tǒng)和生活實踐敘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2 成海鷹;;文學欣賞倫理芻議[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3 譚羚雁;婁成武;;社會轉(zhuǎn)型時期我國倫理道德體制的重構(gòu)[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4 萬俊人;;關(guān)于美德倫理學研究的幾個理論問題[J];道德與文明;2008年03期

5 胡娟;;就美德倫理的現(xiàn)代意義與萬俊人教授商榷——以麥金太爾美德倫理思想為中心[J];道德與文明;2010年01期

6 顧肅;;社群主義德性觀[J];道德與文明;2010年03期

7 梁衛(wèi)霞;;當代托馬斯·阿奎那德性倫理研究的視閾[J];道德與文明;2011年04期

8 謝禮圣;;麥金太爾倫理學思想中的歷史與道德真理[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9 胡娟;;從自我觀看現(xiàn)代性道德困境及其解決路徑——以麥金太爾道德哲學思想為學術(shù)資源的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10 楊述剛;;麥金太爾實踐概念的三大維度及其內(nèi)在理據(jù)[J];甘肅理論學刊;2009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秦越存;;現(xiàn)代性倫理危機與西方共同體主義的困境[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宮瑜;交往理性與道德共識[D];吉林大學;2011年

2 賀慶國;在歷史和歷史性之間[D];吉林大學;2011年

3 王偉忠;高校腐敗行為與廉政建設(shè)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4 王競晗;公民道德建設(shè)的德性倫理學基礎(chǔ)[D];復旦大學;2011年

5 葉祖淼;政治誠信論[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啟祥;藏區(qū)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李華忠;善的支撐[D];吉林大學;2012年

8 李娜;批判與追尋[D];吉林大學;2012年

9 張軍;人的發(fā)展的歷史形態(tài)及其當代意蘊[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10 劉國永;德性涌現(xiàn)與道德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艷紅;論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chǔ)[D];河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2 張倩倩;羅爾斯“正義穩(wěn)定性”問題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3 殷成強;社區(qū)文化生活與基層民主發(fā)展[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4 穆晶晶;20世紀中西精神漂泊主題文學比較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5 周春;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道德建設(shè)研究[D];南昌大學;2011年

6 孫必勝;政績觀視角下的中國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7 朱亞賓;網(wǎng)絡(luò)社會道德評價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8 李楊;德性:生存之道[D];黑龍江大學;2011年

9 張欣;從對話看宗教因素對巴赫金小說理論的影響[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劉曙輝;建構(gòu)普遍倫理的可能性[D];東南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素民;阿奎那自然法對神圣與世俗的有機共構(gòu)[J];教學與研究;2005年06期

2 濮榮健;;阿奎那的哲學和圣餐觀[J];世界宗教文化;2005年04期

3 徐_";;理智如何認識自身:阿奎那關(guān)于“自識”問題的思考[J];現(xiàn)代哲學;2008年02期

4 吳天岳;;阿奎那質(zhì)形論中的身體[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

5 金濤;阿奎那隨想[J];知識就是力量;1999年06期

6 劉素民;永遠的阿奎那(上)——中外托巴斯·阿奎那研究回顧與分析[J];哲學動態(tài);2003年08期

7 申建林;;論阿奎那宗教自然法的理論轉(zhuǎn)向及其現(xiàn)代意義[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8 劉素民;;阿奎那的自然法作為本性之律的人學內(nèi)蘊[J];哲學研究;2006年06期

9 段德智;;試論阿奎那的本質(zhì)特殊學說及其現(xiàn)時代意義[J];哲學動態(tài);2006年08期

10 段德智;趙敦華;;試論阿奎那特指質(zhì)料學說的變革性質(zhì)及其神哲學意義——兼論materia signata的中文翻譯[J];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8條

1 徐_";李思凡;;析阿奎那對“認可”與“許可”的區(qū)分[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六輯[C];2007年

2 桑靖宇;;阿奎那圣愛思想簡論[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六輯[C];2007年

3 徐_";;阿奎那對統(tǒng)一理智論的批判及其神哲學意義[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二輯[C];2005年

4 翟志宏;;阿奎那論“Sacred doctrine”的性質(zhì)——對《神學大全》的一種自然神學解讀[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五輯[C];2007年

5 于川;徐飛;史玉民;;阿奎那神學中的理性因子及其對科學的啟示[A];2012年全國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shè)暨科學技術(shù)學兩委聯(lián)合年會論文集[C];2012年

6 翟志宏;;理性證明與內(nèi)在體驗——走向上帝的阿奎那方式與克爾凱郭爾方式之比較[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二輯[C];2005年

7 陸揚;;阿拉伯影響和中世紀美學中的亞里士多德主義[A];東方叢刊(1996年第1輯 總第十五輯)[C];1996年

8 段德智;;試論經(jīng)院哲學的學院性質(zhì)及其學術(shù)地位[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六輯[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山東大學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 濮榮健;對阿奎那“五路”證明的反思[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翟志宏;走進神學中的理性[D];武漢大學;2005年

2 陳慶;法之存在、本質(zhì)及其概念構(gòu)造[D];吉林大學;2010年

3 張志慶;托馬斯·阿奎那美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饒紅玉;阿奎那“愛”的學說探析[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2 饒紅玉;阿奎那“愛”的學學探析[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3 鐘姍姍;托馬斯·阿奎那慈善觀之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年

4 肖建;論托馬斯·阿奎那的身體觀[D];成都體育學院;2011年

5 劉波;天國的世俗關(guān)懷[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奇冕;托馬斯·阿奎那《神學大全》自然法思想探究[D];清華大學;2012年

7 賈新;阿奎那與朱熹政治思想比較研究[D];湘潭大學;2013年

8 馮江;董仲舒與阿奎那神學政治思想之比較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3年

,

本文編號:260524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60524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dbd5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