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繭之初”:1978年前后中國農村與農民的生存狀態(tài)及地區(qū)差異
發(fā)布時間:2021-08-01 19:21
“1978年”在當代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意義非凡的年份。研究“1978年”同樣具有極大的歷史與現(xiàn)實意義。改革起步至今的30年間,無論是普通農民,還是歷史研究者,他們對于農村改革充滿了復雜的情結,既有對改革的崇敬,也有對改革的憂患;既有對改革的贊嘆,也有對改革的不滿。那么,該如何理解1978年前后的中國農村改革初期的農村與農民的生存狀態(tài)?這一命題實際上既簡單,亦復雜。所謂簡單,似乎我們只需要將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及心理因素統(tǒng)統(tǒng)考慮進來,就能夠對此作出較為全面的回答。所謂復雜,則是說政治、經濟、社會及心理的因素糾合在一起,彼此影響、相互關聯(lián),很難對這些因素的重要性進行排序。而且,這些因素發(fā)揮影響的過程并不是局限在特定的歷史時段內,其影響并不隨著歷史事件的終結而消逝。中國農村改革所取得的成就無疑是極其巨大的,農民由此而激發(fā)出來的熱情與力量迅速改變了農村長期貧困的局面。不可否認的是,盡管中國農村率先啟動了改革,但是農民并未成為改革的主要受益者。改革30年后,“三農”問題成了影響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根本性問題。有人將改革30年后的農村與農民的生存狀態(tài)歸結為“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農業(yè)真危險!痹谵r業(yè)集...
【文章來源】: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85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0.1 本文研究的內容及其意義
0.2 本文的方法論與邏輯結構
0.2.1 本文的方法論
0.2.2 本文的邏輯結構:基于比較層面的Q-A 模式
0.3 與選題相關的學術研究現(xiàn)狀
0.4 關于區(qū)域選擇及資料來源的說明
第1章 1978 年前后中國農村改革成因的歷史淵源
1.1 國家政治視域中的農村、農民與農業(yè)
1.1.1 國家工業(yè)化戰(zhàn)略中的“三農”地位
1.1.2 農民的特性及其土改后的表現(xiàn)
1.1.3 國家制度安排與農民曾經的變革實踐
1.2 1978 年前農村與農民的主體特征
1.2.1 農民“當家作主”后的利益追求及其結果
1.2.2 工業(yè)化進程中的農民及其貢獻
1.2.3 不需要政策的農村與農民的主體意識
1.3 國家與農村的“溝通”:改革是如何發(fā)動的?
1.3.1 內生還是外生:農村改革動力形成的歷史軌跡
1.3.2 從脫貧到致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與農民的生存要求
1.3.3 從“非法”到“合法”:黨與農民在政策上的博弈
1.3.4 從“哺育”到“反哺”:農村改革與工業(yè)化的關系及其特征
1.4 小結
第2章 1978 年前后中國農村與農民的生存狀態(tài)
2.1 政治運動過后的農村:內外部條件與農民心理
2.1.1 農村的外部環(huán)境:發(fā)展、停滯還是倒退
2.1.2 農村的內部狀況:經濟與社會的種種條件
2.1.3 改革之際的心理取向:迅速、猶豫還是固執(zhí)
2.2 “保守主義”的勇氣:變革環(huán)境中的農村與農民
2.2.1 這是誰的財產?農村產權觀念的重發(fā)
2.2.2 這是誰的地盤?農民進城的“冒險”之旅
2.2.3 這是誰家的房子?發(fā)家致富的示范效應
2.3 “繭”丟在了哪里:改革初期的遺留問題
2.3.1 逐漸消退的農民對土地欲望
2.3.2 由政策引發(fā)的新“富農”與“貧農”
2.3.3 擴大的城鄉(xiāng)差距與城鎮(zhèn)化背后的農村差距
2.4 小結
第3章 1978 年前后中國農村改革的局部化與差異性
3.1 自然環(huán)境、人口、土地與勞動生產率
3.1.1 溫州(永嘉)、安陽、廣元的地理、歷史與經濟概況
3.1.2 生態(tài)系統(tǒng)與傳統(tǒng)的生產、生活方式
3.1.3 人口密度、農業(yè)生產效率與耕地擁有量
3.2 改革意識的啟蒙與農民群體行為
3.2.1 農民的個體意識與從眾心理
3.2.2 傳統(tǒng)觀念與改革思想
3.2.3 商業(yè)傳統(tǒng)與市場經濟萌芽
3.3 改革進展的特征及其影響
3.3.1 工農業(yè)產品價格的“剪刀差”及其對農民的啟發(fā)
3.3.2 農村工業(yè)化與小城鎮(zhèn)的興起
3.3.3 國家主導型工業(yè)化與農村自主型工業(yè)化
3.4 小結
第4章 1978 年前后農村改革所引致的后果及其影響
4.1 農村的共同體性質及其現(xiàn)代化
4.1.1 傳統(tǒng)的農村共同體及其特征
4.1.2 1949 至1978 年前的中國農村的性質
4.1.3 商品化、工業(yè)化與農村社會結構的現(xiàn)代化
4.2 改革過程中的城市與農村的互動關系
4.2.1 農村改革初期的“城市支援農村”
4.2.2 城市沖擊與農村回應
4.2.3 不斷擴大的城鄉(xiāng)差距與依然對立的城鄉(xiāng)關系
4.3 農村改革模式的合理性及其誤解
4.3.1 “庭院經濟”模式與“茅舍工業(yè)”模式
4.3.2 溫州模式、蘇南模式與珠三角模式
4.4 小結
結論
參考資料
致謝
本文編號:3316103
【文章來源】: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85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0.1 本文研究的內容及其意義
0.2 本文的方法論與邏輯結構
0.2.1 本文的方法論
0.2.2 本文的邏輯結構:基于比較層面的Q-A 模式
0.3 與選題相關的學術研究現(xiàn)狀
0.4 關于區(qū)域選擇及資料來源的說明
第1章 1978 年前后中國農村改革成因的歷史淵源
1.1 國家政治視域中的農村、農民與農業(yè)
1.1.1 國家工業(yè)化戰(zhàn)略中的“三農”地位
1.1.2 農民的特性及其土改后的表現(xiàn)
1.1.3 國家制度安排與農民曾經的變革實踐
1.2 1978 年前農村與農民的主體特征
1.2.1 農民“當家作主”后的利益追求及其結果
1.2.2 工業(yè)化進程中的農民及其貢獻
1.2.3 不需要政策的農村與農民的主體意識
1.3 國家與農村的“溝通”:改革是如何發(fā)動的?
1.3.1 內生還是外生:農村改革動力形成的歷史軌跡
1.3.2 從脫貧到致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與農民的生存要求
1.3.3 從“非法”到“合法”:黨與農民在政策上的博弈
1.3.4 從“哺育”到“反哺”:農村改革與工業(yè)化的關系及其特征
1.4 小結
第2章 1978 年前后中國農村與農民的生存狀態(tài)
2.1 政治運動過后的農村:內外部條件與農民心理
2.1.1 農村的外部環(huán)境:發(fā)展、停滯還是倒退
2.1.2 農村的內部狀況:經濟與社會的種種條件
2.1.3 改革之際的心理取向:迅速、猶豫還是固執(zhí)
2.2 “保守主義”的勇氣:變革環(huán)境中的農村與農民
2.2.1 這是誰的財產?農村產權觀念的重發(fā)
2.2.2 這是誰的地盤?農民進城的“冒險”之旅
2.2.3 這是誰家的房子?發(fā)家致富的示范效應
2.3 “繭”丟在了哪里:改革初期的遺留問題
2.3.1 逐漸消退的農民對土地欲望
2.3.2 由政策引發(fā)的新“富農”與“貧農”
2.3.3 擴大的城鄉(xiāng)差距與城鎮(zhèn)化背后的農村差距
2.4 小結
第3章 1978 年前后中國農村改革的局部化與差異性
3.1 自然環(huán)境、人口、土地與勞動生產率
3.1.1 溫州(永嘉)、安陽、廣元的地理、歷史與經濟概況
3.1.2 生態(tài)系統(tǒng)與傳統(tǒng)的生產、生活方式
3.1.3 人口密度、農業(yè)生產效率與耕地擁有量
3.2 改革意識的啟蒙與農民群體行為
3.2.1 農民的個體意識與從眾心理
3.2.2 傳統(tǒng)觀念與改革思想
3.2.3 商業(yè)傳統(tǒng)與市場經濟萌芽
3.3 改革進展的特征及其影響
3.3.1 工農業(yè)產品價格的“剪刀差”及其對農民的啟發(fā)
3.3.2 農村工業(yè)化與小城鎮(zhèn)的興起
3.3.3 國家主導型工業(yè)化與農村自主型工業(yè)化
3.4 小結
第4章 1978 年前后農村改革所引致的后果及其影響
4.1 農村的共同體性質及其現(xiàn)代化
4.1.1 傳統(tǒng)的農村共同體及其特征
4.1.2 1949 至1978 年前的中國農村的性質
4.1.3 商品化、工業(yè)化與農村社會結構的現(xiàn)代化
4.2 改革過程中的城市與農村的互動關系
4.2.1 農村改革初期的“城市支援農村”
4.2.2 城市沖擊與農村回應
4.2.3 不斷擴大的城鄉(xiāng)差距與依然對立的城鄉(xiāng)關系
4.3 農村改革模式的合理性及其誤解
4.3.1 “庭院經濟”模式與“茅舍工業(yè)”模式
4.3.2 溫州模式、蘇南模式與珠三角模式
4.4 小結
結論
參考資料
致謝
本文編號:331610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dllw/331610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