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人民日報》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的作用及其現(xiàn)實啟示
[Abstract]:Newspaper is an important mass media in modern society, because of its rich content, timely information, wide coverage, large circulation, repeatable reading and so on, it deeply affects people's theoretical choice and value orientation. In the era of media amalgamation, Chinese and foreign newspapers continue to exert strong influen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en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People's Daily", as the main ideological position, published theoretical articles, selected works and carried out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with a high degree of theoretical consciousness and self-confidence, effectively promoting Marxism-Leninism. The propaganda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o Zedong's thought provide a new spiritual foundation for the new society, successfully realize the reconstruction of social belief, and accumulate rich experience: that is, theoretical propaganda should insist on the combination of social needs and audience's reality; Propaganda theory combines with creating atmosphere; positive propaganda, theoretical contention and ideological criticism; theoretical profundity and language popularity. These experiences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oretical propaganda and innovation of Marxism populariz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edia integration.
【作者單位】: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項目“當代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接受狀況及規(guī)律研究”(項目編號:12YJA710044) 遼寧省社科規(guī)劃基金“高校學習型、服務型、創(chuàng)新型機關(guān)黨組織建設績效評估體系研究”(項目編號:L14BDJ004) 遼寧省高校黨建研究重點課題“大學生黨員全媒體思想引領平臺的構(gòu)建與實踐”(項目編號:GXDJ2014-C022)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261.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吳志軍;;一九五一年:建黨30周年“文本紀念”活動的歷史回顧與反思——以對中共黨史的宣傳為敘述中心[J];黨史研究與教學;2008年03期
2 呂治國;;略論新媒體環(huán)境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年09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富文;張磊;;試論劉少奇的黨性修養(yǎng)思想[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2 王浩斌;;中國共產(chǎn)黨黨內(nèi)和諧文化建設的基本歷程[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3 沈素珍;毛澤東對黨的宗旨的貢獻——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4 趙志泉;企業(yè)聯(lián)盟、企業(yè)集團與“共謀壟斷”的邊界[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5 朱寒冬;;陳獨秀、青年毛澤東文化政治思想之比較[J];安徽史學;1993年01期
6 李振印;;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途徑和特征[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7 張亞;;執(zhí)政條件下黨群關(guān)系的內(nèi)在本質(zhì)[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8 王浩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聯(lián)動型動力機制的概念詮釋[J];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9 朱瑞海;曹賢姿;;試析毛澤東的社會主義觀及其現(xiàn)實意義[J];安康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10 陳答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視閾中的抗日戰(zhàn)爭[J];安康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航;;審讀是編輯出版的核心[A];中國編輯研究(2007)[C];2007年
2 羅平;;略論新四軍的鐵軍精神[A];鐵軍精神研究——新四軍成立70周年紀念文集[C];2007年
3 吳克輝;鄧小丹;;中共八大對執(zhí)政理念的探索[A];毛澤東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探索:第六屆國史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張金才;;中共八大的正確路線是怎樣探索出來的?[A];毛澤東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探索:第六屆國史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童廣俊;;建國初期劉少奇社會主義經(jīng)濟思想初探[A];河北省首屆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專輯[C];2007年
6 曹泳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黨的創(chuàng)新成果的馬克思主義化[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7年
7 梁中堂;;毛澤東人口思想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8年
8 張遠新;;論抗日戰(zhàn)爭時期劉少奇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與貢獻[A];上海社會科學院第三屆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06年
9 張靜;侯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經(jīng)驗的思考[A];上海社會科學院第三屆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06年
10 劉貴田;;必須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重溫劉少奇民眾理論的核心內(nèi)容[A];中國現(xiàn)代社會民眾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秀玲;人民政協(xié)協(xié)商民主研究[D];吉林大學;201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曉晶;中國特色多黨合作制度理論與實踐發(fā)展探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陳博;新時期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優(yōu)良傳統(tǒng)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3 肖彬;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中的黨群關(guān)系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4 萬波;科學發(fā)展的道德思考[D];湘潭大學;2010年
5 沈賦涵;論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內(nèi)在張力[D];湘潭大學;2010年
6 李愛紅;中國共產(chǎn)黨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比較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7 楊柳青;當代中國青年知識分子成才要素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0年
8 孫麗穎;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共征購土地政策探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賈慧;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及其當代啟示[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10 余勁,
本文編號:218514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2185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