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性之前的交往:阿倫特思想的另一個側影
本文選題:阿倫特 切入點:現代性 出處:《中國圖書評論》2015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正人的境況,[美]漢娜·阿倫特,王寅麗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在一個降神會上,許多人圍桌而坐,突然,由于突然降臨的某種魔法,他們看到他們中間的桌子消失不見了,以致相對而坐的兩個人不僅無法隔開,而且也完全沒有什么有形的東西能把他們聯(lián)系起來。這是《人的境況》一書假想的詭異情形。阿倫特(Hannah Arendt)借此表達了一個隱喻,意在說明:圍桌而坐的人和沒有桌子的人,具有截然不同的
[Abstract]:Hanna Arendt, translated by Wang Yinl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in 2009, many people sat around the table at a defiant meeting. Suddenly, as a result of some kind of magic that suddenly came, they saw that the table among them had disappeared and disappeared. So that the two people sitting in opposite positions are not only unable to separate themselves from each other, but there is nothing tangible to connect them. This is a bizarre scenario in the book "the situation of Man." Hannah Arendt expresses a metaphor. It is intended to show that the person who sits around the table and the person who does not have the table has a very different kind of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分類號】:G23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宏剛;;淺析阿倫特的宣傳觀[J];國際新聞界;2012年11期
2 張淳;陶東風;;阿倫特、卡夫卡與極權主義統(tǒng)治的元素[J];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01期
3 王曉漁;;漢娜·阿倫特,此時此刻[J];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01期
4 汪海;;站在“行動”的立場上——讀阿倫特《人的條件》[J];中國圖書評論;2010年03期
5 陳春文;;阿倫特:20世紀的燦爛女性[J];全國新書目;2010年17期
6 陶東風;陳國戰(zhàn);;關于阿倫特著作翻譯的一些問題[J];中國圖書評論;2013年06期
7 康慨;;如果漢娜·阿倫特還活著[J];中國新聞周刊;2009年04期
8 陶東風;;《極權主義的起源》中譯本指謬[J];中國圖書評論;2009年10期
9 ;書與人[J];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29期
10 孫傳釗;;“新”在何處?[J];中國圖書評論;2008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高繼海;;“不止是愛情:從阿倫特與海德格爾的書信看二人的關系”[A];第十七屆中外傳記文學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2 白剛;;哲學的政治實現與政治的哲學實現——馬克思和阿倫特政治哲學的不同路徑[A];“西方政治哲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偉(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阿倫特為什么重要?[N];中國圖書商報;2009年
2 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 蔡青竹;阿倫特沒有真正理解馬克思的勞動概念[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3 ;漢娜·阿倫特:思想深處的美麗燭光[N];社會科學報;2003年
4 陳偉;政治思想家阿倫特的當下意義[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5 范素;阿倫特深處的矛盾和文本沖突[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6 思郁;阿倫特論馬克思[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7 肖自強邋(本報書評人);阿倫特與馬克思的路徑疊影[N];中華讀書報;2007年
8 記者 王胡;法國漢學家弗朗索瓦·于連獲阿倫特獎[N];中華讀書報;2010年
9 徐申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杜;理解政治生活:阿倫特與亞里士多德“自足”思想的分歧[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10 劉擎 張念;見解和真相之間,,有時存在著一個裂縫[N];文匯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琳;阿倫特勞動理論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2年
2 王寅麗;在哲學與政治之間:漢娜·阿倫特政治哲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3 陳聯(lián)營;漢娜·阿倫特政治思想中的判斷問題[D];復旦大學;2007年
4 馬吉芬;阿倫特公共領域的世界性問題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5 朱亞男;漢娜·阿倫特的公共領域理論研究[D];遼寧大學;2013年
6 馬成慧;阿倫特行動思想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4年
7 樂小軍;政治惡與現代倫理的困境[D];復旦大學;2008年
8 李新安;阿倫特公民政治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9 李娟;同情與政治:阿倫特的政治存在論[D];吉林大學;2014年
10 劉穎;公共領域的三重批判[D];東北師范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中海;阿倫特公民思想研究[D];揚州大學;2010年
2 曲小琳;阿倫特論反猶主義[D];山東大學;2012年
3 聶彥;論阿倫特《極權主義的起源》中之“極權因素”[D];溫州大學;2013年
4 李夢瑩;公共領域視閾下的阿倫特公民思想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3年
5 康曉薇;馬克思勞動觀與漢娜·阿倫特勞動觀之比較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5年
6 欒志鋒;漢娜·阿倫特行動范疇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5年
7 聶陽;論阿倫特對馬克思勞動論題的解讀和批評[D];東北師范大學;2015年
8 張力元;馬克思與阿倫特“勞動”概念比較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9 安鑫宇;論阿倫特的公共領域理論[D];河北大學;2015年
10 劉如霞;回到“行動”本身—阿倫特行動理論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64392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chubanfaxing/1643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