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宣書刊翻譯及傳播史料研究(1949-1976)
本文關鍵詞: 外宣書刊翻譯 意識形態(tài) 贊助人 傳播與接受 出處:《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博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學界認為,建國十七年我國外宣書刊翻譯工作剛剛起步,而文革時期整個中國譯壇則是“扭曲的”,甚至是“一片空白”,因此這兩個時期的外宣書刊翻譯研究被認為是沒有價值的,未能引起學界的普遍重視。迄今為止,這一時期的外宣書刊翻譯研究出現(xiàn)了“重文學翻譯、輕非文學翻譯”的現(xiàn)象,相關研究不夠深入、缺乏系統(tǒng)性,甚至出現(xiàn)了偏頗和失誤。本文借用多元系統(tǒng)理論和翻譯規(guī)范理論,對1949年至1976年間中國外宣書刊翻譯活動進行了全面的考察,旨在總結外宣書刊翻譯的經驗教訓,為我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提供理論支撐和策略建議。 外宣書刊的“人本”研究對理解外宣書刊翻譯活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翻譯過程中“人”的因素的研究,可以了解贊助人、譯者和編輯等在外宣書刊翻譯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可以增進對外宣書刊翻譯過程的了解。1949年至1976年,我國外宣書刊翻譯中的“贊助人”包括少數(shù)掌握國家權力的個人、國家核心機構以及出版機構。該時期中國政治環(huán)境復雜,外宣書刊翻譯活動的贊助人是不斷變化的,是由相互間具有明顯等級關系的多個“實體”構成的。按照他們(它們)對外宣書刊翻譯活動影響的大小及影響的直接性,可以將贊助人分為不同的等級。他們(它們)在外宣書刊翻譯過程中分別扮演著決策、傳達決策和按決策組織翻譯活動的角色。贊助人是翻譯活動的指導和組織者,他們的職責涉及翻譯活動的方方面面,如人事制度、譯者培養(yǎng)、翻譯出版和機構設置等等。贊助人還會對翻譯選題計劃、翻譯選材范圍和翻譯策略等方面對外宣書刊翻譯活動產生影響。贊助人會在意識形態(tài)和經濟上對譯者形成制約。贊助人首先會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對譯者進行制約,制約方式主要有發(fā)動政治運動、任命職務或準予入黨等。其次是從經濟上對譯者進行控制。外宣書刊翻譯活動中存在著“編譯合作”制度,,但總的來說,編輯的地位高于譯者,在建國“十七年”間情況尤其如此。外宣書刊翻譯活動存在著“編譯分家”現(xiàn)象:出版社的中文編輯主要負責選稿及編輯加工,而譯者則只負責翻譯。這樣做是為了保證譯文的政治正確性,但是卻將翻譯活動降格為“純技術性活動”,譯者的主體性得不到充分的發(fā)揮。 外宣書刊翻譯政策及翻譯制度受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的影響,會隨著國內政治局勢和國際形勢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其中,外宣書刊編輯方針是外宣書刊翻譯的指導性原則。外宣書刊對外傳播的主要任務是傳播毛澤東思想,能體現(xiàn)毛澤東思想的圖書,尤其是政治類圖書,成了編輯方針的一條主線。但是編輯方針是變化的,文學書刊編輯方針尤其如此。“信、達、雅”的外宣書刊翻譯標準一方面受譯界翻譯觀的影響,一方面也是意識形態(tài)的產物!靶、達、雅”標準具有局限性,并不能適用于所有類型文本的翻譯。文本類型意識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信、達、雅”翻譯標準的局限性。外宣書刊翻譯制度主要有“中文定稿”和“編譯合作”制度。1949年至1976年是強調稿件“政治性”的年代,“中文定稿”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政治性錯誤”,有助于贊助人對譯本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具有其合理性。但是,因為中文編輯對國外受眾了解程度不足,加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原文本亦步亦趨,必然會對譯介效果產生負面影響。“編譯合作”制度是一種對翻譯過程進行規(guī)范的制度。它要求編輯和譯者密切合作,選擇適宜對外宣傳的中文作品,對中文作品不適宜對外宣傳的地方進行改寫,這樣就保證了譯介效果。而當時的翻譯著作權制度也打上了意識形態(tài)的烙印:我國對不同意識形態(tài)的國家采取了略有不同的翻譯著作權處理方法。 外宣書刊翻譯活動的贊助人牢牢地掌控著外宣書刊的翻譯選材,力圖使所選擇的文本符合當時的主流政治意識形態(tài)。譯者想要獲得譯介資格,必須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品質。革命領袖和國家領導人是譯介的重中之重,這是因為我國這一時期外宣書刊譯介的主要目的是向世界輸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的革命及建設經驗。無產階級身份和態(tài)度也有助于作家獲得譯介的資格。如果一位作家既非革命領袖和國家領導人,也不具有無產階級身份和態(tài)度,要想獲得譯介資格,他就必須具有革命和批判的精神,必須是進步的。翻譯作品的選擇也為贊助人、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所左右。一般來說,所選擇的作品應當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反映毛澤東思想,應當是對舊社會的黑暗進行揭露和批判、對革命和新中國建設以及勞動人民進行歌頌的,應當是能夠配合國家內政外交的。當然,翻譯選材標準并非是永恒不變的,它會隨著詩學和主流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不同時期的翻譯選材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隨著主流意識形形態(tài)和文藝理念的變化,有些作家和作品會喪失譯介資格,而有些作家和作品的譯介資格得以保留或鞏固,有些作家和作品則會進入譯介的視野。 在整個書刊外宣活動中,外宣書刊在國外的傳播與接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傳播與接受的情況直接關系到對外宣傳的效果。一般來說,如果所譯介的作品符合譯語國家意識形態(tài)和讀者的期待,它就會受到讀者的歡迎,譯介的效果就相對較好。反之,譯介的效果就差。這一時期,我國外宣書刊在發(fā)行與傳播對象、發(fā)行與傳播渠道以及發(fā)行方式等方面有著鮮明的特色。外宣書刊在國外的發(fā)行與傳播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影響,其中有些因素是可控的,如翻譯選材、編譯質量和發(fā)行網建設等因素。而有些因素是很難控制的或者是不可控的,如國內形勢和國際局勢等。在外宣書刊譯介、發(fā)行和傳播過程中,應當盡可能利用可控因素,并盡可能將不可控因素帶來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點。 總之,外宣書刊翻譯活動受贊助人、意識形態(tài)、詩學及翻譯規(guī)范的制約,并受編輯與譯者、翻譯政策與制度、讀者期待以及發(fā)行渠道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環(huán)環(huán)相扣、相互影響?梢哉f,外宣書刊的傳播效果不僅與翻譯質量有關。今天我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應當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要注重譯者的培養(yǎng)、文本的選擇、翻譯質量的控制,也要注重外宣書刊在國外的實際傳播與接受。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H059;G239.2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季進;;我譯故我在——葛浩文訪談錄[J];當代作家評論;2009年06期
2 郭林祥;;為中國文學走向世界架起橋梁[J];對外大傳播;1996年03期
3 愛潑斯坦;沈蘇儒;;周恩來總理和對外書刊出版(下)[J];對外大傳播;1998年03期
4 愛潑斯坦;林戊蓀;沈蘇儒;;呼吁重視對外宣傳中的外語工作[J];對外大傳播;2000年07期
5 黃友義;;把好編輯和翻譯兩道關 不斷提高外宣品的質量(二)[J];對外大傳播;2000年Z1期
6 徐慎貴;;《中國文學》對外傳播的歷史貢獻[J];對外大傳播;2007年08期
7 申宏磊;于淼;崔斌箴;沈曉雷;;對外宣傳工作應改革開放而生——專訪新時期外宣事業(yè)的開拓者朱穆之[J];對外傳播;2008年11期
8 郭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對外傳播媒體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趨勢[J];對外傳播;2008年11期
9 艾那·唐根;郭輝;;西方對中國有許多疑慮和誤解[J];對外傳播;2008年11期
10 林文藝;;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文學》(英文版)作品選譯策略[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1年04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葛浩文 美國圣母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教授;王文華/譯,國際關系學院教授;[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耿強 上海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3 苑愛玲 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4 美國圣母大學教授,著名漢學家、翻譯家 葛浩文(Howard Goldbiatt);[N];中國文化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正;翻譯中的合作模式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羅丹丹;《毛澤東選集》(1-5卷)習語漢英翻譯研究[D];廣西大學;2003年
2 于江霞;《毛澤東選集》英譯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51238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chubanfaxing/1512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