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寄流寓”與唐都城工程建筑業(yè)研究之一
本文選題:唐 切入點:長安 出處:《中國經濟史研究》2016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人口向大城市,主要是都城的流動與集中,是唐宋城市發(fā)展變化的主要特征。以都城為代表的大城市在膨脹過程中出現(xiàn)兩種趨勢:一是大量的流散勞動力涌向生存機會更多的都城等大城市;二是隨著經濟發(fā)展和社會財富向京城的積聚,皇家、官府、私人的建筑需求也隨之膨脹。雙向需求促進了以都城長安、洛陽為代表的大都市方興未艾的建筑業(yè),促進了建筑業(yè)市場的培育和成長。本文將從唐朝長安、洛陽因其都城性質所帶來的官私建筑業(yè)對勞動力的巨大需求出發(fā),探討在"變征役為雇召之目"趨勢下,建筑業(yè)所需勞動力的來源及其構成的變化,以期進一步考察京城大量存在的"浮寄流寓"(以流動人口為主)人口與城市社會經濟發(fā)展之間的互動關系。
[Abstract]:The flow and concentration of population to large cities, mainly capital cities, It i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e citie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re are two kinds of trends in the expansion process of the big cities, which are represented by the capital cities: first, a large number of scattered labor force flock to the big cities such as the capital cities with more chances of survival; Second, with the accumul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wealth to the capital, the building demand for the royal, government, and private sectors has also expanded. The two-way demand has promoted the boomi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s represented by the capital, Changan and Luoyang. It promotes the cultivation and growth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market.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trend of "changing the conscription and conscription for the purpose of hiring", starting from the huge demand for the labor force of the government and private construction industry brought by the nature of the capital city of Changan and Luoyang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sourc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labor force needed by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唐五代宋初城市社會中下階層研究”(批準號:10BZS057)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項目“筆記小說與隋唐五代城市研究”(批準號:SKZZY2014035)階段性成果之一
【分類號】:F42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葉凌;入世——中國建筑業(yè)幾多歡喜幾多愁[J];中國建設信息;2001年34期
2 朱菲娜;中國建筑業(yè)奧運商機誰來采[J];中國工商;2002年07期
3 ;中國如何面對建筑業(yè)快速變化[J];鋼結構;2005年04期
4 袁士海,繆華昌;江蘇建筑業(yè)進入構建建筑強省的新階段[J];建筑;2005年03期
5 袁士海,繆華昌;江蘇建筑業(yè)進入構建建筑強省的新階段[J];建筑經濟;2005年04期
6 吳建奇;張順冬;張向陽;;淺談建筑業(yè)如何實施國際化發(fā)展策略[J];管理觀察;2008年10期
7 趙煒;;“雙重特殊性”下的中國建筑業(yè)農民工——對于建筑業(yè)勞動過程的分析[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2年05期
8 張啟楣;立足大產業(yè) 理清新思路 積極推進我省建筑業(yè)持續(xù)快速健康發(fā)展——張啟楣同志在浙江省建筑業(yè)在滬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J];浙江建筑;1996年02期
9 朱劍紅;建筑業(yè)該算算賬了[J];人民論壇;1999年02期
10 李文堅;建筑業(yè)市場展望與對策[J];中外建筑;200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易明;;北京建筑業(yè)市場分析[A];中國工程機械行業(yè)第四屆信息發(fā)布會專輯[C];2001年
2 司增綽;徐康寧;;“民工荒”背景下建筑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制約因素分析[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中)[C];2007年
3 周茂剛;孫艷萍;;十年年會看發(fā)展[A];第十屆建設行業(yè)企業(yè)信息化應用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陶向武 徐志;提升建筑業(yè)稅收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N];江蘇經濟報;2007年
2 王泳;西部開發(fā)應嚴防建筑業(yè)市場的腐敗[N];人民政協(xié)報;2001年
3 記者 孫賢程;期待“中國建筑業(yè)現(xiàn)象”[N];建筑時報;2002年
4 ;建筑業(yè)的快速變化與出路[N];建筑時報;2005年
5 扈建時;中國如何面對國際建筑業(yè)快速變化[N];中華建筑報;2005年
6 特約記者 李育軍;“全面提升河南建筑業(yè)內在質量和效益”[N];中華建筑報;2006年
7 鄭春波邋通訊員 丁呂明;香港綺華漆業(yè)進軍武漢建筑業(yè)市場[N];中國建設報;2008年
8 記者 施曉義;做好建筑業(yè)“走出去”文章[N];浙江日報;2010年
9 通訊員 張寶;彌渡縣建筑業(yè)快速健康發(fā)展[N];大理日報(漢);2010年
10 時修艷;加快發(fā)展 推進建筑業(yè)再上新臺階[N];江蘇經濟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賈洪;我國建筑業(yè)市場結構及其優(yōu)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丁榮;中國建筑業(yè)的產業(yè)關聯(lián)效應研究[D];長安大學;2015年
2 楊艷;建筑業(yè)農民工工作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研究[D];重慶大學;2015年
3 李夏;基于產業(yè)關聯(lián)理論的我國建筑業(yè)投入產出分析[D];山東建筑大學;2012年
4 方浩霖;建筑業(yè)信用問題及信用體系的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年
5 曲敏;建筑業(yè)采購中基于最優(yōu)價值的供應商甄選研究[D];同濟大學;2007年
6 王海龍;呼和浩特市建筑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59054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qiyeguanlilunwen/1590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