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爾蓋盆地起沙風風況與輸沙勢特征
發(fā)布時間:2021-04-08 03:26
采用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tài)環(huán)境資源研究院若爾蓋高原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研究站實測的風速、風向數據(每小時記錄),對若爾蓋盆地起沙風風況與輸沙勢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若爾蓋盆地年平均風速為2.59 m·s-1,春季平均風速3.14 m·s-1,夏季、秋季、冬季的風速較小且相差不大,平均風速分別為2.45、2.24、2.53 m·s-1。起沙風占全年風速記錄的8.75%,主要來自WNW、NE和NNE方向,分別占起沙風的26.23%、16.70%和15.27%。若爾蓋盆地的年輸沙勢為66.44 VU,屬于低風能環(huán)境(≤200 VU);年合成輸沙勢為36.22 VU,合成方向為155°(SSE);年輸沙勢的方向變率指數(RDP/DP)為0.55,屬于中變率(0.3~0.8);從方向上來看,年輸沙勢主要來自于WNW,占年輸沙勢的37.36%;其次為ENE,占16.08%。該地區(qū)的輸沙勢還存在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特征:春季輸沙勢最大,為31.58 VU,占年輸沙勢的47.54%;其次是冬季,輸沙勢為19.91 VU,占全年的29.96%。春季和冬季合...
【文章來源】:中國沙漠. 2020,40(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5 頁
【部分圖文】:
若爾蓋盆地區(qū)位圖
根據輸沙勢(DP)的大小,Fryberger[17]將風能環(huán)境分為低能(<200 VU)、中能(200~400 VU)和高能(>400 VU)環(huán)境。若爾蓋盆地的年輸沙勢為66.44VU,屬于低風能環(huán)境(<200 VU);年合成輸沙勢為36.22 VU,合成方向為155°(SSE);年起沙風主要來自于WNW,該方向的輸沙勢占年輸沙勢的37.36%;其次為ENE,占16.08%。Fryberger[17]還提出起沙風方向變率指數的概念,即合成輸沙勢與輸沙勢的比值(RDP/DP),用于反映一個地區(qū)的風向組合特征。當變率指數<0.3時,為高變率,一般對應復雜風況;當比率為0.3~0.8時,為中變率,一般對應鈍雙峰或銳雙峰風況;當比率>0.8時,為低變率,風向較為單一,一般對應窄單峰或寬單峰風況。若爾蓋盆地年輸沙勢的方向變率指數(RDP/DP)為0.55,屬于中變率(0.3~0.8)。
若爾蓋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東部,是黃河源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圖2)。若爾蓋盆地是在青藏高原抬升過程中形成的一個斷陷盆地,形成于新生代晚期[15]。該盆地東抵岷山,西臨阿尼瑪卿山,北起尕海湖,南抵邛崍山,地理坐標為32°17′46″—34°7′27″N、101°30′16″—103°22′3″E。若爾蓋盆地面積為19 400 km2,海拔在3 500 m左右。地貌類型以寬谷、緩丘為主,由于地面平坦低洼,水流不暢,形成大面積濕地。高原丘陵草甸面積廣闊,黃河及其支流河谷平坦,谷地開闊,牛軛湖星羅棋布。盆地內除黃河以外,較大的河流主要有黑河、白河和賈曲,他們都發(fā)源于若爾蓋盆地的南部,自南向北流淌并最終匯入黃河(圖2)。若爾蓋盆地屬于高原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0.6~1.1℃,極端最高溫度24.6℃,極端最低溫度-33.7℃。由于氣溫較低,該地區(qū)為植被生產力低值區(qū)。該區(qū)植被類型主要有沼澤植被、草甸植被、灌叢植被、寒漠植被以及少量的森林植被。年日照時數2 573 h,全年降水654~780 mm,降水主要發(fā)生在5—9月,占年降水量的70%以上,呈現出雨熱同季的氣候特征。年蒸發(fā)量1 100~1 273 mm,相對濕度70%左右。季風主要為東北、西南風,平均風速2.4 m·s-1,最大風速可達40 m·s-1,大風日數200 d左右,最大凍土深度74 cm。氣候特征體現為四季不分明,春季氣溫回升緩慢,倒春寒頻繁,解凍期長。該地區(qū)以放牧為主要經濟活動。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若爾蓋盆地還是一片廣袤的原始沼澤區(qū)[16]。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高寒草地沙化過程的氣候因子分析[J]. 張余,張克存,孟憲紅,安志山. 高原氣象. 2019(01)
[2]通天河七渡口風沙環(huán)境特征及沙害防治[J]. 王濤,謝勝波,屈建軍,韓慶杰. 中國沙漠. 2019(02)
[3]Characteristics of daily extreme wind gust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China[J]. YAO Zhengyi,LI Xiaoying,XIAO Jianhua.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8(05)
[4]青藏高原紅梁河風沙動力環(huán)境特征[J]. 謝勝波,喻文波,屈建軍,龐營軍. 中國沙漠. 2018(02)
[5]青海共和盆地風況及風沙地貌[J]. 陳宗顏,董治寶,汪青春. 中國沙漠. 2018(03)
[6]青藏鐵路格拉段風動力環(huán)境及其對鐵路沙害的影響[J]. 蔡迪文,張克存,安志山,郭紫晨. 中國沙漠. 2017(01)
[7]柴達木盆地風沙地貌區(qū)風況特征[J]. 鮑鋒,董治寶,張正偲. 中國沙漠. 2015(03)
[8]青藏鐵路錯那湖段風沙活動強度特征分析[J]. 殷代英,屈建軍,韓慶杰,李毅,安志山,李建國,譚立海. 中國沙漠. 2013(01)
[9]近30年青藏高原中東部大氣熱源變化趨勢:觀測與再分析資料對比[J]. 王美蓉,周順武,段安民. 科學通報. 2012(Z1)
[10]近30a來若爾蓋盆地沙漠化時空演變過程及成因分析[J]. 胡光印,董治寶,魏振海,逯軍峰,顏長珍. 地球科學進展. 2009(08)
本文編號:3124759
【文章來源】:中國沙漠. 2020,40(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5 頁
【部分圖文】:
若爾蓋盆地區(qū)位圖
根據輸沙勢(DP)的大小,Fryberger[17]將風能環(huán)境分為低能(<200 VU)、中能(200~400 VU)和高能(>400 VU)環(huán)境。若爾蓋盆地的年輸沙勢為66.44VU,屬于低風能環(huán)境(<200 VU);年合成輸沙勢為36.22 VU,合成方向為155°(SSE);年起沙風主要來自于WNW,該方向的輸沙勢占年輸沙勢的37.36%;其次為ENE,占16.08%。Fryberger[17]還提出起沙風方向變率指數的概念,即合成輸沙勢與輸沙勢的比值(RDP/DP),用于反映一個地區(qū)的風向組合特征。當變率指數<0.3時,為高變率,一般對應復雜風況;當比率為0.3~0.8時,為中變率,一般對應鈍雙峰或銳雙峰風況;當比率>0.8時,為低變率,風向較為單一,一般對應窄單峰或寬單峰風況。若爾蓋盆地年輸沙勢的方向變率指數(RDP/DP)為0.55,屬于中變率(0.3~0.8)。
若爾蓋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東部,是黃河源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圖2)。若爾蓋盆地是在青藏高原抬升過程中形成的一個斷陷盆地,形成于新生代晚期[15]。該盆地東抵岷山,西臨阿尼瑪卿山,北起尕海湖,南抵邛崍山,地理坐標為32°17′46″—34°7′27″N、101°30′16″—103°22′3″E。若爾蓋盆地面積為19 400 km2,海拔在3 500 m左右。地貌類型以寬谷、緩丘為主,由于地面平坦低洼,水流不暢,形成大面積濕地。高原丘陵草甸面積廣闊,黃河及其支流河谷平坦,谷地開闊,牛軛湖星羅棋布。盆地內除黃河以外,較大的河流主要有黑河、白河和賈曲,他們都發(fā)源于若爾蓋盆地的南部,自南向北流淌并最終匯入黃河(圖2)。若爾蓋盆地屬于高原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0.6~1.1℃,極端最高溫度24.6℃,極端最低溫度-33.7℃。由于氣溫較低,該地區(qū)為植被生產力低值區(qū)。該區(qū)植被類型主要有沼澤植被、草甸植被、灌叢植被、寒漠植被以及少量的森林植被。年日照時數2 573 h,全年降水654~780 mm,降水主要發(fā)生在5—9月,占年降水量的70%以上,呈現出雨熱同季的氣候特征。年蒸發(fā)量1 100~1 273 mm,相對濕度70%左右。季風主要為東北、西南風,平均風速2.4 m·s-1,最大風速可達40 m·s-1,大風日數200 d左右,最大凍土深度74 cm。氣候特征體現為四季不分明,春季氣溫回升緩慢,倒春寒頻繁,解凍期長。該地區(qū)以放牧為主要經濟活動。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若爾蓋盆地還是一片廣袤的原始沼澤區(qū)[16]。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高寒草地沙化過程的氣候因子分析[J]. 張余,張克存,孟憲紅,安志山. 高原氣象. 2019(01)
[2]通天河七渡口風沙環(huán)境特征及沙害防治[J]. 王濤,謝勝波,屈建軍,韓慶杰. 中國沙漠. 2019(02)
[3]Characteristics of daily extreme wind gust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China[J]. YAO Zhengyi,LI Xiaoying,XIAO Jianhua.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8(05)
[4]青藏高原紅梁河風沙動力環(huán)境特征[J]. 謝勝波,喻文波,屈建軍,龐營軍. 中國沙漠. 2018(02)
[5]青海共和盆地風況及風沙地貌[J]. 陳宗顏,董治寶,汪青春. 中國沙漠. 2018(03)
[6]青藏鐵路格拉段風動力環(huán)境及其對鐵路沙害的影響[J]. 蔡迪文,張克存,安志山,郭紫晨. 中國沙漠. 2017(01)
[7]柴達木盆地風沙地貌區(qū)風況特征[J]. 鮑鋒,董治寶,張正偲. 中國沙漠. 2015(03)
[8]青藏鐵路錯那湖段風沙活動強度特征分析[J]. 殷代英,屈建軍,韓慶杰,李毅,安志山,李建國,譚立海. 中國沙漠. 2013(01)
[9]近30年青藏高原中東部大氣熱源變化趨勢:觀測與再分析資料對比[J]. 王美蓉,周順武,段安民. 科學通報. 2012(Z1)
[10]近30a來若爾蓋盆地沙漠化時空演變過程及成因分析[J]. 胡光印,董治寶,魏振海,逯軍峰,顏長珍. 地球科學進展. 2009(08)
本文編號:312475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projectlw/zrdllw/3124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