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山島地質遺跡資源特征及其形成演化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03-26 04:51
地質遺跡具有科學價值與美學價值,是一種重要的旅游資源。桂山島地質遺跡分布廣泛,具體可劃分為2大類4類5亞類,包括侵入巖剖面、斷裂、侵入巖地貌、海蝕地貌與海積地貌。本文對桂山島典型地質遺跡資源進行了詳細的特征描述,并對其分布規(guī)律和形成演化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以期對桂山島地質遺跡資源的保護和合理開發(fā)利用提供技術支撐。
【文章來源】:中國地名. 2020,(08)
【文章頁數】:4 頁
【部分圖文】:
桂山島地質遺跡分布圖
桂山島花崗巖中普遍發(fā)育大小不等的暗色微粒包體。按目前主流觀點,華南晚中生代(晚侏羅世—晚白堊世)以來的巖漿活動受控于古太平洋板塊對華南板塊的俯沖消減作用[8-10]。Zhou[8]認為古太平洋板塊的俯沖角度具有隨時間變大趨勢,華南晚中生代先后經歷了板內巖漿作用期和陸緣弧巖漿作用期。俯沖大洋板片在110—200公里深處發(fā)生脫水產生流體,流體交代上覆地幔并導致地幔楔部分熔融產生基性巖漿;詭r漿底侵作用提供足夠熱量導致中下地殼發(fā)生部分熔融形成花崗巖漿;詭r漿與花崗巖漿混合上升侵位形成了華南晚中生代巨量的巖漿巖。Li[10]提出平板俯沖模型,俯沖板片在重力作用下發(fā)生拆沉并導致板片后撤,后撤板片減壓脫水熔融并交代上覆地幔形成基性巖漿,基性巖漿底侵作用導致中下地殼發(fā)生部分熔融形成花崗巖漿,巖漿混合上升侵位形成華南晚中生代巨量的巖漿巖。按照上述兩種成因模式,桂山島上花崗巖中的暗色微粒包體應為基性巖漿與花崗巖漿發(fā)生不均勻混合時由基性巖漿冷凝結晶而成。桂山島閃長巖脈、石英閃長玢巖脈、霏細斑巖脈等的展布方向主要為北北東向、北東向和北西向,與區(qū)內主要斷裂的發(fā)育方向一致。華南晚中生代以來處于古太平洋板塊向華南板塊俯沖消減的構造背景,區(qū)內斷裂與中酸性侵入巖正是在這種構造背景下形成。早期(晚侏羅世—早白堊世),區(qū)域處于陸緣弧擠壓構造環(huán)境,在壓性、壓扭性應力條件下,發(fā)育一系列北北東向、北東向逆沖或逆沖走滑斷裂,斷裂帶內巖石強烈變形,糜棱巖化、片理化,并發(fā)育碎裂巖、構造磨礫巖與構造透鏡體;晚期(晚白堊世以來),區(qū)內構造環(huán)境向弧后伸展環(huán)境轉變,在張性、張扭性應力作用下,產生了一系列的北東向和北西向張性和張扭性斷裂。巖漿沿著先期形成的斷裂或裂隙灌入,隨著溫度、壓力的降低逐漸冷凝結晶形成各種巖脈。
本文編號:3100984
【文章來源】:中國地名. 2020,(08)
【文章頁數】:4 頁
【部分圖文】:
桂山島地質遺跡分布圖
桂山島花崗巖中普遍發(fā)育大小不等的暗色微粒包體。按目前主流觀點,華南晚中生代(晚侏羅世—晚白堊世)以來的巖漿活動受控于古太平洋板塊對華南板塊的俯沖消減作用[8-10]。Zhou[8]認為古太平洋板塊的俯沖角度具有隨時間變大趨勢,華南晚中生代先后經歷了板內巖漿作用期和陸緣弧巖漿作用期。俯沖大洋板片在110—200公里深處發(fā)生脫水產生流體,流體交代上覆地幔并導致地幔楔部分熔融產生基性巖漿;詭r漿底侵作用提供足夠熱量導致中下地殼發(fā)生部分熔融形成花崗巖漿;詭r漿與花崗巖漿混合上升侵位形成了華南晚中生代巨量的巖漿巖。Li[10]提出平板俯沖模型,俯沖板片在重力作用下發(fā)生拆沉并導致板片后撤,后撤板片減壓脫水熔融并交代上覆地幔形成基性巖漿,基性巖漿底侵作用導致中下地殼發(fā)生部分熔融形成花崗巖漿,巖漿混合上升侵位形成華南晚中生代巨量的巖漿巖。按照上述兩種成因模式,桂山島上花崗巖中的暗色微粒包體應為基性巖漿與花崗巖漿發(fā)生不均勻混合時由基性巖漿冷凝結晶而成。桂山島閃長巖脈、石英閃長玢巖脈、霏細斑巖脈等的展布方向主要為北北東向、北東向和北西向,與區(qū)內主要斷裂的發(fā)育方向一致。華南晚中生代以來處于古太平洋板塊向華南板塊俯沖消減的構造背景,區(qū)內斷裂與中酸性侵入巖正是在這種構造背景下形成。早期(晚侏羅世—早白堊世),區(qū)域處于陸緣弧擠壓構造環(huán)境,在壓性、壓扭性應力條件下,發(fā)育一系列北北東向、北東向逆沖或逆沖走滑斷裂,斷裂帶內巖石強烈變形,糜棱巖化、片理化,并發(fā)育碎裂巖、構造磨礫巖與構造透鏡體;晚期(晚白堊世以來),區(qū)內構造環(huán)境向弧后伸展環(huán)境轉變,在張性、張扭性應力作用下,產生了一系列的北東向和北西向張性和張扭性斷裂。巖漿沿著先期形成的斷裂或裂隙灌入,隨著溫度、壓力的降低逐漸冷凝結晶形成各種巖脈。
本文編號:310098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projectlw/zrdllw/3100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