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種淡水寡膜綱纖毛蟲的形態(tài)學和系統(tǒng)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5-21 21:08
寡膜綱纖毛蟲種類繁多、普遍體型較小或極小,廣泛分布于海水、淡水、土壤等各類生境中,在水環(huán)境生態(tài)學、水養(yǎng)殖病害學、污水處理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寡膜綱纖毛蟲海水種的相關研究已有長足發(fā)展,而關于淡水種類的研究尚缺乏。本研究以松花江流域哈爾濱地區(qū)為主要研究地點,以活體觀察和銀染、電鏡等現(xiàn)代分類學技術,和分子生物學方法相結合為研究手段,對16種淡水寡膜綱纖毛蟲進行了細致的形態(tài)學和系統(tǒng)學研究。研究內容包括:形態(tài)學部分,提供精確至種級的詳細形態(tài)學資料,清理常見種群的分類學錯誤;補充“已知種”纖毛圖式等現(xiàn)代標準的分類學鑒定信息;系統(tǒng)學部分,核糖體小亞基基因測序、序列分析和建立系統(tǒng)樹等方法,與形態(tài)學相結合,全面探討親緣關系,確立其分類地位。詳見如下:1.建立若干新階元,對新種群及已知種群進行細致描述。建立了一個新屬:偏尾絲蟲屬(Apouronema Pan et al.,2019),發(fā)現(xiàn)了四個新種:哈爾濱偏尾絲蟲(Apouronema harbinensis Pan et al.,2019);貪食膜袋蟲(Cyclidium vorax Pan et al.,2019);東方膜袋蟲(Cyclidium o...
【文章來源】: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省
【文章頁數(shù)】:11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淡水纖毛蟲的研究進展
1.2 寡膜綱纖毛蟲的一般形態(tài)學和系統(tǒng)關系介紹
1.3 寡膜綱纖毛蟲的分類及代表種群介紹
1.3.1 盾纖亞綱纖毛蟲分類學及系統(tǒng)學的研究進展
1.3.2 咽膜亞綱纖毛蟲分類學及系統(tǒng)學的研究進展
1.3.3 膜口亞綱分類學及系統(tǒng)學的研究與進展
1.3.4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樣品采集及分離
2.1.1 自由生類纖毛蟲的采集及分離:
2.1.2 寄生或兼性寄生類纖毛蟲采集及分離:
2.2 活體觀察及拍照
2.3 銀染
2.4 DNA提取
2.5 目的基因、序列比對及系統(tǒng)樹構建
2.5.1 獲取目的基因
2.5.2 序列比對
2.5.3 系統(tǒng)進化樹的構建
第3章 盾纖亞綱纖毛蟲的形態(tài)學和分子系統(tǒng)學
3.1 盾纖類纖毛蟲的形態(tài)學
3.1.1 偏尾絲蟲屬(新屬)Apouronema Pan et al.,2019
3.1.2 海洋尾絲蟲Uronema marinum Dujardin,1841
3.1.3 貪食膜袋蟲(新種)Cyclidium vorax Pan et al.,2019
3.1.4 瞬閃膜袋蟲Cyclidium glaucoma Müller,1786
3.1.5 東方膜袋蟲(新種)Cyclidium orientalis n.sp
3.1.6 東方右毛蟲(新種)Dexiotricha orientalis n.sp
3.1.7 卵圓映毛蟲相似種Cinetochilum cf.ovale
3.2 盾纖類纖毛蟲的分子系統(tǒng)學研究
第4章 咽膜亞綱纖毛蟲形態(tài)學和分子系統(tǒng)學
4.1 咽膜類纖毛蟲的形態(tài)學
4.1.1 擬巨大前口蟲Frontonia paramagna Chen et al.,2014
4.1.2 綠草履蟲Paramecium bursaria Ehrenberg,1831
4.1.3 舍維科夫草履蟲Paramecium schewiakoffi Fokin et al.,2004
4.1.4 加蓬舟形蟲Lembadion gabonensis Dragesco,1965
4.2 咽膜亞綱纖毛蟲的分子系統(tǒng)學研究
第5章 膜口亞綱纖毛蟲的形態(tài)學和分子系統(tǒng)學
5.1 膜口類纖毛蟲的形態(tài)學
5.1.1 賽氏四膜蟲Tetrahynema setosa(Schewiakoff,1892)Mc Coy,1975
5.1.2 梨形四膜蟲Tetrahynema pyriformis(Ehrenberg,1830)Lwoff,
5.1.3 梨形四膜蟲親緣種Tetrahymena aff.pyriformis
5.1.4 貪食四膜蟲Tetrahymena vorax(Kidder,Lilly& Claff,1940)Kidder,
5.1.5 搖蚊四膜蟲Tetrahymena chironomi Corliss,1960
5.2 膜口類纖毛蟲的分子系統(tǒng)學研究
參考文獻
附錄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驅動蛋白Kin11調控嗜熱四膜蟲生殖系小核的減數(shù)分裂[J]. 許靜,李曉雄,薄濤,王偉.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 2020(04)
[2]西藏溫泉兩種中國新記錄纖毛蟲第一雙小核草履蟲和明布雷斯四膜蟲的形態(tài)學和系統(tǒng)發(fā)育學研究[J]. 姜傳奇,谷思雨,安瑞志,巴桑,繆煒. 水生生物學報. 2020(01)
[3]進展中的原生動物學研究:熱點領域與新格局[J]. 熊杰,陳建平,陳曉光,陳瑛,馮耀宇,高鳳,高珊,顧?,黃兵,梁愛華,龍紅岸,賴德華,倫照榮,繆煒,倪兵,邱子健,邵晨,汪建國,文建凡,徐奎棟,余育和,張龍現(xiàn),張西臣,趙元莙,宋微波. 中國科學:生命科學. 2019(10)
[4]松花江四種纖毛蟲的形態(tài)學研究[J]. 姚順利,陳瑛,范鑫鵬,母偉杰,王麗,蔡興隆,潘旭明. 水生生物學報. 2019(03)
[5]黑河干流纖毛蟲群落組成及其對水質的響應[J]. 寧應之,煙鄭杰,孫靜,陳凌云. 生態(tài)學雜志. 2017(05)
[6]巴嘎雪濕地秋季水生纖毛蟲群落特征與水環(huán)境關系[J]. 袁齊濤,巴桑,王蕓,王曉欣. 西藏科技. 2015(11)
[7]拉魯濕地夏秋季纖毛蟲群落特征及其與水環(huán)境的關系[J]. 巴桑,黃香,普布,馬正學. 生態(tài)學雜志. 2014(10)
[8]甘肅省甘南高原沼澤濕地冬季纖毛蟲群落特征[J]. 寧應之,劉光龍,黨懷,孫靜. 安徽農業(yè)科學. 2014(04)
[9]甘肅甘南高原沼澤濕地夏季纖毛蟲群落特征[J]. 寧應之,蘇萇,王紅軍,杜海峰,王芳國. 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03)
[10]甘南高原沼澤濕地秋季纖毛蟲物種多樣性及其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J]. 寧應之,王芳國,杜海峰,王紅軍,蘇萇. 生態(tài)學雜志. 2013(03)
博士論文
[1]十六種淡水緣毛類寄生纖毛蟲的分類學與系統(tǒng)發(fā)育研究[D]. 王哲.華中農業(yè)大學 2019
[2]海洋盾纖類及膜口類纖毛蟲的多樣性[D]. 范鑫鵬.中國海洋大學 2011
碩士論文
[1]適于棘尾蟲(Stylonychia)基因功能研究的CRISPR技術研究[D]. 范金鳳.哈爾濱師范大學 2019
[2]前口蟲一新種的表膜內表面結構的電鏡觀察[D]. 丁文喬.哈爾濱師范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200384
【文章來源】: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省
【文章頁數(shù)】:11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淡水纖毛蟲的研究進展
1.2 寡膜綱纖毛蟲的一般形態(tài)學和系統(tǒng)關系介紹
1.3 寡膜綱纖毛蟲的分類及代表種群介紹
1.3.1 盾纖亞綱纖毛蟲分類學及系統(tǒng)學的研究進展
1.3.2 咽膜亞綱纖毛蟲分類學及系統(tǒng)學的研究進展
1.3.3 膜口亞綱分類學及系統(tǒng)學的研究與進展
1.3.4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樣品采集及分離
2.1.1 自由生類纖毛蟲的采集及分離:
2.1.2 寄生或兼性寄生類纖毛蟲采集及分離:
2.2 活體觀察及拍照
2.3 銀染
2.4 DNA提取
2.5 目的基因、序列比對及系統(tǒng)樹構建
2.5.1 獲取目的基因
2.5.2 序列比對
2.5.3 系統(tǒng)進化樹的構建
第3章 盾纖亞綱纖毛蟲的形態(tài)學和分子系統(tǒng)學
3.1 盾纖類纖毛蟲的形態(tài)學
3.1.1 偏尾絲蟲屬(新屬)Apouronema Pan et al.,2019
3.1.2 海洋尾絲蟲Uronema marinum Dujardin,1841
3.1.3 貪食膜袋蟲(新種)Cyclidium vorax Pan et al.,2019
3.1.4 瞬閃膜袋蟲Cyclidium glaucoma Müller,1786
3.1.5 東方膜袋蟲(新種)Cyclidium orientalis n.sp
3.1.6 東方右毛蟲(新種)Dexiotricha orientalis n.sp
3.1.7 卵圓映毛蟲相似種Cinetochilum cf.ovale
3.2 盾纖類纖毛蟲的分子系統(tǒng)學研究
第4章 咽膜亞綱纖毛蟲形態(tài)學和分子系統(tǒng)學
4.1 咽膜類纖毛蟲的形態(tài)學
4.1.1 擬巨大前口蟲Frontonia paramagna Chen et al.,2014
4.1.2 綠草履蟲Paramecium bursaria Ehrenberg,1831
4.1.3 舍維科夫草履蟲Paramecium schewiakoffi Fokin et al.,2004
4.1.4 加蓬舟形蟲Lembadion gabonensis Dragesco,1965
4.2 咽膜亞綱纖毛蟲的分子系統(tǒng)學研究
第5章 膜口亞綱纖毛蟲的形態(tài)學和分子系統(tǒng)學
5.1 膜口類纖毛蟲的形態(tài)學
5.1.1 賽氏四膜蟲Tetrahynema setosa(Schewiakoff,1892)Mc Coy,1975
5.1.2 梨形四膜蟲Tetrahynema pyriformis(Ehrenberg,1830)Lwoff,
5.1.3 梨形四膜蟲親緣種Tetrahymena aff.pyriformis
5.1.4 貪食四膜蟲Tetrahymena vorax(Kidder,Lilly& Claff,1940)Kidder,
5.1.5 搖蚊四膜蟲Tetrahymena chironomi Corliss,1960
5.2 膜口類纖毛蟲的分子系統(tǒng)學研究
參考文獻
附錄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驅動蛋白Kin11調控嗜熱四膜蟲生殖系小核的減數(shù)分裂[J]. 許靜,李曉雄,薄濤,王偉.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 2020(04)
[2]西藏溫泉兩種中國新記錄纖毛蟲第一雙小核草履蟲和明布雷斯四膜蟲的形態(tài)學和系統(tǒng)發(fā)育學研究[J]. 姜傳奇,谷思雨,安瑞志,巴桑,繆煒. 水生生物學報. 2020(01)
[3]進展中的原生動物學研究:熱點領域與新格局[J]. 熊杰,陳建平,陳曉光,陳瑛,馮耀宇,高鳳,高珊,顧?,黃兵,梁愛華,龍紅岸,賴德華,倫照榮,繆煒,倪兵,邱子健,邵晨,汪建國,文建凡,徐奎棟,余育和,張龍現(xiàn),張西臣,趙元莙,宋微波. 中國科學:生命科學. 2019(10)
[4]松花江四種纖毛蟲的形態(tài)學研究[J]. 姚順利,陳瑛,范鑫鵬,母偉杰,王麗,蔡興隆,潘旭明. 水生生物學報. 2019(03)
[5]黑河干流纖毛蟲群落組成及其對水質的響應[J]. 寧應之,煙鄭杰,孫靜,陳凌云. 生態(tài)學雜志. 2017(05)
[6]巴嘎雪濕地秋季水生纖毛蟲群落特征與水環(huán)境關系[J]. 袁齊濤,巴桑,王蕓,王曉欣. 西藏科技. 2015(11)
[7]拉魯濕地夏秋季纖毛蟲群落特征及其與水環(huán)境的關系[J]. 巴桑,黃香,普布,馬正學. 生態(tài)學雜志. 2014(10)
[8]甘肅省甘南高原沼澤濕地冬季纖毛蟲群落特征[J]. 寧應之,劉光龍,黨懷,孫靜. 安徽農業(yè)科學. 2014(04)
[9]甘肅甘南高原沼澤濕地夏季纖毛蟲群落特征[J]. 寧應之,蘇萇,王紅軍,杜海峰,王芳國. 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03)
[10]甘南高原沼澤濕地秋季纖毛蟲物種多樣性及其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J]. 寧應之,王芳國,杜海峰,王紅軍,蘇萇. 生態(tài)學雜志. 2013(03)
博士論文
[1]十六種淡水緣毛類寄生纖毛蟲的分類學與系統(tǒng)發(fā)育研究[D]. 王哲.華中農業(yè)大學 2019
[2]海洋盾纖類及膜口類纖毛蟲的多樣性[D]. 范鑫鵬.中國海洋大學 2011
碩士論文
[1]適于棘尾蟲(Stylonychia)基因功能研究的CRISPR技術研究[D]. 范金鳳.哈爾濱師范大學 2019
[2]前口蟲一新種的表膜內表面結構的電鏡觀察[D]. 丁文喬.哈爾濱師范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20038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projectlw/swxlw/320038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